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美

“一直到死,爭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周永開
2020年12月3日,《新聞聯播》節目播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授予周永開、張桂梅同志和追授于海俊、李夏、盧永根、張小娟、加思來提·麻合蘇提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決定》,看到這則消息,電視機前的周永開眼角濕潤了。就在上個月,周永開在家寫下“我的初心不變——獻給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這位有著76年黨齡的老人拿出2019年黨組織贈送他的畫冊,自言自語道:“唉,70多年了,感覺為黨和人民做得還不夠。”
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
1945年的一個夜晚,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化成小學的后山坡上,17歲的周永開鄭重地向他的入黨介紹人、化成小學教導主任王樸庵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莊嚴宣誓入黨。
20世紀 80 年代,周永開被任命為達縣地區紀委書記,他主持查處了當年轟動全國的原達縣地區罐頭廠廠長李作乾違法亂紀案。李作乾作為原達縣地區罐頭廠廠長,頭頂光環無數,獎狀就有50多張。辦案時,各種“保護傘”天天來阻撓。案情查清后,對李作乾的處理又出現分歧。周永開堅持“雖然得罪少數人,但讓大多數人滿意,讓黨和人民滿意,就行了”的原則,最后李作乾因違法亂紀受到法律的制裁。
1995年,周永開懷著一顆對黨至忠至誠的赤子之心,發起組織了“巴山渠水共產主義運動友好學校聯誼會”,深入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大力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迄今為止已舉辦年會15次。
2011年,在慶祝黨的90華誕之際,周永開出資2萬余元,請來石匠,將“中國共產黨萬歲”7個大字鏨刻在巴中市巴州區化成鎮梁大灣村的山崖上。每個字高9米,寓意黨的90華誕,寬7.1米,寓意黨的生日,隔山眺望,7個大字巍峨雄壯,氣勢磅礴。同時,周永開與另一名老黨員花費一個月的時間,手抄完成了一部《共產黨宣言》長卷。該卷長90米、寬7.1米,同樣寓意著對黨的拳拳感恩之情。
他還曾以巴渠12所紅色學校的史實為藍本,組織拍攝了《巴山教魂》電視教育專題片,編纂了《熱血》系列叢書,成為全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讀本。在達縣第五高級小學,他參與打造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蒲家英烈園”。他還經常到機關、學校義務上黨課,對黨員干部及青少年學生進行黨風廉政建設、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黨是我一生的追隨。”周永開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句他最愛說的話。
2020 年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周永開夫婦每天通過電視和報刊等媒體平臺關注武漢的疫情。看到武漢疫情嚴重,周永開“在家里踱來踱去干著急,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老兩口一合計,決定委托兒女從銀行取出10萬元現金,捐獻出去。
對人民無限熱愛
1991年離休時,周永開已63歲。“雖然從組織上退休了,但是事業上不能退休”,他把目光投向了灑滿烈士鮮血的花萼山。
花萼山是川東北最高峰,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被譽為大巴山動植物基因庫。當時的花萼山,當地老百姓把樹砍掉當柴燒,開荒種糧食,生態破壞嚴重。這讓周永開感到萬分痛心,他認識到植樹護林才是首先要做的事。1994年,周永開花費數萬元積蓄到陜西漢中市購買了一批樹苗,在花萼山上租了兩間茅草房,帶著退休干部余世榮、退伍老兵楚恩壽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保護花萼山的征程。在植樹護林的同時,周永開走遍花萼山11個鄉鎮30多個行政村52個村民小組,苦口婆心宣傳,勸阻村民伐木。
不砍伐樹木,村民沒了收入怎么辦?周永開經過調研發現,花萼山的野生萼貝品質一流,小小一顆萼貝居然能賣近10元錢。他想:能不能靠這個增加村民收入?1995年,周永開買來一批萼貝種子,找當地村民試種,幾年后,初見成效。如今的項家坪村,成立了川陜萼貝專業合作社,萼貝年產值數百萬元。
在花萼山的20多年里,周永開多次受傷,卻從沒想過放棄。在孫女周婧的記憶中,爺爺摔傷最嚴重的一次是在2006年,當時78歲的周永開在巡山時一不小心栽到近3米深的石坎下。當人們發現時,他頭部鮮血直流,不省人事。幸虧被村民蔣大兵家的大白狗發現不停吠叫,引起村民警覺,才被及時送往達州市中心醫院救治,經過三個多月的治療才基本康復。
付出終有回報。在周永開的帶動下,村民自發造林上百畝,林業部門也在花萼山實施公益林項目500畝,這些山林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清風林”。2007年,花萼山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周永開在護林的同時,還捐資助學,助力山里娃的成長。1998年,時逢《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周年,周永開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區化成小學、奇章中學設立了“共產主義獎學金”,共表彰師生397人,獎勵資金12萬多元。2018年,他再次捐贈獎學金10萬元。
對己及親人近乎苛刻
周永開現在居住的房子是住了近30年的60平方米的老房子。家里陳設簡樸,一個老式沙發,因為皮革破損,上面鋪了一張床單。室內只有一臺小電視機、一臺掛式空調體現出一些現代感。多年來,周老沒給老伴買過一件首飾,沒給兒女送過一件禮物。地方領導要改善他的居住條件,周永開擺擺手,“群眾住好了,我們才放心;大多數群眾住上好房子,我們少數人差一點,我沒有怨言。”
周永開的孫女周婧回憶,2005年,達州市紀委集資建房,論資歷和職級,他應第一個選房,但他卻放棄了。“爺爺說,‘我退出,年輕同志就有機會。我們后輩也已經習慣他這樣了。”
20世紀80年代,周永開任地委副書記,他的妻子吳應明是一般干部。當時組織部門擬提拔她為副縣級。周永開得知后,找到當時的地委書記說,吳應明文化有限,提拔的話,“群眾有意見,也影響黨的形象”。后來組織要提拔他兒子,他說,還年輕,再鍛煉鍛煉。
周永開夫妻倆年紀大了,生活不方便,子女們請了一名保姆來照料老兩口的日常生活。在保姆眼里,“他倆平常都是省吃儉用……凈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衣服,吃飯都是簡單的兩菜一湯”。
周永開家中20多人,有10名共產黨員。對家人和后輩,周永開要求嚴格。8年前,他專門設立了一個“家魂獎”,每年評獎一次,每次評選一人,在家庭成員中營造比學趕超的氛圍。考核內容很特別,不是技能才藝,而是一年為群眾做了多少好事。“首先要是共產黨員且堅定不移跟黨走,其次還要在工作中是先進,并且為社會做了公益事業,才能得這個獎。”周永開說。
老去的是歲月,不變的是信仰。“一直到死,爭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這是周永開的初心,更是他畢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