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 王守龍
摘 要: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是高職院校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創新與發展。根據當前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理論研討與實踐進展,分析當前混合所有制辦學在政策層面、法律層面和治理層面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了針對校企雙方合作治理結構、利益分配、產權劃分等關鍵問題的針對性策略。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校企合作治理結構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0.024
國務院2019年2月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建設多元的辦學格局,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同時支持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職業院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正是這一教育政策催生激勵的產物,處于探索階段。本文首先分析混合所有制校企合作的類型,然后剖析當前存在的關鍵問題,最后提出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下校企合作的優化建議。
1 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類型
1.1 校企雙方共建二級學院
校企雙方共建二級學院模式是校企雙方在各自需求的基礎上,經過會商,明確各方在辦學過程中的責、權、利后,在相關政策制度的框架內,校企雙方以各自的師資、技術、資金及辦學場地等資本投入,創建共同管理建設的雙主體辦學合作模式。該類型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發展和延續,校企雙方兩者都是合作主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目前校企雙方共建二級學院,如2016年5月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與天源迪科金融服務公司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成立的天源迪科金服學院,該學院推行“訂單班”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始依托校企合作平臺開始進行教學與實際工作的融合。又如蕪湖職業技術學院與奇瑞集團共同籌奇瑞學院,實行“共同投資管理,共享收益回報”的辦學模式,共同培育當地汽車產業所需的技能人才。
1.2 企業大學(學院)
企業大學(學院)的主導辦學的企業都是國有大型企業,是從原有的企業技校發展起來的。它們在當地的經濟總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研開發能力也比較強,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主要以滿足企業未來的需要為目標導向。例如安徽馬鋼技師學院是由馬鋼集團公司投資興辦的一所培養中、高級技師的職業院校,依托馬鋼集團,為馬鋼及社會培養藍領技能人才。
2 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下校企合作面臨的現實問題
在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中,企業提出最新崗位需求和標準,校企共同商定人才培養方向,調整或增設相關專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校企雙方逐步實現“身份互認、角色互通”,但是目前仍存在著一些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2.1 相關政策、法律的缺失與沖突
針對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我國現行的《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律條文尚缺乏表述,此外《公司法》《合同法》等涉及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實施程序性方面的法律,同樣缺乏表述說明。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等有關文件中,對職業教育領域混合所有制辦學都提出政策號召與支持,但對很多核心問題的相關規定不明確,缺少政策層面或者法律層面的引導和保障,還未具體到操作層面。而地方政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也未形成能助力校企合作的平臺,在混合所有制實體的辦學過程中,如何推進企業深度參與混合所有制辦學,實現企業對合作實體的持續性投入、校企雙方各自的權責利等關鍵性問題的解決缺少相應的法律保障,對支撐企業深入參與人才培養實踐還未形成健全的約束機制,進而導致校企合作的持續性以及人才培養質量存在問題。
2.2 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下校企合作治理結構不完善
混合所有制辦學的重點在于混合后的治理體制的建立,混合所有制建立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校法人治理結構不斷完善和健全的過程。目前混合所有制辦學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場運行機制,缺乏健全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行政干擾過多,是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校企混合所有制辦學的管理體制面,辦學內部治理結構科學性不足,缺乏健全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無法保障校企合作持續穩定發展。
2.3 投資主體的產權保護和產權收益缺乏保障
市場經濟下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存在和發展的首要目標,企業的利益無法得到法律法規保障,企業履行校企合作的義務和責任就失去了根本動力,建立保障投資人獲取合理回報機制是混合所有制辦學發展的基礎。然而目前我國過于強調教育的“公益性”,使得投資主體對于收益回報的目的無法實現。雖然《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取得辦學收益”,但也未對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投資主體的經濟回報問題做出明確規定。實際上,所有制投資主體的產權保護及產權收益在均未得到法律層面的認可,一直是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發展道路中的重大障礙。
3 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進探索
如上所述,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各相關主體在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內,難免會遇到困難。所以,采取有效的針對性策略破解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下校企合作的核心問題成為必然的選擇。
3.1 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的相關法律法規
建立健全系統、科學、具有可操作性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規體系,是混合所有制辦學的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總體要遵循“清法、補法、定法”的原則,建立健全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相關法律法規。所謂“清法”,即將與混合所有制辦學不適應或相悖的法律法規條款予以廢止,以化解法律沖突;所謂“補法”,即對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法律地位、產權歸屬、治理機制以及資產管理等核心問題進行法律補充,例如《職業教育法》中涉及的校企合作相關規定進一步完善條文,制定混合所有制辦學的行政法規和具體實施辦法;所謂“定法”,即制訂頒布與混合所有制辦學相關的專項法律法規或配套法,保證混合所有制辦學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如眾多學者提議制訂《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辦學指導意見》,就是要求政府和主管部門對混合所有制辦學的基本條件加以明確。
3.2 制定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的相關配套政策
作為政府及職業教育主管部門,對于混合所有制辦學實體要盡到引導職責,要按照“公平而有差別”的原則,理順校企合作雙方所承擔的責、權、利,給予混合所有制辦學實體在辦學經費支持、稅收優惠的優惠政策;同時充分賦予其在課程設置與建設、學生錄取、教師招聘等方面的自主權。如法律法規無明確禁止,政府及職業教育主管部門皆可準允社會資本融入職業教育,促進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的發展。
作為混合所有制辦學主體的高職院校,要完善辦學實體的內部治理結構,努力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治理模式。校企雙方要遵循“十個共”機制,做到合作企業的深度參與:共同投資、共享資源、共同招生、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育人、共同教學、共融文化、共同負責就業、共享辦學效益。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組建課程開發團隊,結合專家意見、企業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共同制定教學大綱,學校教師負責專業基礎課的教學任務,企業專家負責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技能訓練的教學任務,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學校負責學生日常教學管理,企業選派專業人員擔任指導教師,參與到學生日常管理中,全天候關注學生,按照企業崗位的需求開展職業綜合素養培訓,使學生入校后就零距離接觸企業的真實生產工作環境,讓實訓教師和實訓崗位和實訓內容更貼合實際,真正起到推進一體化教學,深化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3 完善參與主體的互利共贏機制
無論是國有資本還是社會資本,必然都要尋求自身資產的保值增值。從目前來看,可參考針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所制定的制度,出臺規定,明確混合所有制參與方可以并按約定比例參與收益分成。對于混合所有制辦學實體所提供的具有公共性質的教育服務,政府部門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來支付費用給非公有資本。校方投入的資本主要以品牌、師資、教室、實訓場地為主,在混合所有制辦學的過程中,要確保投入的學校國有資產在合作過程中保值增值,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
例如,德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校方以品牌及知識產權“入股”,企業方投入資金或實物,雙方按照協議組建治理結構,并按約定比例參與收益分成。該學院確保企業“投入即有產出”,獲取合理回報。企業根據未來崗位需求,通過與校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按照共同預定的方式,保證了員工的素質,與此同時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還在辦學結余中獲得相應的合理收益回報,增強了合作辦學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童洪志.高校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博弈研究,2019,(3).
[2]趙玉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職教論壇,2014,(7).
[3]李智.高職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法制困境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4.
[4]任志玲,郭瑞.深化校企合作破解應用型人才培養瓶頸[J].中國高校科技,2018,(5).
[5]于永正.高職院校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5,(6).
基金項目: 安徽省教育廳重大教育研究項目(2017jyxm0749);區塊鏈在商業銀行的業務應用探究(2020ZDF01)。
作者簡介:陶然(1984-),男,安徽馬鞍山人,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