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芳 賀武華
[摘 要] 提高教師身份自我認同是當前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教師“三感”不夠高、優秀教師職業隊伍不太穩定以及教師隊伍時有出現的違反職業道德與“次道德”現象,這是當前教師職業道德自我認同式微的集中體現。在理解教師職業道德自身特殊性的基礎上,應從明確教師職業內在“德性”要求、強化教師職業道德考核以及嚴控師德失范事件影響等方面著手,提升教師職業道德公信力。
[關鍵詞] 教師職業道德;自我認同;公信力
師德師風永遠是教師的從教之基、素質之魂。沒有一支具有高尚職業道德和精湛業務素質的教師隊伍,就很難有高質量的教育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好教師、建設好師資隊伍的重要性,深刻闡述了新時代教師職業觀、發展觀、事業觀等重要問題。然而,我國教師隊伍中違反師德師風的行為依舊時有發生,有關教師職業道德失范現象,諸如體罰學生、違背教育規律、個人不良生活作風、師生關系不正以及有償家教補課等,特別是有關猥褻、性騷擾學生等突破社會底線的極端師德失范問題,常引發輿論發酵。因為教師這一身份在一定意義上被社會賦予了道德“高地”的形象和期待,尤其是當出現個別教師師德嚴重缺失問題時,便會產生很壞的社會影響,更易導致類似于出現“塔西佗陷阱”的處境(注:塔西佗陷阱是指一旦公信力失信,政府無論說什么、做什么,都會產生負面評價)。對此,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表示,“要正視仍有個別教師頂風違紀的現實,對極個別教師性騷擾學生等侵害學生身心健康的行為‘零容忍,通過嚴肅的處理措施堅決懲處”。
一、當前教師身份自我認同式微的主要表現
1.部分教師對職業的“三感”不高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春蠶”“蠟炬”“園丁”等諸多隱喻,反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一直以來,黨和國家以及全社會對教育和教師寄予了非常高的厚望,也一直從各個方面大力推進尊師重教,努力提高教師待遇和地位。然而,教師隊伍中不乏對自身職業工作的“事業感”“責任感”和“幸福感”感受不高的群體(本文簡稱為“三感”)。這“三感”環環相扣、相互影響,“三感”的缺失進而會帶來教師對工作投入和熱情的削弱,最終會導致教師身份自我認同走向式微。事業感是教師對教書育人本職工作發自內心的認同與向往,是工作幸福的源泉。教師把工作看成是職業還是事業,體現了不同的站位和境界。教師擁懷事業感就會靜心于教壇,心無旁騖而堅定執著,不斷憧憬教育未來,向往和創造美好教育,并能在反思改進日常工作中追求教育卓越。事業感缺乏的教師,會直接導致責任感的喪失。沒有責任感的教師,輕則敷衍應付工作,重則會導致工作失職失誤。一旦教師把上課、備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班級管理、自身業務提升等日常工作視為負擔,或者找不到教書育人的樂趣、意義和使命感時,便很難體驗到這份工作的幸福感?!敖處熓翘柕紫伦罟廨x的職業,這個‘光輝中必然應該蘊含著‘幸福的因子。這種幸福不只來自外界賦予、物質的回饋,而應得益于內心的充盈,來自心燈的呵護、薪火的維系和傳承;來自精神的給予獲取、吞吐吸納”。
教師對待工作“三感”一旦不足,也會導致教師工作效率和活力的不給力,進而直接影響到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從現實教師工作狀態來看,即便是“85后”“90后”等新生代教師群體,也會表現出“缺勁”“打不起精神”的狀態,一些“青椒”立足于教育事業勤勉鉆研、自主發展以及盡心盡責的動力和耐力不足。調查中發現,盡管教師入職門檻要求越來越高,從業競爭激勵,尤其是城市教師入職“考編”“進編”很難,然而,通過招考過五關斬六將走上教師崗位的教師又不乏不珍惜者,多半經過2~3年的從業就會出現職業懈怠?!皩τ谇嗄杲處煻裕殬I認同是其專業化發展的心理基礎,它不但關系到教師自身的職業發展,而且對學生未來的影響更是長遠而不可逆轉的”??梢姡叭小睂處熉殬I自我認同重塑的重要性。最近,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教基〔2020〕7號)引發持續熱議,該意見強調,學校要構建完善的教師激勵體系,充分激發廣大教師的教育情懷和工作熱情,增強教師職業榮譽感和幸福感。
2.優秀教師群體相對更易受到校外利益的干擾
俗話說,“經師易求,人師難得”。教師群體中,發自內心的、出于對教師職業無比熱愛和教書育人工作真心喜愛的比例會有多高?這也許是一個難以評估卻也備受關注和值得拷問的話題。不少教師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干擾,難以靜心于教壇,存在“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現象,缺乏投入工作的積極性、干勁和責任心。近兩年來,以杭州為代表的城市公立學校優秀教師出現的“辭職潮”現象(流向民辦學校、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等),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一些優秀的“體制內”教師自我職業認同度不高,難免要出現審美疲勞和職業倦怠。優秀的公辦學校教師寧愿選擇去任務重、壓力大的私立教育機構,一方面是追求民辦機構相對要高的待遇,另一方面也看重“體制外”教育的管理制度與工作方式,可以實現某方面的抱負。
