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雨 王娟
摘 要:佛山石灣陶瓷擁有5000年的制陶歷史,現今佛山石灣陶瓷文化產業仍保留傳統發展模式,在現代市場經濟競爭中相對滯后。本文以SWOT矩陣分析法為分析工具,對佛山石灣陶瓷文化產業的內部優勢(S)、內部劣勢(W)、外部機遇(O)和外部挑戰(T)進行分析識別,探索一條符合佛山石灣陶瓷文化產業的發展可行性對策研究,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發展助力。
關鍵詞:石灣陶瓷;SWOT分析法;非遺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0.001
0 引言
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陶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石灣窯”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明清時期達到頂峰。現今,佛山石灣古鎮建立以南風古灶為主力軍的文創產業園,形成以佛山石灣陶瓷文化產業為根基,結合陶文化的深厚底蘊傳承“南國陶都”的建設思路。
1 石灣陶瓷文化產業SWOT矩陣分析法
1.1 內部優勢(S)分析
1.1.1 文化底蘊深厚,工藝水平高超
佛山石灣鎮的制陶史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改革開放后期,日用陶瓷產業迅速發展成為原料到銷售一條龍的完整陶瓷產業鏈,鑄就石灣陶瓷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佛山石灣陶瓷文化產業專研于新技術、新產品等方面的創新型發展,陶瓷產品質量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先進技術不斷往縱深方向延伸。
1.1.2 配套體系強大,人才優勢明顯
目前,佛山市備有300多家的原材料及設備配套企業,超過千家的營銷機構,陶機、原料、配件以及專業媒體等相應配套產業也相應壯大。廣東省聚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家和技藝高超的民間陶瓷藝術家為佛山石灣陶瓷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1.2 內部劣勢(W)分析
1.2.1 缺乏創新意識,產權意識薄弱
佛山石灣陶瓷在現代市場經濟競爭中相對滯后,很多陶瓷優秀工作者滿足于現狀,局限于傳統技法、造型、色彩等設計觀念,導致大量藝術瓷仍處于近百年不變的風格。在這種無法可依、執法不嚴的情況下,使保護石灣陶瓷知識產權方面存在著極大的難度,嚴重打擊陶瓷文化產業創意人員的積極性。
1.2.2 集群效應不足,關聯產業滯后
佛山石灣陶瓷與南風古灶旅游區相結合,從2000年起開放接待大量國內外游客,是佛山及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全新旅游熱點,全面展示石灣陶藝產品及生產過程。受傳統技藝、產業定位、市場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絕大部分的石灣陶瓷產品仍處于中低端,產品設計局限于傳統形式,缺乏迎合國際市場的創新性意識,市場定位模糊,關聯產業滯后。
1.3 外部機會(O)分析
1.3.1 政府大力扶持,國家戰略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指出:“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聯合開展跨界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覽、展演活動,保護、宣傳、利用好灣區內的文物古跡、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佛山石灣陶瓷文化產業應抓住國家戰略機遇,全力打造符合時代潮流的石灣陶瓷文化品牌,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發展助力。
1.3.2 開拓國際市場,建設文化平臺
國際知名陶瓷品牌大多生產于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等國家,具有品質高、風格獨特等特點,但由于人工費用遠遠高于中國地區,同類產品高于中國陶瓷產品價格的三倍之多。而佛山石灣陶瓷同類產品出口價格明顯低于其他國家,整體性價比高。佛山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4項、省級項目48項,市級項目101項。佛山市致力于打造成佛國家級非遺展示交流平臺,推動形成“佛山非遺+港澳設計+灣區市場”創新發展之路,構建大灣區“一程多站”的精品旅游線路。
1.4 外部威脅(T)分析
1.4.1 資本人才競爭,國際競爭嚴峻
國家推進廣佛同城、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直接影響高端服務業和高端人才向周邊發達地區流失,一定程度的制約石灣陶瓷文化產業發展。國內外科研技術水平不斷更新,給佛山石灣陶瓷產業帶來了諸多阻力,如中國臺灣法藍瓷品牌則采用高品質的細致瓷土,運用色彩可保千年不褪的特質釉下彩技術,以及世界獨家專利的“倒角脫模工法”,在1200℃至1350℃的高溫下煅燒完成,是佛山石灣陶瓷在低端陶瓷國際市場上的潛在競爭對手。
1.4.2 國際疫情爆發,經濟發展滯后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20年5月13日發布的2020年中期《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情況下,世界經濟預計將在2020年萎縮3.2%,預計全球2020年和2021年累計產出損失將近8.5萬億美元,這幾乎抹去前4年所有的增長”。佛山石灣陶瓷文化產業受疫情影響主要可能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技藝培訓延期;二是工坊產品供應不足;三是經營成本增加。
2 石灣陶瓷文化產業發展對策
2.1 政府方面
2.1.1 成立專家小組,搭建創新平臺
政府應積極組建專門石灣陶瓷保護領導小組,招募國內外知名學者和陶瓷相關專業人士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全面負責佛山石灣陶瓷文化產業的指導、規劃和協調等工作。制定嚴格的行業技術標準考核制度,為佛山市石灣陶瓷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佛山市各級部門應積極為科技搭建創新平臺,有效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整合行業科技創新資源,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2.1.2 加大政策扶持,完善產業環境
2019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印發《廣東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的通知指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我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石灣陶瓷等重大非遺項目的財政分配比例,建立相關研究機構,制定佛山市石灣陶瓷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實施項目具體內容。
