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生產格局的不斷變化,各行各業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體系變革。農業是我國目前的支柱產業之一,保證農業經濟的發展就是側面保證我國經濟的平穩運行,農業經濟改革是當下經濟體制的必然趨勢,互聯網技術作為目前發展最為迅速的行業,可以有效帶動農業經濟發展。本文將對“互聯網+”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具體路徑進行探討,為互聯網在農業經濟中的實施提出可行的具體措施。
21世紀以來,網絡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體系格局越來越明確,當今社會互聯網技術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普及,農村地區的網絡格局也較為完善,互聯網的優勢明顯體現了出來。將互聯網與農業相結合可以有效帶動農業發展,但是具體實施過程還面臨很多問題,下面將會針對農業生產和銷售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措施提出方案,希望可以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互聯網+”時代中農業經濟的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的主要經濟產業之一,因此農業經濟的發展在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技術在人民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今的經濟發展趨勢,農業經濟模式的轉變,應當提上日程。目前已經有很多新型城鎮建立起來,開始嘗試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農業的發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但是由于制度體系不完善,農民的知識結構并不清晰,缺乏系統化的培訓與管理,因此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為了達到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互聯網+”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國家與政府應該從多個方面進行考量。第一是技術層面,隨著互聯網技術水平的提高,網絡應用的普及以及交通運輸系統的快速發展,新時代的農民已經對互聯網技術有了大概的了解,不過距離自己真正利用互聯網技術增加收入,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要幫助在農業生產第一線的農民了解互聯網技術的使用。第二是農業生產方面,要加強互聯網與農業經濟的融合,從根本上進行農業改革,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保證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
二、“互聯網+”時代中農業的生產發展路徑
(一)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施智能農業生產模式
就目前的農業生產情況來說,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仍然是依靠農民多年的種植經驗,以及對當地氣候環境的了解進行種植。這樣的種植方式風險性較大,沒有經過科學規范的管理,不能依靠科學數據對植物的生長環境進行準確的預測。農民消耗了長期的時間和巨大的精力,但是農業種植的成功率卻并沒有得到提升,生產效率比較低下。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是保證整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政府應該積極推動農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當地的優勢。通過互聯網技術對當地的土壤、環境、空氣、水質、微生物等一系列條件進行勘測,找到當地最適合種植農產品的地區,并將這片區域進行劃分,分別種植每個區域最適宜生長的農作物,最大限度的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并且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地提醒農民做出相應措施,盡量減少自然災害和蟲害等意外因素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
(二)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培訓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農業也是一樣。對于農業來說,自身起點原本就較第二、第三產業低很多,因此農業的發展空間也是最巨大的。但是由于農民種植比較繁忙,自己的自由時間較少,并沒有大塊的時間可以進行集中培訓,而且線下培訓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十分巨大。當地政府和農民自身可能并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支撐自己進行技術培訓和技術學習的程序。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培訓,是一種極其有效且便捷的手段。當今社會,網絡技術已經普及到各個地區,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每個人必備的社交工具,政府可以利用小程序、視頻軟件等平臺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培訓,這樣不僅節省了農民進行線下授課所需要的場地和時間,還可以存留下視頻資料,方便農民隨時隨地進行技術查詢。更重要的是,平臺上錄制課可以隨時暫停,讓農民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既不耽誤自己進行農業生產還可以學習到最先進的農業技術,改變以往消息閉塞的情況。
(三)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創意農業發展
我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對農村的印象還停留在臟、亂、差、交通運輸不方便、環境惡劣等古早的印象中。要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并不是只能針對農業本身進行改進,還可以將農業與其他產業聯系起來,共同發展。當地政府應該利用互聯網技術,將當地的特色與農業結合起來,例如四川理塘就是典型的農業、牧業經濟,但是在2020年,隨著丁真在網絡上的爆火,當地政府立刻積極推廣旅游產業,為當地自然景色拍攝紀錄片,通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帶動農業、牧業共同發展。例如,李子柒在網絡上拍攝有關農村生活的視頻,在網絡上擁有巨大的觀眾群體和龐大的數據流量,雖然沒有直接影響到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但是卻改變了觀眾對于農村的刻板印象,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觀眾可以獲得一種平靜愉快的心情感受。如果有相似環境的農業經濟地區,就可以推出互聯網+旅游觀光的模式,與附近城鎮達成合作進行推廣,發展一日游、農家樂等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經濟產業。還可以將互聯網和農業教育結合起來,開辟采摘園,吸引城鎮居民體驗采摘的樂趣,促進當地果園與小學、幼兒園達成合作關系,將農業采摘作為兒童教育的一種形式。
