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通道是承載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載體平臺。高質量建設東西南北四向通道和國際航空樞紐,有助于我市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深度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
構建高質量的通道基礎設施體系。積極融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加快構建“米”字形高鐵網、多層次軌道交通網、“三環十八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市內航空雙樞紐協同、成渝四大機場聯動”世界級機場群、“一干兩支六線”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加快推進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打造一流物流設施網絡,建設國內國際供應鏈組織中心。完善口岸基礎設施,拓展開放口岸布局和功能。
構建集約化的通道物流組織體系。南向,強化運營組織中心作用,拓展鐵海聯運、鐵路聯運、跨境公路物流網絡和運輸規模;西向,推進中歐班列(成渝)號高質量發展,聯合四川共建海外倉和合資公司;東向,實施智慧長江物流工程,優化滬渝直達快線,提高水運物流效能;北向,優化“渝滿俄”班列貨物結構和服務水平,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空中,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大力開發貨運樞紐航線,發展航空中轉業務。
構建國際化的通道運營平臺體系。培育壯大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重慶國際物流集團有限公司、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等通道運營平臺企業,提升供應鏈物流組織、國際分銷、全程物流、運貿融合、金融服務、信息服務能力,鼓勵通道運營平臺企業聯合制造、商貿等企業合作“走出去”發展,共同創造國際供應鏈新價值,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骨干物流企業。
構建精準化的通道政策保障體系。創新通道扶持政策,兼顧前瞻性和務實性,聚焦航運中心建設、打造航空中轉樞紐、建設集散分撥中心、構建冷鏈物流體系、引進頭部物流企業等方面,研究制定一批政策措施,科學擬定支持對象、資金標準和政策模式,完善政策績效評價體系,實行動態優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