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縱觀全球外賣,不論是歐美,或者是在俄羅斯,外賣小哥的出餐速度和配送速度都不是很快,不曾見到像國內的外賣小哥爭分奪秒,騎著電動車在大街小巷風馳電掣般穿行。外國的外賣小哥,似乎是處于被 “放養狀態”,他們更悠閑,時間似乎也非常的充裕。不過,凡事都有例外。不是嗎?
俄羅斯:慢悠悠地走著送
在俄羅斯點一份外賣,可選的餐廳很少,外賣菜品比飯店的量少,價格還貴,一般只有大餐館、連鎖店才會推出外送服務,而且金額必須要滿七八百盧布才能起送。
俄羅斯的外賣主要分為兩大幫派:Яндекс едa黃衫軍和Delivery club綠衫軍。在眾多國家的外賣中,俄羅斯的黃衫軍和綠衫軍以“世界最慢”聞名。可能常年受極端氣候的影響,俄羅斯的外賣小哥總是喜歡慢悠悠地走著去送餐,下單之后,1小時內能送貨上門都算快的,有的時候甚至要等1-2小時,所以人們通常會在還不餓的時候就開始下單。由于這個原因,人們也叫他們“餓死了么”外賣。
為什么俄羅斯小哥送餐很慢呢?原來,在俄羅斯,大多數送餐員都是背著一個外賣包,雙手插兜,慢悠悠地走著去送。而外賣是否能夠按時送達全靠他們的心情,一旦遇到上下班高峰期,外賣小哥基本上都會遲到。1公里的距離,系統給的送餐時間是1個小時,但外賣小哥很難做到。有時,送餐員會在午后溫暖的陽光下駐足,他們靠在路邊的欄桿上,或者坐在一塊石頭上撥弄手機;有時,他們走著走著就碰上一位多日不見的老友,于是把餐箱從肩上卸了下來,站在街頭和對方嘮嗑;有時,走累了的外賣員,由于心情煩躁,于是干脆登上地鐵送起了外賣,如果路況合適,他們也會考慮滑雪板或其它交通工具。
在俄羅斯,外賣小哥就是不用又快又方便的電動車,這是因為當地的溫度較低、天氣惡劣,騎電動車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在俄羅斯,外賣小哥因為速度非常之慢,以致于有客戶在用餐點評里這樣寫道:“俄羅斯的每一個外賣小哥,身體里都藏著一個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只因為你身在俄羅斯,點了外賣,需要堅強,更需要鎮定。”
俄羅斯外賣小哥的待遇也不高,通常外賣員的日薪只有1500-2000盧布(約人民幣160-213元)左右。如果不接受長達12-14小時的班次,收入只會更少。
美國:外賣配送向中國學習
在美國成為一名外賣騎手,需要年滿18歲,需要擁有一輛汽車或者自行車,部分公司還需要進行背景調查,不過,工作時間和地點完全取決于自己。在送餐服務方面,美國外賣平臺提高了外賣小哥的收入和工作標準,并建立了嚴格的獎罰制度。
由于交通運力分散,美國外賣配送時間相對較長,而且美餐冷盤對配送時間的要求也不高,所以美國人對配送時間的容忍度也較高。近些年來,美國外賣平臺不斷改進對商家的管理模式,讓商家給平臺用戶優先出餐以提高時效性,并重視對客戶投訴的處理。目前,美國的外賣市場呈現四強爭霸格局:GrubHub Inc、Postmates、Uber旗下的UberEats,以及DoorDash。
當地媒體報道,為了與其它配餐平臺競爭,美國中餐外賣平臺Gesoo同步推出以下服務:如果5邁內出餐30分鐘送不到,給用戶免運費;如果10邁內出餐60分鐘后送不到,同樣給用戶免運費;如果出餐后1小時內送不到就整個訂單免運。Gesoo創立于2014年,是一家智能物流即時配送平臺,具有內置路線規劃和車輛分配引擎,并可對貨品配送的最后1英里進行實時跟蹤。
早前,美國的外賣配送平臺Instacart、Postmates模仿中國,疫情期間推出更加安全的“無接觸配送”服務,以降低人接觸人的概率,進而保證用戶和騎手交接餐環節的安全。所謂“無接觸配送”,是指用戶在下單時,可通過“訂單備注”、電話、App內即時通訊系統等方式,與外賣小哥協商商品放置的指定位置;送達后送餐員通過電話和App內即時通訊系統等渠道通知用戶自行取餐。Postmates在一篇博客中闡述了他們的觀點:“我們知道,總有人出于健康和其他原因,可能更喜歡非接觸式的送貨體驗,我們愿意為客戶提供這種選擇。”
美國外賣小哥的收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平臺的任務酬金,另一部分是客戶給的小費。對于叫餐者來說,給小費是美國外賣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也是小哥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千萬別小看小費的收入,據了解,美國人付的小費一般都在餐費的15%左右。即便如此,外賣小哥們還是不滿意,他們總抱怨客戶給的小費太少。
日本:都是退休年老人在送餐
在日本,點外賣是一件麻煩事。日本人很重視環保,所以即便是蓋飯、烏冬面、壽司這樣的外賣,也會用瓷碗或者漆碗盛裝,為了安全起見,有些商家甚至會用布袋子裝外賣食物。這還是其次,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顧客吃完后還要將餐具洗干凈,放在自己的門口,等餐館的人來收餐具。”去日本旅游的國人如是說。
