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飛
(1.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天地煤機裝備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6)
風橋是在煤礦井下進、回風巷道的交叉地點,將兩股平面交叉的風流隔成立體交叉的一種通風設施,以避免風流短路,使進、回風流隔開互不干擾,在井下通風系統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使用的風橋是一種固定建筑物,通常修建一座風橋需要30~40 d,施工工序復雜、工程量大、周期較長,不利于快速形成通風系統,而風橋服務到期后只能封閉廢棄,修建風橋時所投入的材料無法回收利用,造成較大的浪費[1-2]。目前對風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風橋的施工工藝上,如大斷面風橋設計施工和復雜條件下風橋施工方案優化設計,沒有對修建風橋相關裝備的研究。針對以上問題,設計研制了一種移動風橋裝置,機械化替代風橋修建中的部分工序,在完成風橋施工后可以重復應用到下一座風橋的修建。
風橋的修建施工會引起巷道圍巖應力的重新分布,在修建時首先要對被跨巷道進行加固和防護,這一環節是整個風橋的施工過程中耗時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工序。特別是如果施工中使用掘進機掘進,在被跨巷道中需要大量的臨時支護措施,以保障掘進機安全通過,工人勞動強度大。臨時支護使用的單體支柱、木垛、工字鋼等擠占巷道空間,會影響巷道正常風流,也對行人、車輛的通行造成阻礙,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為保證風橋施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需要研制一種移動風橋裝置應用到風橋的修建過程中。移動風橋裝置在風橋修建時能夠快速到位形成可靠支撐,作為工作平臺供掘進設備從上方安全通過,不阻斷所跨巷道正常風流。同時針對風橋修建材料一次性投入、浪費嚴重的問題,移動風橋裝置應具備自行走功能,在完成風橋施工后能夠重復應用到下一座風橋的修建中。
掘進跨巷過程中,移動風橋裝置作為工作平臺供掘進機通過,需要承受掘進機通過過程中的壓力。掘進機靜止時對風橋的壓力為自身重力,在工作時除自身重力外,還有來自截割頭的外力,則掘進機對風橋的最大壓力為[3]
Fmax=G1+Fw
(1)
式中,G1為掘進機自身重力,N;Fw為外力施加于履帶上的力,Fw=(1.5~2.0)G1。
以常用的EBZ120型掘進機為例,掘進機整機重量為35 t,取Fw=2.0G1,掘進機對風橋最大壓力為1 080 kN,考慮到掘進過程中留有底煤,移動風橋裝置工作時需承受的壓力取整為1 100 kN。為了在形成穩定支撐的同時滿足被跨巷道通風以及行人、車輛的正常通行,在設計中采取了以下技術措施:
1) 底座采用分體式跨騎龍門結構,根據井下常用防爆車輛的外形尺寸,龍門寬度設計為2 800 mm,底座上設置了過車斜橋,以便行人與車輛正常通行。
2) 頂梁采用積木式拼接形式,能夠根據需要調節長度,適應多種巷道斷面。
3) 設置2根立柱油缸控制頂梁升降,4根伸縮套筒承受來自頂梁的壓力[4],套筒外側有連接桿,使頂梁接頂充分。
4) 頂梁兩側有伸縮嵌入機構,底座四角處有輔助支撐機構,兩種機構都裝有倒刺,使移動風橋裝置與煤壁、底板充分接觸,增強穩定性。
移動風橋裝置的行走系統要滿足行走時的牽引力要求,又要具備良好的通過性和較高的靈活性,在工作時還要承受掘進機通過時的壓力。為滿足以上要求,移動風橋裝置的行走系統采取了以下技術措施[5-8]:
1) 履帶行走機構具有承載能力大、接地比壓低的優點,移動風橋裝置選用履帶行走機構,采用左右馬達分別驅動的方式,將2套結構相同但相互獨立的履帶行走機構在底座兩側對稱布置,增強對底板的適應性和可靠性,使裝置便于直線行走和轉彎。
2) 考慮到整機的穩定性和便于加工、維護,減少履帶板的壓應力,履帶選用滑動結構,履帶鏈與履帶架平面接觸,同時采用大節距履帶板。
3) 行走減速器采用四級減速結構型式,第一級為弧齒錐齒輪傳動,第二、三級為直齒圓柱齒輪傳動,第四級為行星齒輪傳動,齒輪材料選用20Cr2Ni4A,硬齒面齒輪,精度為6級。
1) 全部動作采用液壓傳動,由電動機驅動恒功率變量柱塞泵作為動力源,控制閥為負載敏感比例控制閥。比例控制閥將壓力隨時傳遞給變量柱塞泵,泵根據各回路負載情況控制供給系統的壓力和排量,從而控制各執行元件的運動速度。行走馬達選用可自動切換排量擋位的行走液壓馬達,能根據行走阻力自動選擇擋位。
2) 電氣系統采用PLC集中控制模式,驅動繼電器和中間繼電器完成動作,具有短路、過載、缺相、過熱等保護功能,可使用有線遠控或無線遙控來操作,一般為無線遙控。系統采用比例電磁閥和比例放大器,通過模擬量對2套履帶行走機構分別進行比例控制,實現行走機構的遙控無極變速。遙控系統基于Modbus協議,設計了內置天線遙控器,遙控距離不低于30 m。
移動風橋裝置如圖1所示。主要技術參數:適用高度為3 500~5 500 mm,適用寬度為4 000~5 500 mm,龍門寬度為2 800 mm,接地比壓支撐時為0.56 MPa,行走時為0.12 MPa,行走驅動方式為左右液壓馬達分別驅動,行走速度為0~15 m/min,整機質量為30 t。

1-伸縮嵌入機構; 2-立柱油缸; 3-底座; 4-伸縮套筒; 5-輔助支撐機構; 6-過車斜橋; 7-頂梁。
在兩條巷道交叉位置進行處理后,將移動風橋裝置布置于被跨巷道中間位置,底座上的輔助支撐裝置伸出,保證裝置整體穩定。升起升降立柱,頂梁充分接頂形成支護,用限位銷軸將伸縮套筒固定,同時伸縮嵌入機構伸出支撐墻壁,增強裝置支撐的穩定性。掘進施工時移動風橋裝置作為施工平臺,供掘進機和人員從上部通過,巷道貫通期間被跨巷道行人、車輛可經斜橋從橋面下通行。掘進施工結束后,鋪設鋼板、工字鋼和膠墊,澆注厚度300 mm混凝土,完成風橋的修建。待上巷道穩定成型后,回撤移動風橋裝置,可用到下一座風橋的修建,如圖2所示。

圖2 移動風橋工藝示意圖
移動風橋裝置制造出樣機后于2019年8月在三道溝煤礦進行了工業性試驗,利用本裝置共用時20 d完成了一座風橋的修建,較以往節約10 d以上。風橋修建過程中因臨時支護工作量大大減少,工人勞動強度明顯降低,減少了施工、通風安全隱患,同時減少材料投入約10萬元。
移動風橋裝置的設計和應用,替代了復雜的臨時支護工序,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安全隱患,為風橋施工提供了新的技術和裝備,對于礦井快速形成通風系統、提高安全環保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 縮短風橋修建時間10 d以上,利于礦井產能釋放,提高經濟效益。
2) 明顯減少臨時支護工作量,不影響巷道正常風流,降低勞動強度、減少安全隱患。
3) 減少井下廢棄材料的投入,符合綠色開采理念,同時每座風橋可節約材料費用約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