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電動車制造走向‘無廠模式!”德國《經濟周刊》近日報道稱,全球純電動車正走向普及,尤其是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等周邊產品,正形成企業自己不建工廠、將生產委托給外部企業的經營模式。“中國具備從零部件到整車組裝的完整電動車產業鏈。”德國慕尼黑運輸經濟學者明格爾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未來各國電動車企找中國代工有望出現新熱潮。
隨著純電動汽車逐漸普及并得到各國政府大力支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外賣、送貨車輛需求猛增,電動車初創企業大量涌現。與傳統車企多自建生產線不同,初創企業多采取將生產外包的“無廠”模式。據《日本經濟新聞》近日報道,日本純電動汽車初創企業BLAZE3月發售的電動三輪車“EVDe?livery”,充電一次的續航距離約為100公里,價格為約49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9萬元)起。BLAZE就是一家無廠企業,自己負責純電動汽車的企劃、設計和銷售,然后委托中國企業進行生產。公司營業本部經理上地弘之表示,純電動車“沒有(燃油)發動機,代工難度低,和家電類似”。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歐洲的電動車有不少為“中國制造”。明格爾斯解釋稱,這其中很多就是中國代工生產的。目前,找中國代工的電動車企業除了初創車企,還有兩類:
一是快遞企業。各大快遞企業如DHL、UPS、GLS等,其快遞運輸正走向“電動化”。比如DHL的StreetScooter電動貨車,總重270公斤,可以運輸6個標準信箱,電池可維持約8個小時。UPS也在美歐多國使用電動車送貨。該公司稱,隨著城市人口和電商數量的增長,以及交通、噪聲和空氣質量遇到的挑戰繼續上升,使用電動車將成為UPS持續減排努力的一部分。
業內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于這些快遞企業的電動車仍在試用階段,目前仍不是中國企業大批量代工。但其中還是有機會的。DHL之前的生產商就因為入不敷出而關閉。反觀中國企業有價格優勢,不妨與快遞企業合作生產。
二是共享和綠色出行。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平臺之一Lime,除了電動滑板車外,近日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投資5000萬美元,以將其最新一代的電動自行車推向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之前,Lime的電動滑板車都是由中國企業代工,電動自行車生產預計也有望交給中國企業。值得一提的是,電動自行車的電池將與第四代電動踏板車的電池兼容。
明格爾斯指出,目前歐洲等地區的共享出行非常流行,歐盟及成員國又對綠色出行和運輸給予補貼和減稅優惠。未來電動滑板車和自行車的需求很大,中國企業的代工機會會更多。明格爾斯表示,中國企業在電動車制造上具有明顯優勢。無論是車架、鏈條、車燈等零配件,還是電力驅動系統、電池、無線連接等技術,中國企業的供貨選擇很多,這意味著產品在價格上具備競爭力。
不過,他提醒道,中國企業要加強技術研發,比如把中國的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新技術應用到電動車上等。同時,中國企業也要重視打造自己的品牌,即使是代工也可以成為大品牌。不妨在歐洲等海外地區設立工廠,在當地企業的“家門口”為他們代工,并為未來以自己的品牌進入當地市場做好鋪墊。
目前,已出現大企業將電動汽車的部分生產向外承包。《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索尼將自動駕駛純電動概念車“VISION-S”的車身制造委托給從事汽車開發和代工的奧地利企業麥格納·斯太爾。整車廠商捷豹也將電動SUV車型“I-PACE”委托給麥格納生產。蘋果據稱也在向包括日企在內的多家車企詢問純電動汽車生產事宜。《日本經濟新聞》認為,今后的焦點是,除了摩托車和小型車之外,零部件數量更多的乘用車和高檔車的代工動向是否會擴大。有觀點指出,質量標準比家電產品更為嚴格的汽車適合采用需要周密協調的“磨合型”開發模式。▲
環球時報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