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 要] 農村小規模學校,班級人數普遍在30人以內,有些甚至是個位數,這為開展小班教學提供了基礎條件。相對于大班額教學而言,農村小規模學校要開展好小班教學,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空間、教學方法等方面尋求突破,并培養相應的師資,配備相應的資源,提供相應的支持,為辦好家門口的學校而努力。
[關鍵詞] 農村;小規模學校;小班教學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黨和國家的理想追求,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目標。當前,我國農村教育在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之后,更重要的問題是“好不好”的問題。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教育方面的具體表現,也是農村教育能否走出發展困境的根本所在。
小規模學校,是指學生人數在100人以下的中小學(教學點)。根據蘭州大學孫冬梅教授提供的數據,截至2018年,甘肅省小規模學校已占甘肅省中小學總數的74%,而且這些學校主要分布在農村邊遠山區。根據我們的統計,我縣小規模學校占中小學總數的63.7%,且這些學校都位于農村。從數量上看,農村小規模學校已是我縣(省)農村學校的主力軍,該類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農村教育的質量水平,更是決定著全縣教育均衡發展水平。
小班教學,也稱為小班化教學,是與大班額教學相對應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北京師范大學王策三教授認為大班額教學就是班級授課制,這種教學組織形式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是為了快速、批量培養人才。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已越來越不適應時代對人才的需要和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小班教學一般認為是在學生數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學單位中面向學生個體,圍繞學生個體發展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為智能時代培養富有個性的創新型人才。中外實踐證明,小班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個性發展等都具有明顯的效果,小班教學(教育)對于改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育資源等都有著革命性的突破,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場新的革命。
農村小規模學校,班級人數普遍較少這為開展小班教學提供了基礎條件。但是,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學生人數的減少不會必然開展小班教學。與大班額教學主要目標是傳授知識不同,小班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創新)能力,所以其對師資水平、學校管理、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技術、教學評價都有全新的要求,或者說是更高的要求。一般看來,至少有如下幾點要求:一是教師要具有甄別學生發展潛力的能力和因材施教的能力,這是核心,是決定性的要求;二是學校管理者要有分類管理、提供優質服務、能夠專業支持的能力,這是關鍵,是制約改變速度的要求;三是教學手段要適應學生的學習能力,豐富而有針對性,這是條件,是認知與行動統一的要求;四是教學內容要精致得當、可拓展、可自由組合、可選擇,這是基礎,是設定目標的要求;五是教學技術要遵循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知識呈現規律,能圍繞創新能力培養而提供更有利的支持,這是保障,是影響目標達成的要求;六是教學評價要體現教學目標要求,不再是以單純知識掌握的多寡而衡量,這是督促,是對教育行為反饋的要求。
相對于大班額教學而言,農村小規模學校要開展好小班教學,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突破,并培養相應的師資,配備相應的資源,提供相應的支持。
第一,對教學內容的重組。研究表明,在小規模班級中,學生的差異不再是課堂教學的負擔,班級學生人數的減少為教師組織、開發和利用學生差異資源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表現為個性化教學在小規模班級中的增加。小規模班級為教師提供了他們所需的環境,減少了重復性工作,使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增多,任務投入水平更高,進而影響其學業成績。為使教師在課堂上能盡可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實現“一生一策”,首先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根據不同的學生實際,結合教學目標要求,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不同的教學內容,主要表現為三個差異:一是目標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二是方法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開展不同的學習活動,如合作與探究、交流與展示等;三是作業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以達成其不同的學習目標。
第二,對教學空間的重組。教學空間作為教學活動的依托,其本身就存在豐富的教育學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有形和無形的教學空間總在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對教師和學生的情感和行為起到一定的引導和制約的作用,不但能從外部給師生提供一個交往、互動、學習、工作的場所,而且能從內部給予師生精神上的凝聚與召喚,發揮著它培育人、激勵人、引導人、發展人等多方面的功能。我在這里指的教學空間主要有兩個,一是教室,一是專用活動室。先說對教室的重組,在學生人數較多的時代,教室只能是主要教學區,但是在學生人數減少的情況下,原來的大教室空間相對開闊,能夠對其功能進行重組。我們可以將教室進行分區,根據教室原有空間的大小,可以為學習區、閱讀區、游戲區、實驗區、休息區、作品展示區等多個功能區,各功能區之間可以用可移動的隔板或者是學習柜等隔開,各分區范圍并不完全固定,可以根據學習需要靈活地變換。學生在課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喜歡的功能區。這種區分有利于學生把課上和課下的學習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就學習區而言,學生的座位擺放可以擺脫原來的秧田式格局,因時因學科而調整;還可以取消講臺,把教師的座位也置于學生座位當中,改變原來的師生單向互動關系,增加師生與教學空間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氣氛”,從而產生好的教育影響。至于專用活動室的重組,簡單來說,就是一室多用,或者變成學科教室,與教師辦公室整合起來。
第三,對教學方法的重組。這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也是十分重要的問題。過去,在大班額教學中,我們也是強調要改進教學方法,例如“以學定教”“學用結合”“情境化教學”等,而且也希望通過教學方法的改變實現學生學習方法的變革,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獲得信息,從機械訓練能力到小組合作探究等。開展小班教學,適應新的時代要求,教學方法自然需要改變,教師教的方法要圍繞學生學的方法來設計,要通過“不教”達到“教”的效果,要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的目的。
目前,農村學校人數因諸多原因逐年遞減這是一個趨勢,開展小班教學既是主動選擇,也將是被動抉擇。小班教學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數量,改變的更是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哲學。這條路已在眼前,但路途坎坷,愿我們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吳志宏.小班教學以后怎么辦[J].上海教育科研,1998(1).
[2]陳玉敏,李允.小班化背景下教學空間的布置藝術[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8).
[3]費建新等.農村小學小班化的教學與管理方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6).
[4]于曉靜,郭學軍.教室分區學生分類:基于學生差異需求的初中數學指導[J].上海教育科研,2017(3).
[5]郝文武.加快做好鄉村微型學校建設和城鄉小班化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2018(12).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