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暄
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都實現廣泛應用,為財務公司的迅速發展注入活力,財務公司在大數據的引領下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與此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大數據技術給財務公司帶來了不可預知的風險,由于財務公司與國有銀行的體制不同、經濟地位不同、運營模式也不一樣,因此,大數據背景下,更容易產生經濟金融風險。基于此,本文開展以下探究,創新財務公司金融風險控制管理新路徑。
財務公司也稱作金融公司,在我國基本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另一類是企業集團的下屬財務公司,雖然分類不同,但是性質相似,都具有改進技術、開發新產品并提供其他類金融服務的功能,主要以中長期金融服務為主要業務。財務公司的服務對象比較寬泛,主要是合作廠商和其他金融公司,其次就是對個人或家庭提供借貸、銷售、投融資等服務。我國財務公司是企業集團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經濟金融體制改革下的必然產物。
一、大數據技術對財務公司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企業精準營銷,提高運營效率
對于企業集團的下屬財務公司來講,子公司與集團總部本身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這種“內生性”金融機構是產融結合的特殊存在形式,雖然在這種模式下,財務公司不能對公眾發放貸款,也不能吸收存款,業務種類只能局限于本部集團,但是子公司與集團總部之間仍然可以通過大數據系統,共享信息資源,通過集團內部連接系統,總部將客戶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根據客戶意愿、購買意向、購買能力等參數進行分類,利用大數據信息便利,為客戶推薦最適合的公司產品,避免傳統模式下的營銷弊端,摒棄“一對多”的無效服務,向專門化、針對化的“一對一”服務模式轉變,有助于財務企業精準營銷,提高企業整體的運營效率。
(二)有利于數據整合,提高信息化水平
對于普通金融機構來講,利大數據技術手段,可以將金融數據整合、歸納、分析,最后挖掘大數據背后潛藏的經濟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金融行業與大數據的有效融合,拓寬了金融業的發展類型和業務模式,推動了金融信息的數據共享。眾所周知,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為我國的實體經濟帶來巨大的挑戰,如果金融機構能夠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金融產業信息化,可以提高資源配置能力,更好地防范市場風險,如今,大數據在金融機構的應用及其廣泛,可以通過數據整合,判斷客戶的優劣,估算違約風險、判斷股市行情、分析資金流動趨勢等,實現了互聯網金融的融合發展,通過數據分析和挖掘,獲得更多業務價值,讓數據“增值”,同時也提升了企業信息化水平。
(三)推動財務公司數據化轉型發展
在國家宏觀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推進,財務公司越來越受到“金融脫媒”的影響,核心負債能力降低,營利區間收窄、業務亟待完善,現階段的財務公司業務創新基本就是套利,不能深入挖掘客戶的內在需求,難以實現精準的市場定位,因此,大數據技術可以為企業和客戶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通過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可以實現信息自動化、資源共享化,讓財務企業實現技術創新轉型,從單一化生產型、服務型向互聯網金融轉變,最終實現經濟領域的擴張。
二、大數據時代財務公司面臨的風險
(一)信息泄露風險
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不僅給財務公司帶來發展機遇,同時也讓其面臨風險。隨著大數據的虛擬交易越來越多,在線互動、在線交易、在線交流已經成為常態,大數據的社交功能和智能終端功能已經越來越完善,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利用大數據的同時也產生了數據信息安全問題。從大數據的儲存裝置來看,數據的收集、整理、訪問、儲存、傳輸不能脫離移動終端,必須以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為載體,這樣一來就造成移動終端需求量的猛增,增加了信息風險的隱患,一旦數據被泄露,不僅客戶的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盜取,還帶來企業的名譽損失和經濟損失。