2.2 企業方面
2.2.1 關注前沿技術,推動電商時代
及時了解先進陶瓷最新發展動態,以科技創新促進石灣陶瓷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市場主體,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支點,大中小企業緊密結合,推動關聯產業發展,實現專業分工具體化協作。石灣陶瓷文化產業應迅速進入電商時代,快速實現陶瓷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以新媒體傳播為依托,為石灣鎮建設“線上陶都”和“線下陶都”整合發展的網絡陶都新模式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2.2.2 提升研發能力,提高創新績效
提高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有助于石灣陶瓷傳統技法突破圈層,摒棄傳統技法中過時部分,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制陶技術。定期舉辦陶瓷專業課程的海內外交流學習活動,提升制陶工作人員的個人專業水平及藝術鑒賞能力,并雇傭國際高素質研發人員參與到石灣陶瓷新產品的研發中,實現企業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等各環節高度集成化發展。
2.3 高校人才方面
2.3.1 保護民間藝人,開展創新團隊
佛山石灣陶瓷應借助廣州美術學院佛山校區發展優勢,建立石灣陶瓷藝術保護與修復工作室,形成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石灣陶瓷藝術遺產工作集群,為佛山市人才發展助力。同時,建立石灣陶瓷手工藝人專業檔案,鼓勵手工藝人長期在各大高小進行陶瓷專業講座,了解石灣陶瓷先祖文化。
2.3.2 完善最新數據,建立非遺課程
目前,各大高等學校在開設陶瓷等相關專業的同時,僅僅局限于文科類專業學生的講授,而文科學生也只是機械記憶,無法真正理解其精髓,應將石灣陶瓷相關課程充分利用于公共課程體系建設,推動非遺教育的發展。高校是文化教育的中心,擁有充足的師生人才優勢,佛山市高校應利用其便利條件,對石灣陶瓷的相關最新資料進行收集、整理、保護和管理等工作,充實和完善石灣陶瓷數據資料。
2.4 協會方面
2.4.1 制定行業章程,樹立共享意識
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應依據全體陶瓷文化產業的共同利益,制定和完善符合佛山石灣陶瓷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相關章程。加強佛山陶瓷行業協會與校企資源的實時對接,解決校企人才供需矛盾,培養符合企業需求、適應企業發展的合格型人才。堅持協會資源共享,定期組織行業協會與石灣陶瓷文化產業進行溝通交流,維護石灣陶瓷文化產業的經濟利益。
2.4.2 搭建信息平臺,增強監管職能
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應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制定佛山陶瓷行業的相關法規,并對行業內產品質量、服務態度、經營作風等方面進行嚴格監督,加強對行業內部信譽及發展環境的維護,對產品原料的進場標準及工藝技術指標等方面進行嚴格把控,避免出現劣質產品現象。鼓勵佛山陶瓷行業協會公平競爭,嚴格打擊違法亂紀等行為,樹立協會行業內部良性循環的競爭環境。
3 結語
陶瓷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型經濟產業,具有高附加值、高創意、低耗能、高產出等特點,佛山石灣陶瓷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成為佛山市經濟繁榮的新引擎。運用SWOT矩陣分析法,分別從政府、企業、高校人才及協會四個方面對佛山石灣陶瓷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改進。佛山市應充分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機遇,強化佛山石灣陶瓷文化產業對粵港澳大灣區非遺文化產業的引導和支撐作用,提高佛山石灣陶瓷文化產業的整體經濟效益于國際競爭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發展及人文灣區建設,加快實現“國際陶都”新名片。
參考文獻
[1]李玲玲.佛山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研究[J].中國陶瓷工業,2020,27(01):61-64.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EB/OL].(2019-02-18)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1.
[3]賴彥文,梁曉婷.粵港澳大灣區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的探索[J].中國市場,2020,(13):175+184.
[4]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EB/OL].(2020-05-13)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N20/114/47/PDF/N2011447.pdf?OpenElement.
[5]劉安樂,楊承玥,明慶忠,等.中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協調態勢及其驅動力[J/OL].經濟地理:1-11.[2020-05-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126.k.20200429.1058.004.html.
[6]孫根華.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普及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簡論[J].四川戲劇,2020,(05):159-16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清代十三行外銷包裝的設計美學研究”(17BZX131);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2019年度重點課題“粵港澳大灣區設計文化創新與文化產業建設研究”(2019GZWTZD08)。
作者簡介:司雨(1994-),女,遼寧撫順人,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傳承與設計創新;王娟(1975-),女,湖南長沙人,廣東工業大學教授,研究方向:設計文化與設計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