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沼君
摘 要:數字普惠金融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普惠金融的實現形式。對數字技術的運用可以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實現普惠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發展。目前,數字普惠金融已經成為全球普惠金融的發展趨勢。隨著普惠程度的不斷加深,數字普惠金融的優勢和風險逐漸顯露出來。本文闡述了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系統的內涵界定。借助生態學的原理,從生態系統的角度深入的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存在的風險,并探究風險缺陷形成的機理。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金融生態系統;風險缺陷;優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1.053
1 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系統的內涵界定
金融生態系統是仿生學領域的一個概念。學者普遍認為金融生態系統是一個消費者與金融組織機構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并相互制約,不斷協調演化,最終達到相對平衡狀態的系統。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系統從屬于金融生態系統大系統。就數字普惠金融本身而言,它是普惠金融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而產生,從本質上來看,它是普惠金融和互聯網技術結合而生的產物。因而,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系統是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與普惠金融生態系統融合產生的集合子系統。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數字普惠金融生態主體、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環境和數字普惠金融生態模式。
2 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系統風險缺陷生成機制理論分析
2.1 數字普惠金融運行中因存在數字鴻溝引發“擠出效應”風險
2.1.1 數字鴻溝的生成機理
數字鴻溝是指在占有以及運用現代化信息科學技術的方面,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存在的差距。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那些不易獲得金融服務的農村弱勢群體。數字普惠金融的興起,支付寶、網絡貸款以及眾籌融資的迅速發展似乎是他們獲得金融服務的一大福音。這彌補了金融基礎設施不足的缺陷,但互聯網普及度的限制相應的也導致了數字鴻溝的產生。
一方面,數字普惠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也增強了金融服務水平。但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的服務群體很大一部分是非網民群體,被網絡和大數據所遺忘。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更有可能將他們邊緣化,也進一步加大數字鴻溝的程度。
2.1.2 數字鴻溝引發“擠出效應”機制分析
在互聯網普及層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我國農村地區存在大量的非網民群體,非網民比例占全國非網民人數的63.2%。而在一些地區甚至存在當地無法連接互聯網的情況。互聯網的普及的限制會產生擠出效應,造成不同社會階層的巨大差異。
在互聯網應用層面。數字普惠金融面向的弱勢群體大多,對數字技術的理解不足,缺少學習的機會和學習的動力,缺乏必要的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不愿意或者沒有渠道了解和學習相關的新技術。所以,在這個發展數字化金融服務的時代,他們的利益會受到更大的影響,他們與主流社會的差距會進一步擴大,由于“擠出”效應進一步增加了與主流社會的差距,加深了數字鴻溝程度。
2.2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因供給主體的“財務績效”引發的“退出效應”風險
2.2.1 數字供給主體追求“財務績效”的意義分析
基于數字普惠金融的財務績效,主要是指數字普惠金融主體的財務可持續能力,即對于數字普惠金融主體來說,其收入是否能夠覆蓋成本,并長期持續的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如果普惠金融主體盈利能力較強,長期來看整體營運水平穩定,金融主體有著較高的抗風險能力,我們可以說這個金融供給主體擁有一個良好的財務績效。良好的財務績效是數字普惠金融主體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
2.2.2 “財務績效”引發“退出效應”機制分析
數字普惠金融供給主體的主要目標客戶群體往往是“三農”弱勢群體和中小微企業。為了實現良好的財務績效,追求收益覆蓋成本的目標,促進可持續發展,供給主體通常會以較高的貸款利率來彌補成長型企業抗風險能力不足和“三農”群體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帶來的高風險和高成本。
然而,現有政策所規定的貸款利率有明確的限制,利率管制十分嚴格,這使得大多數金融主體無法實現目標的高貸款利率。因此,部分供給主體的盈利空間不足,盈利能力不強,迫于長期的壓力,容易使其最終被迫退出金融市場。面對同樣的貸款利率管制,另外一部分供給主體會采取增加財務咨詢費用的方式,變相的提高了客戶貸款的實際利率。這樣就會導致小額信貸公司潛在客戶群體減少,縮小了客戶的覆蓋程度,追求財務可持續的目標難以保障。長此以往,被迫退出金融市場。
2.3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因“去風險化”引發的金融排斥風險
2.3.1 “去風險化”的生成機理
監管部門對合規監察的重視促使“去風險化”的產生。近年來,監管部門不斷加大對反恐怖融資和反洗錢等行為的監管力度,并提高了對不合規現象的懲罰力度。金融機構面臨嚴格的監管,為了使自身在檢查中符合監管部門的規定,會面臨較高的合規成本。另外,監管部門對洗錢和恐怖融資等活動的處罰日益嚴重,一旦銀行和金融機構出現合規方面的問題,它們將會面臨嚴重的處罰機制和巨額罰款。金融機構在考慮到風險和處罰的基礎上,不斷減少對高風險業務的偏好,去風險化行為表現出加速擴張的趨勢。
金融機構風控意識不斷增強促使“去風險化”的產生。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了規避金融危機的再次發生,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自身都有了更高的風控意識。一方面,監管部門提高了對金融機構資金流動情況的要求;而在另一方面,金融機構本身也在一直降低風險偏好。為了規避信用風險,金融機構對可能損害其聲譽的行為更加警惕,通常是通過減少規模以及通過保守的經營策略精簡業務,以減少風險并保障收益。但在很大程度上,金融機構自身業務的發展受到了制約。
