張鏸文
本文系2020年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專項)《思想政治課認知結構教與學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ZQ2021153。
基礎教育課程在改革,時代進程發展迫使學校教育實現由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型,提倡教師用教材“教”,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真正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思政課也倡導大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統編版教材觀、知識觀的變化與更新,更大限度地決定了思政教師教學心態以及教學方式的改變。通過充分挖掘擴展教材,創設生動靈活的教學現場,學生個體精神與行為得以改善,師生共認共創學科精神價值,進而促其通曉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和學習,滿足生命成長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新時代背景下,從思政學科學生認知結構入手,落實國家育人要求,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每個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使學生學會學習。本文努力創造生命共育、共同成長的教與學局面,構建思政課認知結構的教學模式,解決教師認知結構、教學方法的欠缺和不深入等現實情況,構建思政學科認知結構的策略,以解決學生素養發展和學習力不足的問題。
一、認知結構教與學的意義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關于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集中體現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學習是如何發生的,有哪些規律?學習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思政教育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些均是思政學科教育環境中亟待研究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特別強調過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這一論斷的最大現實意義就在于,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經驗輕規律、重教育輕接受等突出問題,他將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提高到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全局高度加以審視,為中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這個課程旨在樹立學生的主觀世界,引導他們形成社會發展所需的基本素養,主要是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使其掌握和運用相應的思想觀念、政治理念、道德規范。從學生的認知發展出發,培養他們的政治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歸根結底就是看教育內容、方式是否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能夠順應人的發展規律。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取得成效,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順應人的發展規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認知發展規律,構建學生思政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習最終的目的。
二、現階段教與學存在的問題
(一)認知科學教學策略缺乏,深度教學課程建構意識薄弱
教師缺乏認知結構理論,對道德與法治在特定情境下對表征的信息加工、轉化信息上存在局限及障礙,表征的信息、加工信息的水平及儲存信息的數量不足,教學從書本到書本,不能從實際出發;使教學上升到學科的元理論層面的能力欠缺;跟蹤實踐前沿和理論前沿的能力不夠,問題意識不強,教學信度、效度不強;滲透性跨領域教育研究相對較弱,科學性欠缺;課堂問題零散、隨意、冗雜以及由此導致課堂效率不高等問題;學科體系、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聯系不夠全面,邏輯不科學,不夠深入;方法單一、手段落后、表面化教學、滿堂灌等問題;缺乏對學生構建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整體認知結構的深度思考。
(二)學科知識認知遷移有限,素養發展本質性學習能力不足
從學習者的內因分析,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基于學習者對知識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及其結構化水平,基于學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因素調控。從學習者的外部環境來分析,教學主要受知識的外化水平、教學的科學性、教學的有效性等因素影響。學生現有的思想觀念、政治學科觀點、社會道德規范認識普遍不深刻;學生學習功利性比較強、學習自律意識較差、倫理價值觀念不明確;社會實踐不充分,不能深入感知學科意義;缺乏對學科重要性的科學認識。因此,在教學時空中,全面優化教學過程的諸多要素在時空上的組合方式直接影響到合理認知結構的建構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構建認知結構模式及方法
(一)思維建模
1.樹立認知結構新課程觀
課程理論中,所有學習包括內容、動機和互動維度的理解,所有的教育規劃和分析也包含這三個維度。教學的規劃和組織是一個對于適當的和最新的學習的需求問題。一般來說,教育規劃必須為同化和順應過程之間的互動鋪平道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把目標定在諸如背誦記憶之類的積累過程上,將會是比較合適的。關于轉換過程方面,這是一個在青年期歲月教育計劃,當參加者處于復雜的重新組織的過程中時,日漸增多的發生過程,與身份認同的發展相關。但是因為這些過程都具有個體條件性,所以作為一種規律來說,只有在方法上對于個性發展有著非常明確和開放的強調時,才能直接規劃轉換學習的可能性。教育規劃把目標興趣放在學習防御的類型上,這些類型可能發生在與該教育計劃主題相關的參與者身上。在青年人特別是成年參加者中,總是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日常意識,即這些參與者帶著一種“對超越了他們所掌握的過去理解的學習”的半自動防御心理。如果這是一種參與者自愿地基于自身需要和興趣而加入的課程學習,一般來說,他會依靠這些愿望來克服當前問題領域中的日常意識。但是在所有這樣的情況下——參加學習或多或少是被迫的,或與當事人的愿望是相沖突的——通常日常意識對新理解的防御心理就會完全表露出來。如果學習的規劃要求參加者一方高條件的重新調整,例如以轉換過程的形式,那么身份認同防御就會發揮作用,即當事人想要學習并且也做好準備接受這些重新調整是必要的。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對學習的阻抗。當我們規劃教育手段時,有時候這樣做將會是很恰當地考慮一下是否在規劃中的課程里有一些東西會引起參與者一方嚴重的阻抗,想一想我們如何去應對。如阻抗對重要學習來說是極好的出發點,由此,事先將其考慮在內也是一個好主意。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甚至能夠將它納入到規劃當中,從而強化和提升學習水平。
2.明確認知結構新學習觀
學習的目的在于建構認知結構。學生學習新知識,是利用認知結構中原有的知識作為基礎,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是通過拓展、多層次的知覺反映豐富知識結構形成的學習建構。學習并不是信息的積累,它同時包含有新舊經驗沖突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學習通過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工具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要通過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助來完成。現實情境總是具體的、千變萬化的,知識存在于具體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抽象概念和規則的學習之所以無法靈活適應具體情境的變化,是因為僵化的認知結構是無法完成在不同情境中的遷移,因而學習應該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學習和理解的關鍵是形成對具體情境中“所限”和“所給”的調適,即學習者能理解該情境中的限制規則,理解在活動中存在和產生的關系,從而能對自己的活動過程及其結果作出預期。教學應當向學習者提供一些具體的東西,以便他們發現自己的編碼系統,習得新信息、轉換、評價,通過舊知識的轉化使已有的知識進一步提高。