當前,國家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禁補令”可謂三令五申,嚴禁教師課后、校外進行有償輔導、有償家教服務。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還出臺了文件,禁止優秀教師不得以學科復習指導的名義赴外地有償補課。然而,時至今日,確實還存在教師明目張膽地針對自己學生在校外提供有償補課的現象。此外,網絡化、信息化時代,優秀教師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參與校外兼職賺取“外快”、提供各種線上教學培訓等的誘惑與市場巨大。特別是“網課”以其扁平化、個性化和跨地域的優勢,能為優秀教師輸出優質、個性化的教學提供便利,實現從“課堂搬家”到“課程搬家”的轉變。他們在體制內教育之外更易實現有償家教、提供“含金量高”的教育服務。2016年,“時薪最高達2.5萬”的山東“天價網課”物理教師王羽,成為當年曠日持久的熱點話題,也成為我們如何看待信息時代優秀教師提供有償教學服務的里程碑式意義的事件??偠灾@方面的現象會越來越多,如何看待、如何規范,這事實上還有待突破對相關理論基礎與公共政策治理的認識。
3.教師群體中客觀存在“不道德”和“次道德”現象
我們正處于一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激變的變革社會,社會信息化和網絡化發展擴大和加劇了各種社會思想觀念的傳播面和擴散速度。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相互疊加滲透,使得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方式層出不窮,并持續影響著人類社會發展并改變人們生活方式?!耙话銇碚f,在社會的轉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總會處于一種相對‘混亂的狀態,產生‘我是誰的困惑。教育領域也是如此”。一直以來,教師師德失范現象屢有發生。近年來,從教育部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還會定期曝光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的事件。與此同時,從中央到地方有關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政策文件也是也是層層傳達、層層加碼,特別是在相關教師職業道德失范事件發生后,治理師德師風問題便成了警鐘長鳴。從2020年7月教育部最新一期公開曝光的八起違反教師職業道德事件來看,從幼兒園體罰孩子到中小學教師猥褻和性侵學生,等等,這些案例確實不應發生在為人師表的教師身上,極易引起社會不平和輿論強烈的抨擊。2020年教師節期間,“山西朔州老師不滿學生只給班主任送花,當學生面砸花指著學生罵”,就是一件貌似不驚卻引發社會熱議的有關師德師風問題的典型“小事”。再如,僅2018年,諸如“攔下一趟高鐵的合肥女教師”“與學生開房的海南教師”以及“在女廁所偷拍的江西副校長”等熱搜新聞,這些匪夷所思、斯文掃地的師德敗壞事件就在教育系統赤裸裸的發生。再聯系近年頻發的教師性侵學生事件,哪怕是極其個案,但因為貼上“教師”的標簽,其性質瞬間就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當然,教師行為“不道德”,甚至違法亂紀畢竟是個案,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我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然而,用“次道德”來分析我們教師隊伍中客觀存在的職業道德問題還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謂“次道德”,是相對于道德來講,是不充分、不完美的道德;但相對于不道德和違法行為來說,這類行為又貌似又可以被普通大眾理解或接受。譬如說,老師上課時間接打電話、在教學樓走廊吸煙等;老師向學生吐槽工資收入不高或抱怨工作不順的事情;老師在升國旗、集會等場合的姿勢、儀表不當或交頭接耳等?!按蔚赖隆爆F象雖發生在“為人師表”的教師觀念與行為中,卻是十分敏感且容易招致強烈譴責的,畢竟教師的德性要求理應要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從本質上講,教師“次道德”現象認同的產生源于教師對道德行為崇高性要求的自我降低?!爱斘覀兟牭健處熞彩侨耍處熞灿衅咔榱揖湍昧四敲袋c工資,我對得起這份工作等各種所謂的心聲時,多半是教師對職業道德要求降低的征兆,或者對出現教育問題時的一種推辭”。
二、強化教師職業身份認同的內在理據省思
應該說,教師職業道德自我認知的“下浮現象”,與教師對師德的片面性理解、慣性式的亞文化儒化所致分不開,久而久之,會對教師職業群體造成傷害。以下三個方面是理解與推動教師身份自我認同提高的關鍵要素。
1.教師職業道德本身內置崇高性
教師職業道德內容有普適性、大眾性甚至世俗性的一面,但倡導和建立崇高教師職業道德標準應該不因時代而改變?!敖處煓嗤煞譃樗膫€層面——法定權威、傳統權威、感召權威、專業權威,前兩者源于社會、文化的制度因素,后兩者源于教師的個人因素”??梢赃@么說,教師是否有威望、能否受尊重,自身因素占了一半。通常,師德分層包括職業需要、專業發展和事業追求三個境界,教師把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是當作謀生的職業,還是作為一種專業,抑或是當作一種事業去追求,必然會有迥然不同的實踐結果。相對而言,事業是一個人一生的奮斗目標,是一個人自覺自愿的投入,是一個人一生的精神寄托,是一個人生命意義的體現。“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形象地道出了教師的職責使命。道存在的地方,就是教師存在的地方,這在今天看來就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從教的心中律令。
