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性建設,是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最鮮明的特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實踐中,注重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制定正確的政治綱領和政治路線、建立黨的集中統一的領導體制、確立黨內民主的政治原則、提升黨的政治動員能力,從而確保黨的團結統一,提高黨員的政治覺悟,形成講政治的優良傳統,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創造了充分的政治前提。
制定黨的政治綱領和政治路線
政治綱領是政黨樹立起來的一面公開的旗幟,人們根據它來判斷政黨的性質。黨的政治路線則是為實現黨的政治綱領既定目標所進行的政治規劃,用以引導黨在一定時期內政治建設的根本方向,決定黨在一定時期的工作重心。正如恩格斯所指出:要建設黨,就要有一個政治綱領。黨如果沒有綱領,就不可能成為政治上比較完整的、善于在任何轉折時期始終堅持自己的路線的有機體。這里不僅指出了政治綱領的重要性,而且也闡明了政治綱領與政治路線的密切關聯。
中國共產黨自創立之始,就以馬克思主義建黨思想為指導,著手制定屬于自己的政治綱領。早在1921年黨的一大上,就討論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提出“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沒收一切生產資料,如機器、土地、廠房、半成品等,歸社會所有;聯合第三國際”的最高奮斗目標。這是黨的第一個正式的政治綱領。但是,一大黨綱在提出黨的奮斗目標時,沒有把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區別和聯系起來,沒有找到實現最終目標的具體步驟,這表明黨的初創時期在思想上的準備、理論上的修養是不夠的,是比較幼稚的。1922年,黨的二大召開,中國共產黨在分析中國革命所處的國際環境和中國國情基礎上,明確了黨面臨的巨大威脅是來自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并制定了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二大黨綱規定了黨在當時的奮斗目標即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真正實現民族獨立。這一綱領的制定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現實國情相結合的成果,為此后深入探索中國革命道路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在政治綱領的引領下,中國共產黨在探索革命道路曲折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調整政策與策略,制定并執行正確的政治路線,推動中國革命不斷向前發展。
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使成立不久的中國共產黨受到沉重打擊,革命力量遭受空前破壞。為此,中國共產黨及時召開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制定把革命重心轉移到農村,建立工農紅軍和進行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戰略路線。之后,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前往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正式開辟了一條嶄新的農村包圍城市,最后武裝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在正確的政治路線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和革命力量得到快速發展,打破了國民黨的多次“圍剿”。后來,由于黨偏離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斗爭策略,最終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隨著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的統治,以及確定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力量又回到正確的政治路線軌道上來。
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尤其是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于是,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局勢新變化,及時調整和制定新的政治路線。1937年洛川會議上,中國共產黨明確指出黨在抗戰期間的中心工作就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制定了以全面抗戰路線為主要內容的黨的政治路線。為執行這一政治路線,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充分發動和組織民眾,進行抗日根據地建設,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另一方面,對以王明為代表的“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右傾投降主義進行批判和斗爭,使全黨清楚地意識到,階級矛盾一直存在于民族矛盾的背后,階級斗爭必須服從民族斗爭,同時又要以階級斗爭促進民族斗爭。由于制定并執行了正確的政治路線,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發展,成為決定抗戰勝利后中國前途與命運的重要力量。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要戰爭不要和平,中國很快再次陷入內戰之中。面對新的國內形勢,中國共產黨再次調整和制定新的政治路線,提出建立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以及“和人民群眾親密合作,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人”的戰略主張。為充分動員和發動解放區群眾,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沒收地主土地歸農民所有的土地政策,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改革,保護和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保護工商業者財產不受侵犯。由于執行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中國共產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和支持,解放戰爭取得摧枯拉朽般的勝利。解放戰爭的勝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
建立形成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體制
建立和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質屬性的體現,更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發展和勝利的重要保證。
