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青
國有企業把持著國家經濟的命脈,一旦在國企的經營管理當中出現財務風險或漏洞,將會給企業帶來十分嚴重的經營危機,更會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國企信貸業務的風險與國有企業傳統體制、管理模式、經營決策關系密切,針對國企信貸業務的開展,需要加強風險防控,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從而有效降低國企信貸業務風險,保障國有企業的穩健發展。本文通過探討國企信貸業務風險,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近年來國企也在大力進行改制,在信貸業務逐年快速遞增的背景下,國企的信貸風險也在隨之增加。針對國企信貸業務所存在的風險,需要結合國企的體制、經營管理的模式和投資決策的制定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發現國企在開展信貸業務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針對性提出解決方案,切實提升國企信貸業務的抗風險能力,降低國企信貸業務的風險,為國企的轉型與發展打好基礎。
一、國企信貸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與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歷了大力的改革與轉型后,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逐步放緩,經濟步入新常態。在此背景之下,我國的國有企業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和痛苦的轉型改制,在此過程中所形成的沉重債務問題就是目前制約國企改革的重要因素,也正因如此給國有企業在適應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和制度方面增加了很多的阻礙和困難。國有企業雖然規模龐大、體系復雜,但沉重的債務問題也是國企發展當中的重大為危機,是制約國企走向現代化、商業化、企業化的重要阻礙。而針對國有企業債務風險和信貸業務風險的問題,也是近年來國企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要解決國有企業的信貸風險問題,就需要深入分析國企不良資產和不良貸款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礎上思考解決這些不良貸款的有效策略,這對于加快國企改革,解決制約國企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針對國企信貸業務風險的主要成因,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一)投資體制原因造成的信貸業務風險
由于過往國企投資體制因素所形成的不良貸款是造成國企信貸業務風險的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現為:首先,國企在經營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對某些投資項目出現決策上的失誤而造成國有企業背負沉重的債務和銀行的不良貸款。受制于國企過往的經營體制,在進行項目的投資決策時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程序和因素,導致一些投資決策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印象,造成這些投資項目非但沒有得到預期的經濟效益,反而由于投資失敗而使國企背上了沉重債務,造成了國企不良貸款的形成。其次,在國企的經營體制當中,國企進行投資所使用的資金主要是以國家財政撥款的方式進行融資,雖然這種方式不會讓企業產生較大的債務,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由于缺乏對資金流向的嚴格監管,各層審計存在漏洞,導致在實際的撥款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合規甚至違法的操作,諸如“吃回扣”問題的頻發,這就使得國企實際獲得的投資資金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再加上投資決策失誤,或以高出市場價格的資金進行大規模投資等問題,造成了資金的大量浪費,使得國企逐漸積累了沉重的債務問題。
(二)國企體制問題造成的信貸業務風險
在過往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國有企業的體制問題,造成國企在實際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管理上的漏洞,一些經營管理問題沒有被及時解決,造成問題逐步積累,最終給國企帶來了比較沉重的信貸業務風險。具體表現為:首先,由于國企的體制問題,導致組織架構復雜,審批流程冗長,再加上個別人員缺乏職業素養,導致國企在經營管理工作中效率低下,管理混亂,人員積極性差。使得國企的資本無法有效積累,經濟效益低下,逐步造成了吃老本、甚至吃銀行貸款的問題;其次,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轉型,針對國企流動資金的補充投資形式由原本的政府撥款轉變為了銀行貸款,由于國企缺乏良好的經營管理能力,在資金的獲取上能力不足,導致國企的流動資金逐年下降,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只能依靠銀行貸款保障資金流動,也使得國企將自身的經營風險轉嫁到了銀行身上。
