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數字貨幣是一種全新的貨幣形式,不僅能夠降低交易成本,還能提高交易效率,但同時數字貨幣也帶來了很多風險,因此,加強數字貨幣的監管迫在眉睫。本文從實際出發,介紹了現階段數字貨幣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可能帶來的風險,同時對數字貨幣對監管帶來的挑戰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針對數字貨幣的監管舉措,從而完善我國政府對數字貨幣的監管體系,保障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健發展。
一、數字貨幣的發展現狀
(一)數字貨幣的發展與界定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社會信用制度也在不斷健全,而近些年來互聯網的飛快普及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支付行為逐漸從實物貨幣轉換為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的出現使現金的使用率不斷下降,非常智能和便利,不難想象,在未來的社會中,信用體系會不斷完善,人們也會更加依賴于電子設備,因此,數字貨幣的完全普及指日可待,隨之而來的就是數字貨幣的監管問題,數字貨幣的監管普遍難于傳統的紙幣,如何對數字貨幣進行有效的監管就是本文即將進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數字貨幣的問題和存在的風險
(一)數字貨幣存在的問題
1.數字貨幣難以流通于不同國家
目前,各個國家的金融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監管手段也各不相同,這些都導致了數字貨幣無法在世界范圍內實現無障礙的流通,風靡一時的比特幣、以太幣等數字貨幣在全球范圍內也無法獲得合法的地位,不能被各個國家所認可,而大規模的投機和炒作等行為,也嚴重影響到了這些數字貨幣的價值,很難實現大規模的流通。
2.數字貨幣難以維持經濟價值
最初,開發數字貨幣和人員以及數字貨幣的支持者都認為數字貨幣能夠在設計初期確定總量,可以保證價值穩定,并存在升值的空間。而現實卻是數字貨幣多種多樣,總供給量遠遠超過預期水平,同時數字貨幣還會有很多衍生品,這些因素都導致數字貨幣難以保持預計的保值水平,甚至還會造成貶值。
3.數字貨幣信用機制不明確
目前在市場上流通的數字貨幣大多數都不是國家部門發行的,市場可信度不夠,數字貨幣的背后都沒有權威機構的背書,不與信用掛鉤,只依賴于中介機構進行流通,不能像實物貨幣一樣流通方便,因此數字貨幣的生命力較弱,公信力也難以為繼。
4.數字貨幣應用場景有限
目前,電子支付的應用比較廣泛,而數字貨幣的應用場景卻十分有限,大多數只吸引那些從事非法經濟活動的人群,另外,數字貨幣的價值波動很大,且成本較高,這也導致了數字貨幣應用場景受到限制。
(二)數字貨幣的風險
1.市場風險
數字貨幣的交易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也無法完全實現貨幣應有的支付義務,另外,數字貨幣都是在網絡發現流通的,很多黑客會利用網絡漏洞獲取數字貨幣,一些數字貨幣的使用者還會利用數字貨幣進行投機,這些都會對金融市場的秩序造成不良的影響,影響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2.用戶風險
匯率和數字貨幣的價格都很容易被人為操縱,數字貨幣技術協議風險,和數字貨幣監管困難等帶來的風險都會對數字貨幣等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帶來不良影響。
3財務風險
數字貨幣的財務風險主要包括洗錢風險、融資風險和金融犯罪風險,犯罪分子可以利用數字貨幣進行快速轉移資產,從而實現洗錢的目的,還可以利用數字貨幣的賬戶融資等方式對其非法所得進行掩飾與轉移。
4.監管機構風險
數字貨幣的財務風險可能引發監管風險,而監管風險又可能會導致信用風險,一系列風險多發很容易導致數字貨幣與金融機構之間出現負面反饋影響,同時也會嚴重破壞數字貨幣監管的可行性。
三、數字貨幣帶來的監管挑戰
數字貨幣帶來的風險不僅十分繁多而且還非常復雜,目前實行的金融監管體系并不能對數字貨幣的風險進行有效的監管,甚至可以說數字貨幣對監管帶來了更大的難度和挑戰。
(一)數字貨幣的匿名性帶來的監管挑戰