早在創建和領導無產階級政黨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就對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所主張的“支部自治、各自治小組的自由聯合、反權威主義、無政府狀態”等觀點進行了嚴厲批判,明確提出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凝聚自己的所有力量,強調如果每一個支部、每一個人都各行其是,黨就只能陷入瓦解,就不能成為堅強統一的組織。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巴黎公社失敗教訓時再次強調:巴黎公社遭到滅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權威。后來,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斗爭中也深刻指出:在歷史上,任何一個階級,如果不推舉出自己的善于組織運動和領導運動的政治領袖和先進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統治地位。由此可見,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無產階級革命勝利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并始終重視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最早提出黨的集中領導,是在黨的一大上。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綱》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無產階級專政為手段,最終實現消滅階級的政黨。要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根本任務,就必須不斷鞏固和加強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實現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緊接著,黨的二大通過的第一部黨章又規定:“全國大會及中央執行委員會之議決,本黨黨員皆須絕對服從之。”在此基礎上,1927 年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首次把民主集中制確立為黨的指導原則。但是,年輕的共產黨由于自身力量的薄弱和思想上的局限,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錯誤地放棄了對革命領導權的爭奪,直接導致大革命的失敗。
大革命失敗后,黨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更深刻地認識到正確執行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性。1928年,黨中央在《關于各省委對中央的報告大綱》中,對報告的時間、種類、內容及保密要求等作出詳細規定。隨著黨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和小資產階級進入黨內,不可避免地帶來非無產階級思想,極端民主化傾向給黨的集中領導帶來了嚴重沖擊。于是,1929年的古田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指出黨內的極端民主化問題和非組織化觀點的錯誤,提出“厲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的方針,對黨的領導機關關于正確處理上下級以及黨員群眾關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說,這些早期的探索,對在當時極其嚴酷的環境下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當時尚未形成成熟穩定的領導核心,致使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再次遭受嚴重挫折而陷于絕境。
早期革命的幾次挫折,使越來越多的共產黨人意識到,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必須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和黨中央的權威。在這種認識和呼聲的推動下,1935年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開始形成自己堅強的領導核心。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黨的一切工作由中央集中領導,各級黨的委員會的委員必須無條件地執行。這標志著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形成。隨著延安整風運動的開展,尤其是1945年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全黨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實現空前的團結一致。
1947年下半年,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進入戰略進攻階段,許多解放區連成一片,各地黨和軍隊的領導機關原來長期保持的很大自治權的狀況,已不能適應戰爭形勢迅速發展的需要,黨內存在的某些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和地方主義、游擊主義傾向嚴重影響著革命事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加強集中統一指揮。為此,中央決定建立嚴格的請示報告制度。1948年1月,毛澤東起草了《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書記每兩個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綜合報告,報告內容包括該區軍事、政治、土地改革、整黨、經濟、宣傳和文化等方面活動的動態,活動中發生的問題、傾向以及解決辦法。同時,各野戰軍首長和軍區首長除常規的報告請示外,須每兩個月作一次政策性的綜合報告,內容包括該軍紀律、物質生活、指戰員情緒等多方面情況。自此以后,請示報告制度在全黨全軍開始普遍建立起來。這一時期,中共中央還頒布了《關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關于健全黨委制》的決定等重要規定,進一步健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體制。黨的領導核心的形成、黨中央權威的確立,以及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體制的建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為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政黨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和組織基礎。
確立黨內民主的政治原則
黨內民主,既是中國共產黨的一種政治生活,又是一種制度形態,對于確保黨內健康的政治生活和良好的政治生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黨的創立到新中國成立的20余年,是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只有50多名黨員的小黨發展成全國范圍的執政黨的重要歷史時期。在內憂外患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更需要將權力進行集中,強調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以便于統一全黨意志和行動。但是,如何處理好集中領導下的民主,對于共產黨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經歷了一個反復的認識探索過程。
