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廣明
聽歌賞樂,明確感受到音節強弱、長短有機地組合,富于變化而又有規律,這就是音樂的節奏。節奏現象也不限于音樂,在自然界和社會上廣泛存在節奏。日月起起落落,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大千世界雖變化萬端,總有規律,似有節拍地運轉。人以呼吸維持生命,一呼一吸,節奏鮮明,夜以繼日,年年歲歲。工作有沒有節奏呢?很多人可能沒想這個問題,其實節奏普遍地存在著,只不過不大覺察而已。
《莊子·養生主》講了“庖丁解?!钡墓适?,這個故事寓意挺多,用來說明工作節奏的道理可謂恰如其分。廚師庖丁在梁惠王面前宰牛,庖丁手觸之處,肩靠之處,腳踩之處,膝頂之處,都伴有皮骨分離的聲音。庖丁宰牛的時候,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運刀。當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分離……這么說起來,“解牛”好似演奏一個樂章,動作嫻熟的操刀手,才能節奏感如此鮮明。試想解牛的是個生手,操起刀來手忙腳亂,哪還有節奏感?
工作中有節奏感,張弛有度,解決問題有規律可循,代表著工作是良性的、可持續進展,也說明做事的人胸有成竹,應付裕如,即使工作緊張,也能從容不迫。人們剛接觸一項工作,往往感到迷茫,一時陷入忙亂。工作一段時間后,漸漸入門,掌握規律,人與事和諧,團隊相互協同,工作就有了節奏。工作的節奏令人感到美妙,但美妙的事情不會俯拾即是,唾手可得。比如鋼琴家彈奏名曲,節奏悠揚婉轉,高低錯落,前后呼應,何其美妙。而同一首樂曲,初學乍練的往往彈奏不出節奏感,時不時就跑調了,甚至彈得“都不在調上”。由此可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工作中輕易找到節奏。建立工作節奏,需要在掌握規律上下功夫,在知行統一、心手相應上努力。
工作中的節奏不是抽象的,籠統說是張弛有度、變化有序,但具體工作中怎樣張弛、變化,不是生搬硬套就可以生出節奏的?!秾O子兵法》講軍事行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很有節奏感。在實戰中如何體現出節奏,則必須從實際出發來運籌。三國時期蜀國的將領馬謖奉命守街亭,想當然地在山上扎營,準備敵軍到來,將士置之死地而后生,猛虎下山般殺敵。設計的軍事行動似乎有點節奏感,可實戰并沒出現這樣的節奏。山上扎營,守軍被敵方包圍,斷水斷糧,突圍又不成,軍心大亂,全都成了甕中之鱉。干事業、做工作根本的是認識和掌握工作規律,實事求是地探索,形成符合工作規律的節奏。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工作需要改進、創新,節奏也相應調整,何必總是老調重彈?
工作節奏感強,干起來得心應手,也在于人與事的統一、和諧。團隊做事,大家協調配合,才會形成良好、可持續的節奏。這節奏具有張力和慣性,推動著工作持續發展。演奏樂器的大師,無論藝術水準多高,剛接觸一個樂曲,也感生疏,動作難免遲鈍,多演奏幾遍,心手才會相應,樂曲才會悅耳。一個樂隊呢,情況更復雜一些,有的樂手掌握不好節拍,發出不和諧的聲音,曲調的節奏就被破壞了。工作大都連續性很強,有一致性也有變化。一個團隊只有適應工作要求,具備相應的能力,既緊張又從容,工作的節奏感才順暢。
工作的節奏應該保持積極進取的主調,要做好工作,必須講效率,克服困難去爭取勝利?!肮ぷ骶褪嵌窢帯保墒聵I怎會輕易成功!工作中的節奏多屬于進行曲,無須傷感和詠嘆。樂曲可以表現喜怒哀樂各種情感,可要干事業、干成事業就不應伴隨著低沉和哀鳴。
積極進取并不等于單調地“沖、沖、沖”,長跑運動員全力奔跑,也不能一味沖刺,而是合理分配體力,有跟跑,有加速,還要根據競爭對手情況調整策略。工作應該抓緊進行,又要分清輕重緩急,不能一味搞突擊。有的人性格急一些,做事風風火火,有的人性格偏于沉靜,做事不急不躁,這不同的個性在人群里常見,但工作中并不適合隨意發揮個性。工作有普遍規律,對工作者也有專業的要求,人們性格的“快節奏”“慢節奏”都應該調整到科學、合理的工作節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