對于監管機構來說,在對非法金融活動進行監管時最重要的就是透明度,雖然數字貨幣具有可追溯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一些洗黑錢等非法的金融活動,但是數字貨幣的匿名信也同時為監管帶來了難度,監管機構很難獲得其信息去進行監管,這就會導致恐怖融資和洗錢等行為無法被控制,監管效力無法發揮出來。
(二)數字貨幣的貨幣結構帶來的監管挑戰
如果數字貨幣能夠在未來社會實現大規模使用,其貨幣結構必然會發生很大變化。而數字貨幣一旦得到普及,實體貨幣的需求必然會變小,從而加快金融資產的轉換速度,導致金融市場波動。另外,如果出現特殊事件,也會加快恐慌的傳播速度,還會給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帶來不良影響。
(三)數字貨幣的國際監管協調問題
針對數字貨幣自身的多重屬性,監管機構需要將監管規則細化,而數字貨幣又具有國際化提到,因此監管手段也需要跟國際接軌,這就導致監管標準的制定歸屬權無法確定,國際監管協調也很難得到保證。
四、對策與建議
(一)穩步推出央行法定數字貨幣
對我國來說,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將數字貨幣合法化,推出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不能像其他國家一樣支持將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當做證券這種做法,而是應該禁止發行虛擬貨幣等非法定的數字貨幣。法定的數字貨幣發行模式可以分為直接發行和間接發行兩種機制。直接發行機制是指“中央銀行—公眾”的模式,中央銀行直接吸收公眾的存款,會對商業銀行的信貸創造能力造成影響。間接發行機制是指“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的模式,數字貨幣逐步去取代傳統貨幣,這種機制不會影響現行的貨幣市場運行機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數字貨幣未來需要將去中心化和限中心化相結合起來,因此最好的選擇就是間接發行機制,同時加強評估政策變化對數字貨幣的影響,建立緊急應急制度,做好風險預警工作,為后續監督打好基礎。
(二)建立健全數字貨幣監管框架
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市場體系仍然比較落后,因此在數字貨幣監管方面我國要解決發達國家的經驗,明確監管標準、監管資源以及監管對象等。首先,有關政府部門應該明確數字貨幣的合法地位,在保持市場良性競爭的前提下,設計監管的基本原則,保證適度監管、審慎監管,保證金融創新和風險的平衡。其次,對于數字貨幣的監管部門應該明確職責和權限,建立專門的機構去對數字貨幣進行有效的監管是非常必要的。再次,監管機構應該對商業銀行、數字貨幣的中介機構等監管對象進行準確的甄別,盡可能將監管范圍縮小,保障監管力度。最后,監管機構應該更加注重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加強對行為的監管力度,提高數字貨幣的市場信譽度。
(三)確定數字貨幣的監管原則
1.適度監管原則
結合我國基本情況來看,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應該更加注重風險防范和技術安全,進行適度監管,而不是徹底禁止,增強監管的彈性邊界,應該保障金融監管多于金融創新。
2.靈活審慎原則
監管政策應該對數字貨幣本身、數字貨幣的傳導體系以及中介機構或的基礎設施等方面都進行監管,監管體系應該做到靈活、審慎。
3.與傳統金融體系融合的原則
數字貨幣不同于傳統貨幣,是金融科技創新的新產物,數字貨幣的出現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制度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相關的監管機構也應該把握好監管原則,對新型及不可控的風險都要嚴格管控,加大對數字貨幣的監管力度。
五、結語
綜上所述,數字貨幣的出現對全世界的金融市場都帶來了一定影響,對數字貨幣的監管也帶來了很大難度,因此,加強對數字貨幣的監管勢在必行,我國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完善針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機制,維護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理工大學 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