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
任務驅動型作文題型,最早是在2015年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提出來的,近幾年已成為高考的“熱點題型”。這種題型的產生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礎上,增加了任務型指令,而增加任務型指令,是為了解決材料作文宿構和套作的問題,是為了著力發揮作文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因此,完成任務指令的好壞是評價作文優劣的最主要指標。由此,我們可以根據任務指令的不同具體劃分為標準類和變式類,并從不同題型的建構特點來分析具體的審題方法。
1.表態說理類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不錯,目前的中國,固然是江山破碎,國弊民窮,但誰能斷言,中國沒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呢?不,決不會的,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
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個個人的本分。——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黃大年
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據此寫一篇文章。
★審題指要
這是一道典型的表態說理類任務驅動型作文,題目中相關的任務有包括對象任務,即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內容任務,即以“愛國情懷”為主題,選擇方志敏、陶行知、黃大年的三則材料。文體任務,明確文體,自擬標題。這道題命題主題鮮明,啟迪考生體悟愛國主義精神內涵,深入思考個人與國家、民族、人類的關系,感受理想信念對引領新時代青年接續奮斗的重大意義。
★方法歸納
表態說理類是指任務指令要求“闡明你的思考”,“闡述你的看法”等等。
對于這一類題目,首先要審讀作文材料,提煉出每一則材料的寫作關鍵詞,其中,材料一的關鍵詞:相信。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這是愛國情懷的基本內涵,即對祖國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這是一種偉大的信仰。方志敏的話回答了“什么是愛國”的問題。材料二的關鍵詞是:本分。本分,就是“本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陶行知的話回答了“為什么愛國”的問題。材料三的關鍵詞是:獻身。為祖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而獻身的奮斗精神。黃大年的話回答了“怎么樣愛國”的問題。三則材料的邏輯順序是:什么是愛國——為什么愛國——怎么樣愛國。綜合三則材料,說的是愛國的情懷、理念,說的是愛國要有實際的行動,不能空喊口號。做一個真正的愛國者,要做到知行合一。抓住這一點,聯系實際,正反立論,破立結合,文章就更有競爭力,更有力量。
其次,要圍繞材料的核心,調動相關的背景知識,選擇恰當的寫作角度,在三句經典話語的引導、啟發下,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并自主地選擇自己最有感觸、最感興趣、最有話可寫的角度來寫。這一類題目,關鍵在于分析材料,挖掘材料,結合材料的人或事提煉觀點,然后選擇角度表明態度,闡述個人的看法或理由,切忌隨意拓展。
2.權衡選擇類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據新華社報道,41歲的北京車主楊曉是愿意較真的人之一。他認為自己停車的地點有停車線,不應被交警貼條,將北京市交管局朝陽某交通大隊訴至法庭。經過兩年三次庭審后,終于勝訴。如果僅僅是為400元罰單,費這么大勁,可能并不太值得,就如與之對簿公堂的一位交警所說:“有這個時間多陪陪家人不好嗎?”但楊曉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如果只是我個人的私事,我其實挺隨和的,但如果牽扯到大家,牽扯到公共利益,我就愿意較真。周圍有許多鄰居都被貼了條,大家在這兒停了這么多年,怎么突然就違章了,我覺得有必要弄個清楚。”
有評論認為,楊曉的難得之處,在于他明確地區分了“個人的私事”與“公共利益”。家人、鄰里、朋友之間,往往是“私事”居多。在這些領域,中國自古以來的智慧,是以律己寬人之道來立身行事。但是在涉及法治時,如果不能“當仁不讓”,其實是放棄了自己作為一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一種“法治冷漠癥”。
對此,作為一個公民,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審題指要