三、“互聯網+”時代中農業的銷售發展路徑
(一)重視“互聯網+”時代中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互聯網與農業經濟發展相結合,已經是當今時代不可逆轉的趨勢。然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想要農業經濟發展起來,首先要保障農村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來說,雖然網絡已經基本普及了我國大部分地區,包括農村和部分山區,但是相對于城鎮的網絡基礎設施,農村的網絡設施還是相對薄弱。雖然可以保證當地居民的基本使用功能,但是對于經濟貿易來說,想要和外界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就必須時時刻刻保證信息的流通。互聯網交易不僅僅是銷售,更是一種服務行業。在售賣前要讓顧客充分了解當地的農產品信息,售賣過程中要確保物流的暢通、物流信息的準確更新,在售后要解決客戶遇到的問題。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才能夠真正構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經濟聯系,促進二者之間的長期合作發展,滿足農民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的需求。政府應該派遣相關的科學研究人員制定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網絡模式,盡量用最簡易的程序保證當地的網絡運行,并且要組織相關的工作隊伍,對農村的網絡基礎設施定期進行檢修,保證農村網絡基礎設施時刻有效運行。
(二)完善“互聯網+”時代中農業電子商務模式發展
現在農產品銷售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農民只是農產品的生產者,銷售渠道較少,銷售范圍比較狹窄。對現在的農民來說,主要的銷售渠道還是與附近城鎮的超市形成供求關系,作為超市采購的貨源商。對于超市來說,農產品的來源渠道選擇眾多,貨品質優價廉才是超市的最佳選擇。因此,農民之間價格競爭比較激烈,利潤較小,而超市卻做到了低收高出,占據了經營利潤的大頭,沒有真正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而農民自己作為銷售方,一般都是在集市上進行售賣,集市人流量較少,顧客群體比較固定,并且當地的農產品種類比較相似,沒有銷售優勢,且運輸成本較高。因此農民應該積極采用電子商務模式,利用電商平臺的巨大人流量創造收益。采用電子商務模式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規劃,并不是說采用了電子商務模式,就要放棄線下的銷售模式,二者可以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農民可以對當地的購買群體組織一些優惠活動,讓當地顧客通過網上平臺進行購買,利用電商平臺的推廣規則,將自家的農產品推薦到比較靠前的位置,增加網絡用戶的購買可能性。還可以督促當地顧客在網絡上進行反饋,拍攝一些食物的圖片和視頻,讓網絡顧客對產品有一定了解,增加網絡客戶群體的購買欲望。
(三)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快捷性塑造特色農業品牌
互聯網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承載信息量大。因此,塑造當地的特色農業品牌,給網絡用戶留下深刻印象,也是互聯網農業銷售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現在我國已經有很多地區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特色農業品牌,例如遼寧丹東的丹東99牛奶草莓,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個代表名詞,提到丹東就會想到丹東草莓,提到草莓也會想到遼寧丹東,既打出了當地特色產品的名號,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共同發展。還有四川眉山的愛媛38號果凍橙,明確的指出了橙子的型號,同時利用果凍一詞,表明了當地橙子水分充足,果皮輕薄的產品特點,成功的利用網絡進行了推廣。以及隨著華農兄弟視頻被大家了解的贛南臍橙,通過華農兄弟的視頻讓網友對贛南的農產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側面增加了網絡上售賣贛南農產品店家的銷量,打出了贛南這個品牌,促進了當地的農業銷售經濟發展。這些都是目前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
(四)積極推動自產自銷,形成農業產業鏈
農業經濟的平穩發展,要求當地必須擁有固定的農業產業鏈,在以往的農業銷售過程中,安全系數較低,農民在銷售過程中承擔的風險較大,時刻都有可能存在違約的風險,導致生產和銷售不能及時對接,造成農民的經濟損失。但是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在買賣的過程中,雙方的信息都更加的透明化,農民承擔的風險會大大降低,在交易的過程中更加有保障。并且現在市場上有眾多銷售平臺,農民可以選擇利用平臺進行交易,通過平臺的監管,在貨物與資金的交易過程中,為農民提供一定的把控能力,保證了各個環節的順利運行,避免生產和銷售脫節的情況發生,提高了整個交易鏈條的質量和效率。并且隨著經濟和網絡的發展,通過互聯網形成農業產業鏈的模式,會越來越完善,逐漸增加更多的銷售體系,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不斷的創新進步。
與此同時,平臺也會對農民的商品質量進行監督,保證銷售方的權利,銷售方可以通過平臺追溯到農產品生產者本身,對生產者進行問責。如果農產品質量沒有達到要求,也可以避免銷售方的資金損失,并且可以通過平臺的信用標簽等形式對農產品生產方進行制約,提高農產品發展中對于質量的相關要求,防止由于渠道過多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四、結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與農業經濟發展相結合是目前對農業發展最有利的手段,當地政府應該積極宣傳互聯網經濟對農業發展的帶動作用,讓農民了解到互聯網和農業相結合的經濟效益,提高農民參與和學習熱情,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伊春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