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焱
摘 要:為貫徹落實國家對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從產業集群的角度,著手針對湖北省企業質量提升的問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產業集群;企業質量提升;集約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1.011
1 背景
為積極響應、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中發〔2017〕24號),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指導意見,并安排部署了推進湖北新舊動能轉換的工作,以實現湖北產業的高質量發展。2018年4月,湖北省出臺了《湖北省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快建設質量強省實施方案》,《實施方案》針對當前質量發展存在的短板、瓶頸和風險等問題,提出湖北質量提升“十大舉措”,全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在企業質量提升方面、湖北優勢產業質量提升方面、質量標準提升方面、質量監管方面,湖北貫徹質量提升行動,對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做了全面動員部署和執行。
2 問題提出
2.1 組織內部“以人為本”,重技術培訓,輕管理培養
為了促進高質量實體企業的健康發展,應不斷完善企業自我建設,并在此基礎上持續發力。全省系統開展質量管理培訓萬余人次,3000家企業受訓,累計投入經費5000余萬元,取得的成績無法量化,得到的市場反饋屈指可數,工作浮于表面,遠遠不足以支撐企業質量的長久提升與發展。現實工作中,一是需要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以中高層的帶動能力直接領導“有用的多數”,達到從上至下的管理一致性;二是工作中應該以發揮主動性的激勵方式牢抓員工執行力,以制度執行為根基,培養相應的工作氛圍和環境;三是組織系統的構成,對企業中高端管理人員有巨大需求。
2.2 績效管理方面,產品/服務質量評估指標不全
不同類型的企業,統一的產品與服務標準并不適用,針對企業的不同類型及發展階段,設計合理的標準,進行相應的績效管理,才能促進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而且,產品與服務標準的建立,不能直接與企業質量提升掛鉤,貫標也不能簡單看作是質量管理的成果體現。用貫標衡量企業質量提升成果是流于形式的表現。同時,一些產品的標準設定,從市場的角度上講沒有必要,也帶來了資源浪費問題。
2.3 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方面,重技術、標準,輕市場
政府著手實施的企業質量提升工作,更多的是技術工作,是底層的質量提升舉措。提升質量管理能力,不是簡單依托企業的技術提升和統一產品標準,而是要根據市場的變化為企業制定相應的戰略性舉措。除開已形成成熟的產業集群的行業,大多數產業都存在企業內部管理、技術、資金、創新等的短板,以及企業之間、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和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競爭或協作的問題,嚴重滯后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2.4 成長型產業集群缺乏產業政策引導,制約企業產值增長
湖北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實力逐漸增強,產業鏈條逐漸完整。但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部分產業集群受到資源錯配和市場化發展的制約,成長型產業集群利用率低下、甚至處于由于不匹配當地市場發展而衰落的狀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相關產業政策的扶持上,沒有將產業集群的相關地理區位及產業優勢考慮進去,造成配套的缺失,嚴重制約了成長型產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
再者,產業集群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工業園,工業園區的利用率不高和政策扶持的不到位,造成了低效利用、園區主導產業不明確和園區配套不完備等問題。作為產業集群的載體,工業園區的各種問題亟需解決。
2.5 政府主導第三方咨詢,造成錯位現象
基于掌握政府關注的籌碼、政府處理沖突的絕對權威等原因,公眾選擇政府成為主要第三方。隨著政府職能調整、企業需求多樣化等的逐漸凸顯,政府作為全角色干預的第三方,顯現出角色超載及錯位的問題,其中,角色錯位問題尤為嚴重。
政府在主導第三方咨詢的過程中,政府在企業執行標準、選擇標準、非強制標準等規范標準的制定上給了企業很多束縛,造成了政府越位的行為。作為權威方,標準的設定不可或缺,但一些非強制標準的設立,應給予企業相應的權利,讓企業擁有相應個性化發展的空間。
另外,在產業集群培育的過程中,產業鏈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系與鏈條中超出企業管理及能力范圍的相關工作,政府基于各種原因,鮮有出面主導的行為,出現了政府缺位的現象。在產業鏈培育的過程中,企業間的“孤島”現象屢見不鮮,政府作為第三方咨詢的角色,能否提供平臺化服務顯得尤為重要。
3 建議
3.1 應推動產業園區提質增效,推進相應產業集約發展
盡快出臺實施工業園區專項規劃,對工業園區低效利用的產業用地進行再利用,釋放園區發展潛能。加快培育主導產業,明確園區主導產業,強化產業鏈招商引資,出臺培育主導產業扶持政策,規劃建設通用廠房和配套設施,建設特色鮮明的專業園區。持續完善園區的配套設施,并加大資金投入,與此同時引進社會資本合作構建園區,以園區和產業發展協調、集成工業和城市的理念,統籌園區和城市發展,形成一體化發展格局。