3.建構認知結構新教學觀
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理想的學習環境,構造可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學科教學中要意識到學生的豐富性和差異性,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先前經驗,而是要激活學生原有知識經驗,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以實現知識的重新組織、轉換和改造,引導學生豐富、調整或改變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促進其認知結構的發展和完善。幫助學生形成整體性思維,促進學生對學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之間的關聯性的基本結構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智力和創造力得到進一步發展。激發學生好奇內驅力、勝任內驅力和互惠內驅力這些內部動機,可以有效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善于利用教材采取最佳的動作、圖像和符號表征形式來呈現知識結構,能使學生輕松掌握整個學科的具體內容。
(二)課程方法
1.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認知結構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連接了教育循環系統中的宏觀、中觀與微觀層次,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中介與橋梁,貫通了教學結構的各個要素。教學中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建構合理的認知結構,根據筆者教研教學的長期實踐,我們可以采取以下三種課堂教學形式:認知型課、基礎型課和習題型課,即初中道德與法治“認知思維課程”。課程主要以學科問題解決為主線,將學生新知識和新方法的獲得以及結構化過程嵌入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以概念圖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優化認知結構為目標、以多輪次的知識結構改造為學習者核心知識建構。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將教學結構中的各個要素看作理論與實踐的系統,以合理認知結構建構為目標,對教學單元進行整體設計。以學科實踐活動的開展為載體,把學生個性化的認知結構加工過程與真實的問題解決情境相融合;在探究生成性學習為學習方式的教學模式下建構學生認知結構能力系統。
2.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認知結構的策略
(1)了解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認知結構
教師在課前應充分了解學生前期學習的認知結構狀況,尤其是新知識與舊知識的掌握情況。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相互整合獲得新結構認知性知識,新結構性認知知識的獲得總是在已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由于學生認知方式、學習風格、個性特征的差異,對同一事物的認知、感受有多樣性和特異性時,我們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與學方法,使其順利實現新認知結構的構建。若發現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知識不夠牢固,接納新知識的能力不足甚至缺失,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補漏,否則就會造成不良的學習后果。為了解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了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頭腦中深層次的、不外露的認知結構,我們還可以采用出聲思維法、概念圖法、診斷測試法等,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認知結構。每個學生在建立新認知時結構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我們只有熟練運用一系列的教學策略方法,了解學生個性化的認知結構特征,才能對學生進行錯誤觀念糾正、補建缺失觀念、強化倫理觀念的針對性教學。
(2)激活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認知結構
人的認知結構存在基礎極和問題極。在正式學習新知識之前,我們可以提出一些起催化新知作用的相關問題,引起學生對基礎極認知結構的注意與思考,通過問題極功能誘發刺激學生再生知識,激活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遷移原理知識,創造新認知結構性知識。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難易適度,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還要注意問題的誘發性和共振性,合理地啟發和激活問題,用好基礎極原有知識的穩定原理,推動基礎極知識與問題極知識的矛盾運動,強化認知結構的伸縮性。我們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活認知結構的生長點,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師生協作提出符合實際生活的問題,以此激活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將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融入原有的知識中,組織發揮好學生認知結構的功能,從而形成新的、合理的認知結構。
(3)初步建構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認知結構
建構道德與法治學科認知結構的教學,要求教師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上的知識排列順序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必須思考如何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對知識進行重新加工和整合,以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教材知識結構展示的是以學科知識的自我發展為中心的縱向式延伸,重邏輯順序編排和設計,注重的是學科知識發展順序和層次關系。但在教學中,對有意義的學習而言,它是個體如何通過對知識的理解而形成的概念。所以,教師必須考慮知識與人的關系,以學生現有思維發展水平為依據進行教學,理好教材與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提供合理的知識結構,重視策略性知識的教學活動,呈現結構化的內容,實施分層教學,形成科學的思維與人生態度,實施整體性教學形成結構化的知識,引導學生深刻思考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注重學科間的知識滲透,指導學生整理知識,教會學生反思整合,通過教學展示學科知識以事物和人為紐帶的橫向擴展,形成個人知識的方向和發展。
(4)優化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認知結構
對學習者而言,合理的認知結構具有動態建構特征。認知結構的動態建構包括開放性、多維性、創生性三方面特征。保持認知結構這三個特點,需要我們不斷優化學生認知結構,重視實踐、評價與反思,尤其是作為終身學習者,其認知結構無疑是處于不斷的建構之中的。
作者單位?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