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深入探析文化旅游近20年來的研究進展,本文以“文化旅游”為主題,選取2000年至2020 年CSSCI 數據庫為樣本數據,運用文獻計量學并結合可視化軟件 CiteSpace,從文獻量、發文作者、研究機構、關鍵詞聚類等方面進行可視化分析并繪制知識圖譜,揭示文化旅游研究主題與知識圖譜。
關鍵詞:文化旅游;可視化分析;研究熱點;前沿分析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0.010
近年來,中國文化旅游穩步發展,實現了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發展,逐漸從散、弱、小轉變為許多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導性產業。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事業型、產業型、產業型與事業型融合發展。文化旅游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學者從不同學科視角,研究文化旅游。盡管有以文化旅游為主題進行研究的學者較多,但對近20年文化旅游進行全景式分析,并運用科學計量方法的文獻較少。本文基于中國知網CSSCI數據,用Citespace軟件,梳理了20年來文化旅游的文獻,聚焦文化旅游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路徑。
1 研究概況
以知網CSSCI為文獻來源,設置主題“文化旅游”,在中國知網來進行檢索,檢索時間是2000年-2020年,檢索到3018條文獻,篩選數據,排除非學術文獻,包括新聞、書評、廣告。最終選取2964篇文獻,下載后并分析。
本文利用Citespace 軟件,基于2964篇文獻,對來源期刊、作者機構、關鍵詞、文化旅游業、文化旅游客體等進行分析,以把握研究熱點,掌握未來研究方向。
2 文化旅游研究的關注度
從圖1來看,2000年以來,其學術關注度不斷上升。以CSSCI為數據源,在篇名中以“文化旅游”為主題來檢索,文獻量逐年上升, 2000年有26篇、2005年有95篇、2009年文獻量達到188篇、2013年發文為251篇。如圖1所示,2008年以后,文化旅游文獻發表量,每年約150篇左右。
3 文化旅游可視化分析
3.1 來源期刊情況
由表1可見,刊登文化旅游的主要期刊包括:經濟地理、貴州社會科學、地理研究等雜志。
3.2 作者共現網絡分析
利用2964篇CSSCI文獻,發現文化旅游研究領域,文獻量較多的作者包括陸林(14篇)、陳煒(12篇)、王兆峰(11篇)、侯兵(10篇)、黃振方、閔慶文、吳興幟(9篇)、馬耀峰、鐘林生、田敏(8篇)。其中,陸林的學術產出最多,分別從文化旅游解說體統、文化旅游展演、影視基地旅游開發模式、文化旅游文獻綜述等方面展開研究。
3.3 機構共現知識圖譜
利用2964篇CSSCI文獻,基于科學計量軟件研究文化旅游2000年-2020年的機構研究發文機構,如圖3所示,節點的字體大小與其頻次成正比,選擇發文量大于4篇的機構,繪制知識圖譜。
研究機構排名前十的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33篇);其次是四川大學(31篇);并列第第二名是陜西師范大學(31篇)、北京聯合大學(25篇)、中山大學(23篇)、吉首大學(23篇)、云南大學(21篇)、安徽師范大學(15篇)、中南民族大學(11篇)桂林理工大學(11篇)。
前十位研究機構產出文章占文章總數的7.55%,可見并未形成核心的研究機構。
3.4 研究主題識別
結合Citespace,對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通過關鍵詞頻次、中心性大小可以了解文化旅游的研究主題。2964篇CSSCI數據庫樣本文獻中,軟件選擇節點類型為“keywords”,閾值的參數設定為top30,運行后得到346個節點,1024條連線的關鍵詞知識圖譜,選擇關鍵詞詞頻大于等于5的關鍵詞,繪制關鍵詞知識圖譜。
如圖4所示,主要的關鍵詞有“文化旅游”“旅游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民族文化” “旅游產業”“旅游資源”“旅游業”“文旅融合” “產業融合”“Swot分析”“文化遺產旅游”“文化旅游產業”“文化旅游資源”“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民族旅游”等。
3.5 研究熱點分析
聚類分析是為了分析相關主題,對研究對象進行分類。在軟件中選擇節點類型為“keywords”,閾值的參數設定為top30,選擇對詞頻大于5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最終形成9個聚類。如圖5所示,從文旅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旅游影響、旅游者、旅游業等主題進行了研究。聚類分析后,從研究方法、旅游者、旅游資源、旅游業等進一步分析,探尋國內文化旅游的研究熱點。
3.5.1 研究方法
結合CSSCI的2964篇文獻,通過歸納總結,學者主要綜合運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具體包括案例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層次分析法、DEA法、RMP分析法、鉆石模型、波特五力模型、耦合協調度、SWOT分析等。研究視角,包括文化學、經濟學、民族學、體育學、傳播學、藝術學等。
