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晗芳
摘 要:隨著經濟時代的發展,扶貧工作逐漸提上日程。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扶貧工作、關心貧困群眾。同時,通過政府財政直接補貼、幫助創業等措施,我國在農產品脫貧攻堅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扶貧攻堅任務仍然很重。針對當下脫貧攻堅戰的打響,本文從農產品上行視角下,打開了農業發展新方向,提出相應的策略建議,力爭完善農村的產品銷路,使農村地區徹底擺脫經濟落后的貧困局面,賦予農村經濟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經濟;消費扶貧;脫貧攻堅;農產品;產品銷路聯系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0.005
0 引言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購物方式的轉變以及消費轉型升級,互聯網經濟在消費扶貧領域正發揮著獨特作用。但是因為交流信息的不對稱以及產品參差不齊,消費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一些不良商家套用農家賣果蔬大爺的照片,在網絡上肆無忌憚的使用“幫幫我吧”的悲情營銷,導致眾多消費者產生了厭煩心理。究其原因,擁有這種心理的原因無非就是在網絡另一頭的商家可能既不貧窮,也沒有滯銷,而僅僅是將它當作了營銷手段。但是對于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來說,這種行為消費了大眾的同情心,導致了社會信任成本的提高。因此我們需要精準識別貧困地區的營銷需求,去鼓勵貧困地區建立基于統一編碼標識體系的追溯體系,避免消費者被營銷手段“誤傷”。不僅如此,還需要重視產品的質量與特色,因為最終打動消費者的依舊是質量。這就意味著要去解決好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生產與消費市場的關系,且想要規模產品,既要提高數量,還要提高品質。當地具有地方特色與地方文化的農產品不一定要追求規模和數量。運用“互聯網+消費扶貧”的新模式可以讓大部分相對貧困的地區農產品數據化、在線化,提高了交易與流通的效率。這樣新型的農業模式對貧困地區大有幫助,它很有可能改變目前的農產品上行渠道,大大開拓扶貧脫困新思路,推動消費扶貧的發展。
1 消費扶貧下開展的脫貧攻堅戰
1.1 消費扶貧的首目標
隨著消費扶貧理念的不斷推動,如何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如何提高貧困地區農產品的質量等問題都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主要達到以下目標:讓農戶自己學會掌握新技術。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扶貧方略,抓住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做好扶貧工作,實現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發展與培養。提高當地農戶的家庭收入,幫助貧困農戶在經濟收入上達到甚至超過國家脫貧的最低標準,從而使當地貧困戶的數量下降,節省政府對貧困農戶的財政補貼,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1.2 消費扶貧首解決的關鍵問題
首先需要解決產品雖有產出卻數量有限的問題。貧困地區的農業產品大都看起來東西很多,實際數量少而小,且真正變成商品卻又沒有規模。大部分的企業購買需求量較大,因此時常出現產品供應不上的情況,而小批量購買的成本又比較高。其次需要解決的就是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質量不好,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的問題。從而導致產品在消費者的心目中沒有地位。且貧困地區生產管理也比較落后,導致生產出的產品質量以及產品種類都很少。最后需要解決關于培訓農戶專業知識的財務問題。需要通過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以及一些企業的合作去進行農業人員的培訓。
1.3 消費扶貧的優勢
從當下的消費扶貧發展現狀來看,消費扶貧具有三大積極意義:
(1)消費扶貧對促進農戶增收具有積極意義,提高農戶發展農業的積極性,讓也大大提高了農民自我發展的勇氣,推動當地農業的發展,讓農民自己當家做主,形成良性的農業發展循環。
(2)消費扶貧對推動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的長期培養具有積極意義,對促進貧困地區的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讓貧困地區的消費扶貧有了發展方向,形成了完備的產品出售體系。
(3)消費扶貧對動員社會力量的全體參與具有積極意義,特別是在基于信息時代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讓消費扶貧變得人人可做,人人樂做。這不僅滿足了在消費要求越發嚴格的當下,對綠色生態農產品的需求,也促進了貧困地區農產品的消費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 消費扶貧發展下的新方向
2.1 中國農業發展的現狀
2.1.1 我國現階段貧困地區分布狀況
精準扶貧是我國一直關注和正在進行的惠民工程,此項工程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對我國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消費扶貧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據報道,到目前為止,平均每年減貧的人數在1300萬以上。貧困地區各個方面的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醫療、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都有了明顯改善。