這是一道權衡選擇類的驅動作文,其關鍵點在于“比較”二字,這就需要考生在寫作時運用對比的方法作文,在對比中闡述自己看法和理由。此材料中的“個人的私事”當指家人、鄰里、朋友之間的事,而且重點當論及有沖突點的私事,面對這樣的私事時當如何,不應該泛論所有私事。此處的“公共利益”指包括個人利益在內的公眾利益。楊曉在爭取個人利益的同時,也是在爭取公眾利益,這里在面對個人利益時的當仁不讓與面對公眾利益時的盡力博取是相統一的,在論述時應當注意楊曉爭取個人利益的意義的特別性,將其與純粹地爭取個人利益相區別。當然公共利益不限于法治方面,論及其他方面也可以。
無論何種文體都必須扣緊“個人的私事”“公共利益”兩個領域及“律己寬人”“當仁不讓”兩種態度來寫。應在兩個領域的兩種態度間進行思考,敘事類的主題及論述類的觀點都應當注重對兩個領域的兩種態度的思辨,不可通篇只抓一個方面,而不顧及另一個方面。
★方法歸納
權衡選擇類是指任務指令要求“比較上述途徑或理由”,“闡述你的看法”等等。
這類作文關鍵要考生權衡比較。寫法任務: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即考生必須硬性比較,必須比較。比什么?比“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可分為三步“比”:開頭“概括比”,繼而表態點題;論述“逐層比”;結論“呼應比”。“權衡比較”是鋪墊,選擇才是作文的重點,是寫作的重心之所在。
3.經驗分享類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培根
(2)我們必須與其他生命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雷切爾·卡森
(3)和別人分享你的知識,那才是永恒之道。——佚名
你最喜歡跟他人分享什么?談談你的經驗。
★審題指要
你最喜歡跟他人分享什么?這是作文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材料里有分享快樂、分享憂愁、分享知識、分享地球等等。這個作文題最大的難點在于學生容易分不清楚主觀表述與客觀論述,極有可能在論述后寫一段記敘文,造成問題不明而將自己的作文放到比較低的檔次中去。當然這些概念沒有必要詳細地介紹給學生,如果介紹反而容易讓學生邯鄲學步,處于不會寫作的尷尬。
★方法歸納
分享經驗類作文題,首先思考的是,你跟他人分享什么?必須做出選擇性的決定,這個決定,顯示出考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當然,也顯示出立意的高低上下。然后是談談你的經驗。經驗是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談談你的經驗,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說出自己與人分享的親身的體驗,二是說出分享的技巧,注意事項等,側重怎么樣分享。
1.理據舉證類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誰是英雄?今天,我們一起尋找。”眾多媒體共同發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報國”大型網絡互動活動點燃了億萬網民的英雄情結,“怎樣的人稱得上英雄”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為此,班上擬召開“怎樣的人稱得上英雄”的主題班會,請你寫一篇文章參與討論。
★審題指要
材料的主要內容是“怎樣的人稱得上英雄”,由題干要求“請你寫一篇文章參與討論”,即要求考生寫一篇文章參與主題班會的討論,本次作文實際上要求的寫作文體是議論文。那么,到底“怎樣的人稱得上英雄”?通過思考可以找到實例,闡明理由,比如建立豐功偉業者是英雄,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者也是英雄。只要圍繞著“怎樣的人稱得上英雄”的話題進行寫作即可。在語體要求上,注意參與討論的對象是同學,語言表達要得體,不少于800字。
★方法歸納
理據舉證類是指任務指令要求“比較、篩選”,并且闡述“你的理由”等等。
這類作文首先要挖掘材料的主題詞,運用發散思維提煉立意點,然后要有所選擇。選什么?全由考生自己拿主意——要從大處著手,抓主要矛盾。你認為哪個重要,或者哪幾個重要,“大”的單獨論證,“小”的可以先合并同類項,再進行論證,說出你的理據就行了。切不可抓小丟大,也不可以偏概全。
2.權衡判斷類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996年,張扣扣的母親汪秀萍與王正軍的二哥王富軍發生爭執,引起廝打。在打斗中,王正軍用木棒猛擊汪秀萍頭部,致汪秀萍倒地并于當晚死亡。法院判決,被告人王正軍犯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因其當時尚未滿十八周歲,依法獲得從輕處罰,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
22年后,即2018年的除夕,35歲的張扣扣不忍母親慘死、不滿王家賠償、不服法院審判,為了復仇將王家父子三人殺害。2月17日,張扣扣投案自首。
2019年1月8日,漢中中院一審當庭判處張扣扣死刑,張扣扣當庭上訴。4月11日,陜西高院駁回上訴維持死刑判決。2019年7月17日,最高法院裁定核準張扣扣死刑并執行。
這一起震驚全國的殺人大案引起社會極大反響。對于整個案件,人們討論的焦點是:張扣扣這樣做到底是江湖俠義,還是違法犯罪?他是手刃仇敵、快意恩仇的英雄,還是暴力野蠻、十惡不赦的惡魔?