(三)國企經營管理問題造成的信貸業務風險
由于體制原因國有企業缺乏對市場形勢的敏感度,對于市場環境的變化缺乏正確的認知,加之經營管理方面的諸多問題,最終也引發了信貸業務風險的發生。首先,國有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造成了國有企業的負債率不斷提升,而銀行的不良貸款也在相應不斷增加。其次,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一直實行計劃經濟,政府嚴格把控商品的價格,國有企業只能依照政府的定價進行產品銷售,也無法根據市場的發展變化進行調控,這就造成了國有企業一定程度上的虧損。而針對這種虧損問題,國家沒有相應的給予財政補貼,國有企業也缺乏自我修補的機制和能力,只能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來補充流動資金,采購固定資產,這也是造成國企信貸業務風險的重要因素。
二、防范及應對國企信貸風險的策略
信貸業務風險是國企經營發展中的重大危機,如果國企的信貸風險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不良貸款率持續增加,會給國企帶來比較沉重的債務危機,造成國企改制和轉型發展的困難,增加國企的負擔;同時,也會造成國企的流動資金不足,增加資金短缺的風險,引發國企資金鏈的鍛煉,而這些轉嫁給銀行的債務也會增加銀行的經營風險,增加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性。因此,針對國企的信貸業務風險,企業必須加以重視,通過深入分析信貸業務風險的主要成因,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借助財政干預加以解決
根據目前國企信貸業務的具體情況,要求國企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的資金,提升經營效益,快速補充流動資金,解決積壓多年的不良貸款雖然是解決國企信貸風險最為根本的方法,但受制于現實情況難度相對較大;并且如果僅僅依靠國有銀行憑借自身的呆賬準備金沖銷歷史積壓已久的不良貸款難度也無異于杯水車薪。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充分借助政府的干預,財政部門需要加強對國企不良貸款問題的重視,通過政府撥款解決國企的大規模壞賬和呆賬,以此來幫助國有銀行補充資金,沖銷不良貸款,解決信貸業務風險。基于此,政府財政部門可以結合當前國民經濟的發展形式,通過政府財政調控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為國有企業盤活資產提供一個相對比較寬松的金融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適當調整物價提升國有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增加國有企業的收入,補充流動資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不良貸款問題。
(二)借助國企和銀行體制改革加以解決
雖然前文提到的政府層面的財政干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國企快速解決不良貸款的問題,但是一方面這種方式不適合長期和經常性的使用;另一方面這種方式對于解決銀行的不良貸款從根本上講帶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要解決國企信貸業務風險從根本上還是需要依靠國企和銀行自身的力量,通過持續不斷的開展國企和銀行的轉型和改革,積極的應對不良貸款問題,通過轉變經營管理模式,加速創新與升級,提高國企獲取經營利潤的能力,增強競爭優勢,優化產業結構,才能逐步解決積壓已久的不良貸款問題,降低國企信貸業務風險。
具體而言,國企和銀行的改革可以結合財政干預的共同作用,對銀行的不良貸款釋放一定的空間,為國企和銀行創造一個相對比較寬松的金融環境,通過出售國企債權、國企債務遞延等方式,將國企的不良貸款以一定的價格折價出售,再通過在二級市場出售的方式獲取收益。通過這些積極的手段,可以幫助國企加快改革轉型的速度,減輕積壓的沉重債務,逐步走向良性的發展之路。
(三)借助資本運作的方式加以解決
通過對國有企業的不良貸款的構成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國有企業的不良貸款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源于使用效率極低的資產,限制資產造成了國企流動資金的減少,造成了國企的資金和資源難以得到高效的利用和科學合理的配置。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通過盤活資產的方式來解決這些沉重的債務問題。因此,國有企業應當深入市場,了解資本運作的方式,提高資本運作能力,將現有的資產進行有效的盤活,從而提升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資產閑置的情況。國企可以通過資產合并、資產重組、資產兼并等方式解決資產的閑置問題,通過快速變現解決信貸業務風險。
三、結語
國有企業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對于國家經濟體制的整體結構的穩定性至關重要。針對國企信貸業務風險,需要深入分析造成不良貸款的原因,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加以解決,加快國企轉型,提高國企抗信貸業務風險的能力。
(作者單位:山西焦煤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