總的來說,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方法為主,定量研究法為輔。
3.5.2 文化旅游主體—重視文化旅游者的需求
蘇勤等(2005),從旅游市場角度,分析了西遞文化旅游者的類型,得出了探求型、修學型、文化發展型、消遣型等幾種文化旅游者,并基于不同類型的文化旅游者,提出滿足其旅游需求的對策。竇開龍(2013),從消費者視角,通過抽樣調查,以民族文化旅游者為研究對象,從旅游偏好、旅游動機、旅游目的、旅游決策、旅游組織、旅游評價等行為進行分析。李偉靜等(2015),基于感知價值模型,探尋石窟類景點的旅游者需求,從認知價值、成本價值、社會價值等構建研究框架。
總之,在文化旅游研究中,學者以文化旅游者為載體,從出游意向、旅游動機、旅游產品偏好、決策過程、感知體驗、受眾參與等方面對文化旅游者展開研究,成果豐碩。
3.5.3 文化旅游客體—挖掘文化旅游資源
文化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核心。文化旅游資源聚焦的主題包括資源開發、資源類型、資源整合、資源空間結構、資源保護等,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等是研究熱點。研究的空間尺度從景點、縣域、省域延伸到區域、跨區域比較研究?!百Y源開發”是文化旅游的研究熱點,陳波(2019)、孫瓊(2016)、陳煒(2015)、李燁(2014)、黃益軍(2013)等,從優化開發、開發適宜性、開發影響、開發風險、開發模式等進行研究?!懊褡逦幕笔俏幕糜蔚难芯繜狳c。羅君名(2019)、吳強(2019)、黃晶(2017)、郭凌等(2014)、江日清(2010)、范莉娜(2009)等以民族文化為主題,對資源資本化、旅游與民族文化關系、空間生產、資源評價、文化傳承、資源空間結構、資源保護、資源開發、資源整合、資源產權等進行研究。石迎春(2020)通過調研,以汶川為案例,基于旅游、文化協同發展的困境,探尋文化與旅游協同發展路徑。喬淑英(2017)以海南為案例,通過訪談,探討旅游發展對黎族文化變遷的影響。
3.5.4 文化旅游媒介—文化旅游業
學者探討了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關系。劉妍(2011)、榮浩(2015)、徐翠蓉等(2018)研究文化產業、旅游業的互動。
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也是學者研究的熱點。蘭苑等(2014)、王靜賢等(2015)、張玉蓉等(2015)、袁俊等(2018)、付天驕(2018)、安玉清(2020)等從融合的困境、融合業態、融合機制、融合效應、融合路徑、融合創新等展開研究,積累了高質量研究成果。
學者也關注文化旅游業供給側改革。黃聰英(2016)、徐文明(2018)等,研究了文化旅游業供給側驅動機制、提升策略等問題。同時,學者關心文化旅游業效率。劉改芳等(2013),用DEA模型,以山西為案例,從旅游人次、資金投入、旅游收入等投入產出指標,分析山西旅游業產業效率。
3.5.5 對策研究
基于實證研究,對不同區域文化旅游對策、戰略進行探索與思考,形成一些可行的文化旅游發展對策。詳見表2。
4 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通過對國內文化旅游2964篇文獻的可視化研究發現,近20年國內文化旅游研究成果豐富,研究主要關注文化旅游內涵、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問題、動力機制、發展效應等方面。在文化旅游研究中通常結合具體案例地進行研究,融合定性、定量方法。
未來,可繼續拓展文化旅游研究深度,從發展模式、方法創新、新業態等方面研究。
參考文獻
[1]賀小榮,陳雪潔.中國文化旅游70年:發展歷程、主要經驗與未來方向[J].南京社會科學,2019,(11):1-9.
[2]石迎春.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協同發展的困境和探索——基于汶川縣的田野調查[J].西北民族研究,2020,(03):171-177.
[3]喬淑英.旅游開發背景下海南黎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以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景區、社區訪談透視[J].青海民族研究,2017,28(04):86-90.
[4]劉改芳,楊威.基于DEA的文化旅游業投資效率模型及實證分析[J].旅游學刊,2013,28(01):77-84.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充市科學技術局2019年度課題“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以南充市為例”(19SXHZ0008)、2019年南充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 “南充市文旅產業發展研究” (NC2019B09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艷萍(1982-),女,四川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全國商貿服務業青年專家,研究方向: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