民主原則真正運用于黨內政治生活,可以追溯到“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時期。1927年9月,毛澤東在江西永新三灣決定對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以建立一支黨絕對領導的人民軍隊。三灣改編確立了兩條基本原則:一是支部建在連上;二是根除舊軍隊的腐敗,實行民主集中制。部隊的一切重大問題,都必須經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這標志著黨內政治生活民主制度的確立。1929年12月,古田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明確提出堅持官兵平等,實行民主主義制度,確立黨的組織生活的基本原則。早期形成的黨內民主制度,是這一時期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成果。
然而,受復雜的戰時環境影響,加之共產國際的操控,黨內民主建設在一段時期內停滯不前。這一方面助長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錯誤思想的出現,另一方面導致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受到壓制。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扭轉了這一局面,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確定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彰顯了黨內民主的巨大效能。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黨內民主”的概念。毛澤東指出,黨內缺乏民主生活,發揮積極性的目的就不能達到。大批能干人才的創造,也只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這次會議還通過了《關于各級黨部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等重要黨內法規,推動了黨內民主制度的發展。
隨后,黨內民主在黨內政治生活實踐中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在1942 年整風運動中,黨中央和毛澤東提出“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指導方針,發動全體黨員積極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此糾正黨內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調整和改善黨內關系。在此基礎上,1945年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第一次規定了黨員權利和義務,這為保證黨內生活的正常化,提高黨員對黨的事業的積極性與責任心,保證黨的行動與思想的統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為進一步完善黨內民主,更廣泛調動黨員積極性,以迎接全國的解放,1948年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召開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的決議》,是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和黨的代表會議實施黨內民主生活又一重大制度安排,它們與黨章一同構成黨內民主生活的基本框架。至此,經歷長達20多年的探索,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逐步確立起黨內民主的基本原則,為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活提供了保障。
提高黨的政治動員能力
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是中國共產黨強大的組織力、號召力的充分體現。因而,提高政治動員能力,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建設的一部分,也是實現黨的革命目標、推動黨的事業走向成功的必然選擇。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高度重視運用政治動員方式,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發生大小罷工100余次,參加人數30萬以上,充分展現了黨的政治動員能力。但是,在工人大罷工斗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逐步認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工人階級雖然有革命性,但人數少、力量弱,要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必須尋找到更廣泛的革命力量。尤其是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農村,把廣大農民動員起來參加革命成了重中之重的任務。于是,在進行武裝斗爭的同時,中國共產黨進行廣泛政治動員,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和鞏固蘇維埃政權,打敗國民黨多次“圍剿”。可見,動員武裝群眾,進行人民戰爭,是這個時期黨的政治動員的基本特征。
然而,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提高黨的政治動員能力,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打敗外敵入侵,成為當時黨最為迫切的工作。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因此,號召“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參加抗戰,實行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為此,黨在抗戰中特別注重提高黨員的政治動員能力,探索總結出一套富有成效的政治動員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地激發民眾抗戰熱情。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群眾動員看作是抗戰“勝利的最基本條件”,將其放在政治動員的首要位置,最大限度激活廣大民眾參與抗戰的熱情;二是不遺余力地喚醒民眾的政治覺悟。中國共產黨非常注意加強政治動員的宣傳教育,以此喚醒廣大民眾的民族意識,提高政治覺醒。正如毛澤東所指出:怎樣去動員?靠口說,靠傳單布告,靠報紙書冊,靠戲劇電影,靠學校,靠民眾團體,靠干部人員。這些靈活多樣的動員方式,增強了政治動員的感染力,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三是關心群眾的利益。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邊區實行“三三制”和減租減息政策,正確處理了黨內和黨外人士的合作關系,正確處理了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關系,使黨在全國范圍的抗日動員中贏得了主導地位和民眾政治信任,從而把民眾的力量充分組織起來。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超強的政治動員能力和高超的動員藝術,對抗戰的最終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后,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繼續發揮政治動員的聚合效應,不斷豐富和發展政治動員方式和動員能力,從而獲得更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所有這些,對于今天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