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
近年來,大連市堅持走“創新路”、吃“科技飯”,緊緊圍繞信息技術服務、智能制造裝備等重點產業集群,強化科技創新,集聚發展要素,一門心思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使之成為當地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強化科技創新,激發產業活力
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位置,集中精銳力量,重點突破關鍵領域、卡脖子環節瓶頸,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下堅實基礎。
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在人工智能領域,依托大連理工大學和大連高新區推進建設人工智能研究院;在精細化工領域,重點支持催化基礎重點實驗室、分子反應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建設;在先進裝備制造領域,搭建研發、測試及產業化創新平臺,籌建智能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支持工業裝備結構分析重點實驗室、冷熱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重大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在清潔能源領域,加快推進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國科大能源學院、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目前,已建成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927個,其中各類國家級平臺達到56家,為強化源頭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設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資金,探索、完善“裝備首臺套、材料首批次、軟件首版次”等創新產品產業化支持政策,建立相關產業示范應用風險補償機制,著力打通企業研發、制造、應用鏈條,引導和支持科技項目、成果在大連落戶轉化。加強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建設,建立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庫、專家庫、企業技術需求庫和高價值核心專利項目庫,市級以上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分別達24家、33家。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分配機制,初步形成科技成果轉化長效機制,全面總結推廣中科院化物所、大連理工大學與大連本土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季度會商制度,組織高校院所和區(市、縣)按照“小型化、精準化、專業化”模式開展技術對接,提高了企業與高校院所技術簽約效率。
強化創新資源集聚。大連市堅持把開放作為科技創新發展的最大優勢,全面加大開放力度,積極介入全球創新網絡,整合國內外資源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面向全球引進高端創新資源,IBM中國區最大的創新工作室、哈工大特種機器人研發基地、九成航天發動機研發中心等重點項目先后入駐。與國際頂級孵化器深入合作,提高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資源的全球配置能力,建設6個海外創新中心和面向東北亞的國際雙創園,目前全市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達19家。積極推進中日(大連)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建設,編制《大連市建設中日(大連)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實施方案》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鼓勵企業對外開展技術合作,全市超過50%的高新技術企業與國外大學、企業、研究機構開展合作。
突出特色優勢,打造產業集群
緊緊圍繞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的信息技術服務產業集群、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等重點產業集群,采取多級聯動、政策協同、產業合作等系列舉措,不斷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生態環境。
建立“四級聯動+多點協調”機制。不斷進行理論探索、實踐嘗試,逐步建立起“政府管理—跨產業運營—企業協作—項目推進”的“縱向四級聯動、橫向多點協調”機制。為完善縱向四級聯動機制,建立了跨行業運營的管理層級——大連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聯盟。該聯盟充分發揮跨產業綜合服務平臺功能,形成政策研究、咨詢服務、科研開發等七大功能服務平臺,積極推動集群內企業、研發機構、科技服務機構間的創新資源整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創新合作的有效對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抱團創新,提升集群創新能力。
完善集群產業鏈條。著眼于做強產業鏈、優化價值鏈、提升創新鏈,強化產業集群的鏈條整合能力建設。利用信息技術賦能提升產業鏈綜合競爭力,為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信息化”“數字化” “智能化”堅實支撐。積極開展產業鏈招商,堅持“產業集聚、上下游延伸”原則,加大“雙招雙引”力度,引進建設一批產業集群關聯項目,著力提高本地化配套率。
強化園區承載能力。將大連高新區和金普新區作為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承載區,通過實施系列政策優惠“組合拳”,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資源,推動生產要素的聚集和優化配置,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高新區出臺“創新十條”“眾創十二條”“金融八條”“海創工程”“科創工程”等創新政策和鼓勵知識產權創造系列政策,成為大連市科技創新的主力區、新興產業的集聚區、科技人才的吸納區、創新創業的示范區和匯聚國內外產業資源的開放區。金普新區制定“金普新區科創50條”,對高新技術企業、研發平臺、孵化器直接予以獎勵補貼。對重大科技創新專項、行業領軍企業設立研發總部等,分別給予1000萬元、2000萬元資金扶持。
創新融資方式,助推產業發展
大連市積極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資本為主體、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相結合的多元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融資體系,幫助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主體借助多層次資本市場快速融資,推動產業與金融深度融合發展。
加強政金企合作。借力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大連市發揮全市700多家金融機構作用,加強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三方溝通協調,建立政府、融資擔保、銀行、保險、融資服務平臺與企業緊密合作的融資服務體系。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搭建擁有國家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平臺,通過運用“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融資服務”模式理念和科技手段,無償為參與招投標的中小微企業提供項目融資等金融服務。
擴大投資基金規模。配合國家新興產業創投計劃,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修訂出臺《大連市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將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增至50億元,投資階段實現全覆蓋。目前,大連市擁有由國家、省、市各級引導基金參股設立的產業(創業)投資基金5只,認繳規模25億元。在大連基金業協會備案的創業投資企業和團隊將近80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構建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專利權進行質押融資,研究設立“專利權質押融資證券”或“金融卡”等融資新模式,設立大連市專利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實施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專利權質押貸款貼息、專利保險補貼政策,構建大連市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體系,破解融資難題,促進科技企業獲得更多、更好、更優惠的金融服務。
圍繞產業需求,集聚高端人才
大連市堅持把人才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力量,立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不斷提升人才政策競爭力和開放度,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發展環境。
堅持以國際眼光聚才。建立海外人才引進機制,實施“海外赤子為國服務行動計劃”“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啟動支持計劃”,為留學回國人員提供創業干事平臺。利用“中國海創周”這一國家引才平臺的影響力,重點引進高層次人才、城市發展緊缺人才、高技能人才等5類人才。落實高層次人才安家費、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薪酬補貼、海外優秀人才項目資助、緊缺人才和高校畢業生租房(購房)補貼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到大連工作。
堅持精準育才。編制《大連市城市發展緊缺人才開發目錄》,構建5個星級的緊缺程度評價體系,實施薪酬補貼,開展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高技能人才進修資助等工程。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重點支持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新創業、博士后等青年人才培養、技能人才提升能力、大學生創業,以及各類研發機構、創新平臺、眾創空間、創業孵化平臺等載體建設,培育一批掌握關鍵技術、支撐產業發展的高精尖缺人才和潛力型青年創新人才。
堅持靠政策暖心留才。印發《大連市支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若干規定》等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優化人才評價激勵、鼓勵人才離崗創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做好高精尖缺人才子女就學、醫療保健等服務工作,落實高層次人才津貼、優秀企業家獎勵等諸多直接惠及人才本人的政策,進一步激發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