3.2 培訓帶教、制度先行,完善高質量實體企業的自我建設
政府在推進品牌培育的過程中,推廣卓越績效管理等先進管理方法,幫助企業改善管理方法及管理人才缺失等的結構性問題,從組織系統內部打造以人為本的企業高質量發展,進而推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不同的企業類型制定不同的、優化企業質量管理、個性化的企業質量管理標準,能夠正向引導企業質量提升的態度,使用制度工具要求企業的執行;再者,“持續改進”是質量管理體系的精神,組織應持續策劃和管理相關活動,以對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進行持續改進。
3.3 政府提減政放權,差異化發展助力企業騰飛
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推動。地方政府部門不僅要完善相關框架,而且要遵照產業集群的內在運行規律,積極引導。利用區域分工,培育優勢產業;運用財稅政策,推動產業升級;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高增值企業落戶,促使集群持續健康成長。其次,采取差異化戰略是中小企業必需的、首要的發展戰略。政府應適當給予中小企業更大的空間,使企業能夠持續穩定發展,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帶動企業的上下游合作伙伴、產業整體質量以及產業集群的增長。在政府放權的過程中,企業的自由發揮在增強自身實力的同時,極大增加社會效益。
3.4 企業間抱團發展,推動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具有比較優勢的湖北省支柱產業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當前普遍產能過剩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其結構不佳、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凸顯出來。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調整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是促進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建設工業強省的重大舉措。持有產業調整升級的重要戰略機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主要方向,由創新、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導向、大力促進龍頭企業優勢、轉換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節約資源、環境友好、內生增長的發展道路,加強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才能為工業強省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3.5 建立企業信息共享平臺,資源利用最大化
企業間由于競爭關系、知識保護等造成的信息不互通,通過建立具有健全監管機制的第三方企業信息共享平臺可有得到有效改善。企業間的產品、技術、價格、人員、訂單等共享,可以最大化利用企業間的閑置資源,得到資源的有效配置,助力企業整體質量的提升。
政府對于產業培育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是底層的、宏觀的。相反,對于企業而言,微觀生態的變化決定了企業的存亡。政府建立企業信息共享平臺,能夠為中小企業高效配置資源提供很大幫助。閑置資源或產品浪費對于大型企業的發展影響不大,但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決定了它們成長的速度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凱,羅自立,李武,等.湖北中小企業質量發展現狀及提升對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8,(16):163-165.
[2]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調研組.湖北經濟競爭力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3,(10):28-30.
[3]王文璇,文昌俊.湖北省中小企業質量現狀及提升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02):10-12.
[4]鄧旭東,楊月鋒.政府對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扶持與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J].企業經濟,2005,(06):29-30.
[5]匡緒輝.湖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與路徑[J].政策,2019,(11):64-65.
[6]胡志林,夏梁.湖北長江經濟帶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04):50-53+136.
[7]宸希.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全國質量管理工作暨質量提升現場交流會在武漢召開[J].上海質量,2017,(03):9-10.
[8]班蕾.湖北省承接產業轉移的路徑研究[J].北方經貿,2019,(05):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