2.3.2 “去風險化”引發金融排斥機制分析
在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方面,去風險行為表現在數字普惠金融供給主體為了規避風險并化解監管壓力,不得不脫離一些業務;這導致無形之中一些弱勢消費者被拒之門外,缺乏獲得相同金融服務的機會,導致金融消費兩極分化,金融排斥問題也因此日益嚴重。
“去風險化”往往會引發農村地區金融排斥。盡管我國農村金融在不斷的改革之后有了明顯進步,然而現有金融體系的去風險行為會很大程度上給數字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造成金融排斥問題。例如農村地區的農民弱勢群體。農村弱勢群體主要依靠農業為生,它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出售農副產品。但是農業比較依賴自然條件,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較長而且抵御災害能力較弱。因此在金融機構的信貸評估中,他們一般認為農業屬于抗風險能力弱的產業,農村群體屬于按期還款能力不足的群體。目前,多數農村地區存在大量有金融需求的群體,但他們享受到金融服務的幾率很小,大多數情況下無法獲得同等金融服務,被金融機構排斥在外。
3 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系統優化的對策建議
3.1 宏觀上完善法律體系和監管體系
(1)完善數字普惠金融法律體系。相關部門應當對數字普惠金融進行專業性的立法。首先,應出臺數字普惠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以保護金融消費者的信息安全和資金財產安全,從根本上解決金融消費者信息泄露的問題。其次,在法律角度對數字普惠金融面向對象的權利加以明確,避免農民群體和小微企業被大型金融機構排斥在外。最后,各地方政府應根據本地區的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制定適用于本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地方性法規,保障本地區發展的和諧和穩定。執法部門應當在執法過程中加大執法力度。對于數字普惠金融交易中的那些違法犯罪行為,我們的執法部門應當處以更加嚴格的懲罰。對于涉嫌違法犯罪的個人,處以刑事處罰。這樣能有效的提高違法成本,從而構建一個健康和諧規范的數字普惠金融法治環境。
(2)健全數字普惠金融監管體系。設立專門的數字普惠金融監管協調機構。數字普惠金融帶有著混業經營的特性,多種業務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相互融合和交叉。它的發展給我國金融監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往的監管模式不再符合數字普惠金融的特點。建立專門的監管協調體系能夠促使各部門各司其職,協調各方職責,能夠全面提高數字普惠金融的監管效率,提高監管水平,及時發現漏洞。
監管部門還應做好行業準入工作,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增強供給主體在運行過程當中的透明度,保證每個企業在合規的基礎上既有符合國家標準的風險承受能力,又能夠具有前瞻性的創新發展能力。促使企業都能夠保障自身的良好發展從而實現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2 中觀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據共享
3.2.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政府應該在網絡覆蓋水平方面入手。政府應把目光集中于非網民群體生活的偏遠地區,改善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進一步加大網絡覆蓋范圍。盡可能減小農村偏遠地區的人群與城鎮居民在網絡覆蓋硬件上的差距。其次,政府應從提高教育水平方面入手。在大多偏遠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到城市尋找工作來養家糊口,只留下大量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十分嚴峻,提高偏遠地區的教育水平刻不容緩。最后,政府還應從財政角度入手。政府應當向這些貧困落后地區提供補貼和減免政策,降低數字普惠金融消費者接受金融服務的成本,吸引更多的群體了解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
3.2.2 推動信息整合與共享
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體系應建立一個完善的平臺數據共享標準,在保障信息安全不受威脅和個人隱私不受侵犯的基礎上,應加強多個平臺之間的數據共享機制。這樣能夠有效的避免信息壁壘,降低數字普惠金融主體信息搜尋成本。另外一方面,行業內可以構建統一的信息數據庫。在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系統范圍內,無論是數字普惠金融消費者還是數字普惠金融供給主體,他們的信用記錄都收錄在行業數據庫之內。數字普惠金融供給主體可以了解農戶或者小微企業的信用狀況,是否存在嚴重失信行為;數字普惠金融消費者也能夠獲得提供金融服務的企業有關誠信情況的信息,企業有無欺詐行為。這樣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征信系統不完善的問題,避免存在潛在的風險威脅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系統的穩定。
3.3 微觀上發展優質的數字普惠金融供給主體
3.3.1 增強數字普惠金融理念
數字普惠金融的核心是“普惠”,是金融服務可以被所有群體普遍獲得。數字普惠金融供給主體必須增強且堅守“普惠”的理念,避免“金融排斥”現象的發生,才能將金融產品更多的提供到實處,將金融服務更廣的提供給需要的群體,才會更好的實現金融供給主體與金融消費者的雙贏。
3.3.2 建立多元化數字普惠金融供給主體
數字普惠金融供給主體應增強創新意識。金融供給主體應當針對社會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情況,不斷擴大業務領域,向不同階層推出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使得每一個想要獲得金融服務的消費者能夠找到合適的產品。對于那些偏僻落后的農村地區,它們的發展相對落后,金融供給主體除了開展基本的存貸款金融服務外,還應該根據需求提供農業保險、農村理財等多元化的服務,彌補農村地區原有供給不足現象。每個供給主體都應當有一套完整的金融服務體系,保證數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尹應凱,侯蕤.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邏輯,國際經驗與中國貢獻[J].學術探索,2017,(3):104-111.
[2]陸岷峰,沈黎怡.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運行機制,缺陷與優化[J].南方金融,2017,(1):98-103.
[3]陸岷峰,虞鵬飛.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建設與運用研究——基于仿生學原理在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應用[J].西南金融,201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