退而言之,教師若不恪守職業之使命、弘揚崇高之理想境界,就無“師”之身份可言,這就是教師的內在尺度。教師職業道德的自我認同感如何,是與教師對這份職業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密不可分的。過去,我們常講“教師是春蠶”“教師是蠟燭”“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然而,這些對教師職業崇高的美好隱喻一度遭到來自教師尤其是一些教育專家的質疑與批判。與此相反的是,“教師也是凡人”“教師也吃五谷雜糧”“教師也有喜怒哀樂”等“去崇高化”的看法卻很受歡迎。然而,教師工作畢竟是面對一個個“未成型”的人和一顆顆“未開化”的心,“高大上”一點的形象烘托、價值比擬以及精神感召并非無關緊要。一定意義上講,教師還必須是“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特殊職業工作者,要成為道德人、理想人甚至是完人的踐行者與示范者。
2.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內置特殊職業情懷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自覺踐行、自覺履職根本任務,卻又是一種最為樸實而強烈的教育情懷。在一個人人談情懷的時代,我們恰恰要回到常識情懷。教師的職業情懷是什么?簡而言之,就是出于對教書育人工作的興趣而產生的本能喜愛和自愿投入。教師不應把工資收入低等同為干不好工作、不愿意投入工作的理由;教師不應將發生在家庭中的不快和瑣碎隨意帶入課堂影響教學,等等。事實上,教師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兩耳不聞窗外事靜心于教書育人,這便是了不起的職業情懷。教師有無職業情懷,說到底就是能否視教育為事業。教師一旦擁懷強烈的事業心,便能幾十年如一日躬耕踐行、忘我工作、孜孜以求,在享受教育的幸福、體驗教書育人的快樂中創造價值,進而實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理想。視教育為事業的教師,其事業奮斗的不竭動力源自內心的需要,本能的興趣以及對教育的信仰和熱愛。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只有默默地躬耕于杏壇,才能既成就學生也成就自己。教師守住相對的純潔清高、保持內心的安寧淡定,相對而言比其他多數職業更為重要。因為,它本身就是精神意義上、心靈層面上的工作。教育系統和廣大社會仍然要大力弘揚先進教師典型,營造學習、追隨、呵護師德標兵的良好氛圍。讓一批批具有職業情懷的教師成為時代的教師精神豐碑,大力宣揚不問西東、忠于職守、默默耕耘、愛生敬業的一線普通教師,讓優秀教師在得到應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的同時,提升職業道德認同。
3.新時代對教師職業道德提出新的要求
2014年教師節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四個方面提出了“好老師”的四條標準;強調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這是對教師傳統身份與要求的重申與召喚。2016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疾觳l表重要講話,強調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2016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高校教師明確提出“四個統一”,即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叭齻魅堋北粚戇M了隨后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發﹝2018﹞4號),這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教師教書育人提出的新要求。此外,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針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要”工作要求,重申廣大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以及“四個相統一”等的提出,是新時代教師職業操守的基本遵循,它不僅為教師立德樹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教師個體如何成為經師、人師提供了具體的路徑?!罢J同強調的是個人或者群體的自我建構,即強調認同承載者的主體性”。同樣,習近平同志對教師提出的“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的新要求,對教師反思改進職業道德自我認同中的“次道德”現象找到了批判的武器,為廣大教師形成“師職、師德、師尊”的“三位一體”認同樹立了一面鏡子。王夫之云:“立教有本,躬行為起化之源;謹教有術,正道為漸摩之益。”我們要從深刻認識、身體力行“四個有”“四個引路人”“四個統一”的要求做起,理解和尊重身為教師所應承擔的那份莊嚴而神圣的使命。
三、從教師職業身份認同著手提升教師公信力