2.1.2 我國致貧原因情況分析
根據數據統計,在導致貧困的原因中,有50%是因為身體殘疾和患病而無法進行勞動。同時,因為缺乏技術、資金、項目以及自身發展力不足而導致貧困的也超過了總體的30%。由此可以判定在我國,殘疾、疾病、缺技術、缺項目、缺資金以及自身發展力不足是導致其貧困的主要原因。
2.2 新方向新策略的開展
2.2.1 消費扶貧開展的背景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在2020年,全國人口一戶不落的全部奔入全面小康社會。因此,我們需要去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增加農民的收入,對農戶進行技能培訓。結合各個地方實際貧困情況,以“互聯網+消費扶貧”為切入點,去解決多方面社會熱點問題,如精準扶貧問題、信息時代扶貧新方式問題、農產品滯銷問題、電商模式的發展問題等,增加農民的生活技能,推動消費扶貧的快速發展。
2.2.2 貧困地區人民接受技能培訓的意愿
2017年我國將貧脫貧標準定于人均收入3300,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政府和企業的幫助下,100%以上的脫貧戶已經達到此項要求。但是還有部分的未脫貧戶還沒有達到此項標準。同時,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貧困地區人民對于生活需求也將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需要進一步地去改善生活。
消費扶貧不僅僅幫助農民從經濟上發展起來,更要讓農民從身心上更加獨立自主。讓全國人民實現脫貧攻堅,從內心樹立當家做主的心態。與傳統的扶貧方式不同,消費扶貧需要堅持貧困地區人民的主人翁意識,讓貧困地區人民不僅從思想上重視扶貧工作,還身體力行的做好扶貧事業。不僅如此,在開展扶貧工作的時候,需要去有方向、有原則的實施。要突出困區,重點傾斜。特別貧困的地區要重點扶持,使他們貧困面貌有所改善。其次,得一規劃,分步實施。服務大局,科學規劃,整個項目分兩步走,先富帶動后富,是整個計劃落到實處。
在發展消費扶貧下的脫貧攻堅的新方向后,貧困地區的各方面指標都有了很明顯的改善與提高。如經歷一階段培訓后,農民的就業率得到明顯提高,通過技術培訓后參與就業的農戶的工作狀態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其就業后所創造的具體經濟收入也有了顯著增長。與此同時,觀察參加技術培訓的農戶人數也正在逐漸增長,同時,查看農戶的生活幸福指數在通過技術培訓上崗后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新方向下的發展如今都在朝著好的方向前進,新方向下的脫貧攻堅戰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2.2.3 消費扶貧帶來的經濟效益
(1)農戶方面。
在政府對當地農戶扶持的基礎之上,對農戶進行基數培訓后,使其增加一項新的勞動技能。農戶在農閑時節或者每天的空閑時間,到當地的工廠做一些零散的活,以此增加收入。
(2)企業方面。
通過精準脫貧的培訓,獲取本企業所需的勞動技術人員。企業依據本公司的需求,在當地招收符合本公司要求的技術工人。通過在當地直接招聘可以節省一定的招聘工人所需的費用。同時,招收的臨時工的成本比固定工人的成本低。這樣也節省了公司的成本。
(3)政府方面。
當地的農戶在培訓過后,幫助其上崗,可以提高當地農戶的家庭收入。幫助貧困農戶在經濟收入上達到甚至超過國家脫貧的最低標準,從而使當地貧困戶的數量下降,節省了政府對貧困農戶的財政補貼,使農戶獲得熟練的技能,工作效率提升,進入當地企業后可以提升企業的產值,增加企業給政府繳納的稅費,直接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3 消費扶貧帶來的新發展體現
在響應了國家號召,推動發展了消費扶貧后,農戶的就業情況明顯改善,大部分農戶投入農產品的采購與銷售工作。且在已經參與培訓的農戶中,農戶在參與培訓后的就業率明顯提高。農戶的經濟收入在通過技術培訓后也得到了提升,且技術培訓的農戶人數逐漸增長,農戶的生活幸福指數在通過技術培訓上崗后也有大幅度的提高。與此同時,企業方面的用工狀況也得到改善,企業的運營成本是大大降低。
4 結語
農產品上行是農村和農業電商的重要方面,是決定農村電商精準扶貧成效的重要因素,同時農村電商的特征和特殊性決定了具有整合各方資源的中介組織的重要性,且脫貧攻堅與我國當前農村發展的具體現實緊密相連,緊扣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主題思想,以精準脫貧為目標,給予農戶脫貧技術培訓,幫助農戶克服因自身發展不足而致貧的問題。而消費扶貧打響的攻堅戰加強了國家與農民的密切聯系,為國家扶貧脫貧政策的有效實施起到了很好的溝通作用,在大學生創業和實現自身價值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參考文獻
[1]逯風暴.消費扶貧之路如何越走越寬[N].新疆日報(漢),2020-07-10(05).
[2]李曉紅.合力構建消費扶貧長效機制[N].貴州日報,2020-07-01(08).
[3]范國棟.推進消費扶貧助力脫貧攻堅[N].甘肅日報,2020-06-12(05).
[4]戴運輝.抓好消費扶貧助力脫貧攻堅[N].汕尾日報,2020-06-10(01).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年度安徽省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農產品上行視角下電商扶貧新模式——以銅陵學院對口扶貧鳳凰村為例”(S201910383159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