不同于國內,日本的外賣員有相當一部分是退休老年人。以日本最大的外賣平臺Uber Eats為例,按照Uber公司的相關數據統計,在日本,Uber Eats主力配送隊伍有一半以上都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在東京街頭,記者報道,有一道另類的風景:一些老人慢悠悠,他們騎著自行車或者背著外賣箱子在走街串巷送外賣。他們顫悠悠,但是精神矍鑠。
在日本,送餐不用急,沒有硬性時間規定。“對于一個年老送餐者,即使時間耽擱太久,你也不好意思發火。”橫濱一位叫外賣者如是說。除了老年人,據《朝日新聞》報道,很多日本大學生和高中生在課余也做起兼職Uber Driver了。
德國:開著汽車送外賣
盡管歐美國家送外賣小哥以不準時著稱,但也有例外。比如德國。眾所周知,德國人以嚴謹著稱,在送外賣方面他們同樣如此。
“初到柏林,我就嘗試使用foodpanda訂餐,一來是為了滿足我想吃美食的愿望,二來呢,是我懶得出門買的原因,這大概是與我的德語差有關。一次,我在線上訂購了披薩,令我驚喜的是,外送員在規定的時間內準時出現在門口。一上桌,打開盒子,披薩還是熱的,冒著煙,像剛出爐的一樣。我的滿意度大大提升。”一位德國留學生這樣回憶。
在德國,配送方式比較多樣。德國外賣員的交通方式大致可分為如下幾種:開車、騎自行車,也可以步行,或者坐地鐵。不過,外賣小哥更喜歡汽車。由于德國電動車的價格非常高,一臺可能要數千歐元,且無論是車輛審核還是辦理證件,繁瑣程度都不亞于汽車。此外,在德國駕駛電動車還需要汽車駕照,因此外賣小哥常常開汽車送餐。
在德國,只要不是距離太遠的外賣訂單,配送費都是零歐元。業內人士分析,這可能因為客戶少而商家多的緣故。據了解,德國最大的在線食品配送平臺Lieferando.de在線客戶可以使用比特幣、信用卡、Sofort或PayPal付款。
Lieferando.de表示,“當使用比特幣進行支付時,我們不收取任何額外成本。”不過,在使用信用卡和PayPal支付時將會收取6%的手續費。
印度:歷史悠久,不借助APP
印度的外賣不同于歐美國家。在印度,送餐是一個古老的職業,名為“達巴瓦拉”,意為“飯盒人”,他們專注送餐100多年。這些外賣小哥不借助APP,他們每天去固定的地方取餐、送餐。
印度人不怎么喜歡在外面吃飯,這大概是由于歷史的原因。與在飯店或者工地就餐相比,印度人更喜歡吃自己老婆做的飯。在印度,很多人上班的地點離家很遠,如果讓老婆送飯到工作的地方很不方便,并且還有一家老小需要老婆照料。于是,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家的女人們每天10點之前就將飯早早做好,然后把飯放進錫紙飯盒里——飯盒加上一層錫紙大概是出于保溫的需要。然后,她們把飯盒放在門口,等著達巴瓦拉來取餐。
這些達巴瓦拉非常敬業。不管是狂風還是暴雨,他們都會準時將飯從上班族的家里送到用餐者手里,以保證他們中午按時吃到健康又有營養的飯食。所以,“一旦成為達巴瓦拉的客戶,無論是炎炎夏季,或者是三九寒冬,你的午餐一定會準點到達。”飯食送到用餐者手里,事情還沒有完。這些達巴瓦拉把飯交給用餐者后,他們還要待在原地,等其吃完后,再將空飯盒送回家。
當地媒體報道,這些巴瓦拉人好多不識字,他們只能依靠字母、數字等辨別地址。不過,他們的送餐正確率卻很高,統計數據表明,達巴瓦拉的出錯率只有百萬分之三,每600萬個午餐盒子,僅有一例錯誤或是延時。
為了保證外賣準時送達,按照規定,在每15-20名達巴瓦拉中間必須有一名“待命小哥”,以應對突發狀況。
波羅的海三國:人們相互更加包容
波羅的海地區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外賣主要通過兩個平臺進行下單:“Wolt”和“Blot”。
Wolt于2014年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創建總部,如今在18個國家,60多個城市進行外賣運營;Bolt是年僅19歲的高中生 Markus Villig于2013年在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建立。相較Bolt,波羅的海地區人更喜歡通過Wolt平臺訂購外賣——Wolt擁有更成熟的運營制度、更好的服務以及相對更快的配送時間。
一般情況下,在波羅的海地區,配送一單食物的平均配送時常大約需40分鐘左右,一般一單食物最低額度的配送費都在1.5歐左右。商家對最低消費進行了嚴格限制:8歐是最低門檻,如果不滿8歐則按8歐(約63元人民幣)計算。以今天的匯率,換算成人民幣,8歐的食物需要支付約12塊錢的配送費。
波羅的海地區的人們看起來似乎更加相互包容。與國內的不同,外賣小哥把餐品送到后,通常他們都會與顧客打招呼,并且禮貌地問好,這似乎也降低了他們之間的隔閡。此外,由于當地人生活節奏相對而言更慢,工作壓力也較小,所以,稍稍遲到或發生一些小事故,并不會遭到顧客的投訴。
在Wolt平臺上,當配送期間發生意外,比如食物灑出或是不完整,抑或食物出現了質量等問題時,顧客通常不會當面責難送餐小哥,而是向商家反映;如果情況屬實,他們一般可以獲得5歐元的代金券,以彌補其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