1.明確教師職業“德性”要求,增強職業道德公信力
教師德性要求是教師職業道德要求在個體身上的體現,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一種專業品質,是教師“應當”遵從的內在道德自覺和職業律令。教師德性對教育事業、教書育人工作質量和效益以及學生成長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力。教師德性一旦形成,它往往就會成為一種積極的推動力量,能促使教師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實踐活動中去,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發展,能保證教師在任何情景都遵循教師職業內在特殊性要求行事,表現出一種道德意志力?!吧矸菡J同是教師德性養成的內核動力和發展機制,是教師主體能動選擇和自我建構的過程,對教師德性養成具有自我立法與自我監督的作用”。教師職業道德之所以出現錯位甚至自我認同降低,很大程度上就是這些身份屬性以及德性要求的認識偏頗。比如說,作為社會人教師,可能會對自己的薪酬、待遇等與其他職業進行比較和追求,但這并不能成為自我降低職業道德要求與公眾形象的借口。
2.強化教師職業道德考核,推動公信力外部標準內部化
公信力,即公共信服力,是獲得外界社會評價認可的影響力。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公信力,無疑就是要將外部的導向、要求及其具體標準導向學校內部,轉化為對教師的評價考核要求。教師應該自覺接受家長、社會的監督,學為人師就要率先垂范,在自我要求上自覺做表率。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要明確教師職業道德考核的社會評價要求,在考核教師職業道德時,可以適當引入社會、家長、學生對象等的客體評價或“第三方”評價。在評價方法上,既要注重公信力評價的量化,也要注重定性評價,要倡導質性、現場、互動等評價方式,不搞簡單的一刀切、單一化。通過引進多種形式的社會評價,對當前教師職業道德中的問題防患作出必要的引導和監督,將外部要求內化為內心的尺度,從而促進教師職業道德認同的自我提升。教師職業道德公信力的考評要建立清晰的導向依據,應該根據教師的“社會人”“職業人”“德性人”的維度來明確教師職業道德考評觀測指標。當然,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各級各類模范教師、先進教師以及功勛教師等的精神榮譽激勵,加大評選和表彰的力度。教育系統要大力塑造、宣傳榮譽教師,積極開展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師德標兵和優秀教學團隊等評選活動,充分展示教師的突出表現;不斷以正能量、好聲音來引領教師隊伍社會公信力風向標。
3.嚴控教師職業道德負面事件,營造良好師德師風輿論
教師職業道德負面事件對教師群體公信力的殺傷力很大且極其深遠。教育系統對教師職業道德師風問題要持之以恒堅持“零容忍”態度,一旦發生就要堅決予以嚴肅處置。從汶川大地震爆出的“范跑跑事件”引發全社會大討論大反思,到如今時有發生的形式多樣的師德師風敗壞事件且持續成為網絡頭條,教師職業道德失范、教育治理失策現象值得教育行政部門高度重視。社會與媒體相對而言更加青睞類似于發生在教育系統中的“熱點”事件,我們要積累應對突發教師職業道德事件的處置經驗,要盡早防止不良事件一再被發酵炒作、成為噱頭泛化等現象。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應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大數據分析等方法手段,切實掌握當下師德師風輿情與民意的一般狀況,了解把握其一般走向與發展態勢;通過對媒體關注集中、社會影響大的典型案例分析,實證探討網絡輿情對師德的關注、傳播、態度變遷等關鍵性問題,掌握新媒介對教師職業道德輿情影響的一般規律;分析研判教師職業道德輿情民意的時代特征,進而適時探索新時期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公信力和社會認同的相關學理基礎與依據,提高精準施策的力度。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電視臺.有嚴重違規行為教師,終身禁止從教[EB/OL].http://www.centv.cn/p/343836.html,2019-12-16.
[2]周洪宇.帶著幸福感去做教師.[N]中國教育報,2015-04-23.
[3]魏軍鋒.高校青年教師職業認同對工作滿意度影響的實證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0):33.
[4]李茂森.教師身份認同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2.
[5]楊小芳,賀武華.教師職業道德自我認同中的“次道德”現象分析[J].浙江教育科學,2018(5):21.
[6]馬勇軍.教師權威的內涵、內在理據與實踐策略[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7(3):2
[7]李友梅等.社會認同:一種結構視野的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
[8]李清雁.困惑與選擇:基于身份認同的教師德性養成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9.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