請結合案件事實與社會現狀,對上述討論進行比較與分析,談談自己的看法、思考和認識。
★寫作提示
本題是一道典型的時評類作文題,題目表述淺易,審題門檻不高,關注時代,現實意義突出,內容豐富,寫作空間很大。具體的角度有:
案例個體方面:冷靜思考,理性行事。王家兄弟當年與張母發生爭執,不該在沖動之下棒打其頭部,致其死亡,也使自己入獄。張扣扣心懷仇恨,但其行兇殺人、以惡報惡、以恨易恨、以暴制暴的舉動卻是錯誤的,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個人訴求。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扣扣不是英雄。
相關機構方面:保證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關注受害人家屬的心理健康,應該引起家庭、社會、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張扣扣的殺人行為和殺人動機有令人悲憫的復雜成因,塑造健全人格、養成健康心理成為擺在社會面前的一道大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扣扣不是十惡不赦的惡魔。
社會輿論方面:客觀與全面是看清真相的雙眼。不論是義憤填膺地為張扣扣貼上“殺人惡魔”的標簽,還是情動于衷地給張扣扣戴上“英雄豪俠”的高帽,都要從事實的真相和細節出發,結合國情、國法謹慎定論,客觀分析,全面觀照,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有看客心理。
★方法歸納
權衡判斷類是指任務指令要求“思考、權衡、判斷”,并且闡述“你的看法”等。
這類作文同前面的“權衡選擇類”有所不同,關鍵點在于除了思考和權衡,還要學會判斷,發表對主題詞的看法。首先要深入挖掘材料,理解主題內涵。比如針對本則材料,我們如何正確看待張扣扣事件,無論是贊同一方還是否定一方,都要發表自己的獨到的見解。最后,就是要表明自己的態度,做出自己的判斷,并圍繞確定的主題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展開深入分析。
3.因果論證類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傳統工藝中打造一面銅鑼,往往需要經過千錘鍛打,才能使其規格合適,厚薄均勻,形狀美觀。最后一道關鍵工序是定音,多由經驗豐富的老匠人掌錘,在鑼面上不停地輕敲碎打,耳聽目察,尋找定音的部位,找準之后,只需一兩錘,就使一面新鑼臻于完美了。正如俗話所說:“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你認為“打造一面銅鑼”需要哪些因素,請做出你的權衡與思考。
★審題指要
“千錘”是打造銅鑼的初始工藝,是打造好一面銅鑼的基礎,是成為一面新鑼的的積淀;“一錘定音”則是畫龍點睛,是對半成品的提升、升華,是新鑼臻于完美的嬗變,可以說,鑼之成為鑼,就是在千錘百煉基礎上的一錘定音。沒有“千錘鍛打”,哪來“一錘定音”?寓意不打好基礎何來升華?考生可以著重論述基礎與升華的關系。
★方法歸納
因果論證類是指任務指令要求分析“因果關系”,選擇某一個具體關系角度發表“你的看法”等等。
這類驅動作文主要是分析材料的“因與果”的關系,權衡不同“因”之間的關系,具體審題時,首先要分析材料中的“果”,挖掘背后的“因”。比如“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鑼之成為鑼,就是在千錘百煉基礎上的一錘定音。這里的“因”可以分為“千錘百煉”和“一錘定音”等。其次是圍繞因果關系,辯證對比,也是“比”。我們可以辯證分析話題材料,討論“過程與結果”“量變與質變”的關系。最后就是調動積累,圍繞“因果關系”展開分析論證。
綜上所述,這類作文首先要了解驅動材料的內容,比如主要觀點、新鮮素材、爭議焦點等等,其次要明確不同“任務驅動作文”的審題方法,關鍵在于“權衡比較”。寫作時,只要你一“比”,什么概念辨析、觀點聯系、說理層次、論證邏輯,全都清晰了。
作文高分往往是“比”出來的,了解了驅動作文的特質,相信你就不會再有偏題的苦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