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祭祖是我國的傳統習俗,每次先祖墳頭青煙裊裊之時,我的眼前便會浮現出古國的滄桑。
是敬畏,是傳承,是血脈相連,是薪盡火傳!
生命,在祭祖時顯得莊嚴而渺小。長跪、叩首,面對的是一條時間的長河。先賢林立,在審問你的心靈。會惶恐,會奮進,因為你跪下的那一刻便已明白,你的身后還有這么一片慈愛而嚴厲的目光。
祭祖,源自于宗法制,它也是我華夏延續至今日的家族觀、家庭觀的源起,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社會構成,讓中國人更加注重血脈的連結,使“守護”“團結”成為我們思想中活躍的音符。它有剛亦有柔,它讓我們在守護家園時更加英勇無畏,在對待親人時愈加親和寬容。所謂華夏古諺:“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所謂“楊柳岸曉風殘月”和“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都無非是祭祖給予我們剛柔并濟品格的一種雙向體驗。
青煙裊裊中,地域文化亦受熏陶。所謂“姑蘇慕容”“燕云趙氏”不外如是。也因其祖上和源頭的不同,各個地區在環境的影響下產生了各自的獨特文化,豐富了華夏版圖的文化篇章。所謂祭祖的“益”亦于茲彰顯無遺。
惜哉今之眾人,將祭祖當作兒戲。對祭祖毫無敬畏,匆匆行來匆匆離開,不莊重亦不禮敬,令人嘆惋。
對習俗的繼承,當然不是末碎零節的挑剔,更不是追求表面的榮光和浮于皮層的華彩。繼承,應是精神上的共鳴,是從古老,從滄桑中汲取的智慧養分。就像是一瓶老酒,重要的不是老舊的瓶子,而是瓶內承載著的一瓶佳釀。
每當青煙裊裊之時,每當你被歷史與先賢的重量包裹時,人之潮汐必定高漲。人于習俗中汲取的應是一種超越性的能力,遠超自己年齡的格局。身為青年,更當柄此薪火,不斷砥礪前行。
當然傳統節俗也未必全都是好的、合適的,我只是希望大家對其落后的做法加之改良,對那些超越時代而普適存在的思想加以學習。
青煙裊裊中,我莊重地彎膝,虔誠地叩首。
指導老師:孫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