(二)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財務企業在大數據技術條件下面臨的常規風險,在大數據時代,誰能正確開看待和利用大數據信息,誰就能掌握開啟未來的鑰匙,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已經在多個領域開展了多元化的信用業務,比如消費信貸、經營信貸等,從貸前到貸后都需要個人的信用作為交易保證,可以說整個金融服務的核心就是在承擔風險中得到相應的經濟回報,因此,對于金融機構來說,信用風險是機構危機的重點所在,如果不能及時、全面、有效地進行風險評估,財務公司內部的工作人員就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將金融風險帶到公司,尤其是在做信用擔保型業務的時候,企業就一定會面臨信用風險,影響企業聲譽。
(三)流動性風險
隨著大數據技術在財務企業的不斷發展,逐漸應用在金融產品的營銷中,在營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對財務公司的資產和債務產生變動,主要體現在同業拆借行為和投資決策行為中,一旦發生償債不足必然會帶來本企業的資金流動風險,其次,網上支付和第三方平臺的興起,網絡借貸、股權眾籌、消費金融等服務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有些第三方支付平臺與投資實施捆綁,在運營過程中會造成資金短時間內滯留,增加流動性風險;在借貸和籌資行為中,如果不能精準掌握放貸和準讓債權的關系,就會造成非法集資,誘發流動性風險。
三、大數據時代財務公司金融風險控制管理探究
(一)提高對大數據技術的研究創新力度
針對當前財務公司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各個企業應該提高重視,加大對大數據關鍵技術的研發和創新,為財務公司的金融信息化建設提供技術保障,確保各個金融數據能夠有效收集、科學整理和利用,財務企業應該加大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的融合速度,加快知識庫和網頁搜索技術發展進程,保證各項數據處理技術更加成熟,從技術的角度控制財務企業的潛在風險,做好財務企業頂層設計與規劃,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與外部機構和集團內部共建聯結系統,實現各級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比如電子發票業務系統,財務公司可以對權屬單位票據持有量監督控制,避免票據風險帶來的信用風險。
(二)深化財務企業系統功能應用
除了提高研發和創新的力度,財務企業還要完善核心系統,創建監管和報送平臺,加強輔助系統,實現業務流程的信息化,實現監測報表自動讀取數據信息,實現自動化、規范化,財務企業還應該與專業的技術機構展開合作,建立信息安全數據庫,保證主機安全、應用安全、網絡安全,對公司內部系統漏洞進行修復,加強對信息數據系統的安全檢測,保證企業內部系統安全、穩定、可靠,降低黑客攻擊的風險,將數據安全管理納入企業風險管理條例中,對數據安全管控的實施標準進行統一,明確各項財務業務,實現自我監督,保證公司的機密信息不被盜用和竊取,其次,還要加強與客戶之間的交流,讓客戶學會自我防范,掌握數據的正確使用方法和防范方式,以此來控制信息泄露風險,增強機構風險管理能力。
(三)加大資金流動性監管力度
財務企業在面臨流動性風險時,要制定有效的流動監管策略。以財務企業整體經營發展戰略為依托,確定企業資產和負債規模,提供企業資金的流動性,保證融資來源的穩定性。實施集中管理策略,集團下屬財務公司要制定統一的流動性資金風險管理制度,保證合理的資產負債率,對于同行業之間的經濟業務往來,要分散匹配管理策略,要確保有充足的現金流支付到期債務,尤其是借貸類、投融資類的財務公司,一定要精準掌握放貸和準讓債權的關系,保證資金來源正當,加強監管平臺建設,通過金融科學技術手段和企業監管手段相結合,發揮信息共享的橫向紐帶帶動作用,完善風險評估、風險預警,設定流動性風險管理指標和預警觸發值,打通上下節點,提升財務企業風險控制水平。
(四)培養大數據應用型人才
大數據在財務企業的經營和發展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因此,財務企業應該引進大數據人才,通過招聘和培訓這兩種方式來提高大數據技術在財務企業業務中的使用率,提高數據分析人才的專業技能,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信息保密中,降低企業財務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為企業提供有價值的數據信息資料,成立財務企業大數據部門并配備專業的分析人才,強化其軟件編程能力、金融算法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財務統計能力,并為數據人才提供良好的晉升渠道和職業發展規劃,以此來保證數據人才能夠為企業更好地研發產品,拓寬銷售,推動企業數字戰略實施,提高大數據技術利用率。
四、結語
財務公司在我國經濟金融行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民間投融資的重要渠道,也是活躍我國市場經濟的有效途徑,隨著大數據技術不斷普及和發展,為財務公司帶來了相應的挑戰,為企業增加了信息安全風險、資金流動性風險和企業信用風險,因此,財務企業應該引進大數據人才,提高對大數據技術的研究創新力度,深化財務企業系統功能應用,加大資金流動性監管力度,以此來保證財務企業能夠提高經營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
(作者單位:山西焦煤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