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文 孫勁一 龐博

摘 要:為明晰呼倫湖濕生植物群落類型、生境、分布面積及分布區域,以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研究對象,以呼倫湖湖邊的淺水區、入湖口以及烏爾遜河兩岸為研究區域,采取典型的樣方法等調查方法對呼倫湖典型植物群落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研究區域灌木主要以小紅柳為主;草本群落主要有蘆葦群落、野大麥群落、拂子茅群落、小糠草群落、堿蓬群落、灰脈苔草群落、菰群落、蘆葦+拂子茅群落、蘆葦+野大麥群落、蘆葦+堿蓬群落、濕生千里光群落、狹葉香蒲群落、長芒稗群落、馬藺群落、灰綠藜群落,其中野大麥群落、蘆葦群落面積占絕對優勢;分布格局上,各植物群落沿距湖岸、河岸的遠近呈明顯帶狀分布,由于受局部地形影響,形成季節性積水,各種植物群落呈現大小不一的斑塊狀分布和交錯分布特征。
關鍵詞:濕地植物;生境;分布區域;呼倫湖
中圖分類號 Q948.15;S759.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4-0030-04
Abstract: Taking the Hulun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hallow water area near Hulun Lake, the entrance of Hulun Lake and the banks of Wuerxun River as the research area,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types, habitats, distribution areas and distribution areas of the wet plant communities in Hulun Lake, and adopts typical sample methods to analyze the typical plant communities in Hulun Lak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hrub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mainly small red willow, while the herbal communities were mainly reed community, wild barley community, Brussel grass community, bran grass community, Suaeda salsa community, Carex grayi community, bramble community, reed+Brussels fescue community, reed+wild barley community, reed+alkali poplar community, wet Senecio community, cattail community, barnyard barnyard barnyard community, horsefly community.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lant communities along the distance from lake bank and river bank showed obvious zonal distribution.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local topography, seasonal water accumulation was formed. Patch distribution and cros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appeared.
Key words: Wetland plants; Habitat; Distribution area; Hulun Lake
濕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生態系統,常兼有水陸兩者的生態功能[1]。濕地包括河流、湖泊的沼澤地以及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域[2]。濕地不僅具有控制水土流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蓄洪抗旱、凈化環境等功能,同時也為許多野生動物(鳥類、魚類等)提供了生存家園[3]。20世紀50年代人們就開始認識到濕地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并開始廣泛開展針對濕地的研究工作。總體而言,濕地科學發展的歷史較為久遠,國內外已有大量有關濕地的研究[4-6],內容非常廣泛,濕地科學的主要領域基本都已涵蓋[7-8]。
濕地植物物種多樣性直接影響到濕地生態環境質量以及野生動物棲息地狀況,也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內容,對維持濕地生態功能以及生態系統穩定具有重要作用[9-10]。呼倫湖是我國第五大內陸淡水湖,其水系由呼倫湖、貝爾湖、烏爾遜河、克魯倫河及額爾古納河等連通組成。呼倫湖濕地為呼倫貝爾的濕生植被及水生動物提供了天然的棲息地,對整個呼倫貝爾草原的生態系統及物種多樣性起到關鍵作用[11]。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降水量減少以及人類活動頻繁,呼倫湖地區草地退化日益加劇,湖水不斷縮減,導致草地沙化、鹽堿化以及物種多樣性減少[12]。為此,筆者以呼倫湖國家自然保護區作為研究對象,在查閱相關文獻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對保護區濕生植物群落統計的類型進行匯總,明晰保護區濕生植物群落類型、生境及分布區域,以期更好地保護濕地。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呼倫湖保護區(116°58′~117°47′E、48°40′~49°20′N)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的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和滿洲里市之間,海拔高度約550m。呼倫湖保護區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漫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220~280mm,由北向南遞減。年平均氣溫1.1℃左右,1月溫度最低,平均氣溫-21℃;夏季短暫、溫涼,7月溫度最高,平均氣溫21.6℃。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h,無霜期約128d。濕地土壤類型以沼澤土為主。
1.2 研究方法 調查區域有烏爾遜河核心區、烏蘭諾爾核心區、呼倫湖南側的嘎拉達白辛核心區、呼倫溝核心區以及呼倫湖西側的瀉湖。
1.2.1 數據采集 2018年8月上旬沿著呼倫湖湖邊及烏爾遜河兩岸設置灌叢樣地5個、草本樣地80個。每個灌叢樣地設置1個灌叢樣方和5個林下草本樣方,每個草本樣地設置5個草本樣方。灌叢樣方大小為20m×20m,草本樣方大小為1m×1m。用GPS定位儀記錄各樣地的地理坐標位置,記錄樣方內所有物種的名稱,用直尺測量群落物種高度,估測每個樣地群落蓋度及各樣方物種密度,并采集樣地群落生物量。
1.2.2 數據處理 使用Office軟件對現場調研的數據進行統計和計算,運用Excel軟件對計算和處理后的數據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群落類型 根據重要值的計算結果得出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生植物可分為16個群落類型,如表1所示。
2.2 群落分布區域
2.2.1 灌叢群落 小紅柳群落主要分布在烏爾遜河兩岸、克魯倫河口,沿河岸分布在河灘濕地,呈條狀分布,灌叢平均高度約300cm,蓋度50.00%。灌叢下草本植物較為發達,有巨序剪股穎、澤芹(Sium suave)、大葉章(Cinnamomum austrosinense)、蘆葦、灰脈苔草等。
2.2.2 草本植物群落 (1)蘆葦群落。該群落主要分布在保護區河流兩岸、湖泊周邊的淺水灘上。分布面積較大的有烏爾遜河兩岸谷地、克魯倫河入湖口、烏蘭諾爾東、烏蘭諾爾西南端海貓島地、呼倫湖東北小河口到呼倫溝沙陀間湖岸淺水濕地段、呼倫湖西南金海岸向南延伸嘎拉達白辛核心區到呼倫湖南岸,以及呼倫湖西北岸地段零星呈塊狀分布。該群落分布最廣,根據其生長環境的水文狀況,生境可分為淺水、濕草甸和河湖岸沙地。
(2)野大麥群落。該群落主要分布在老烏爾遜河橋向北到甘珠花橋附近,在呼倫湖西南嘎站附近和呼倫湖正北的明水梁子附近也有呈零星塊狀分布的野大麥群落,主要沿烏爾遜河兩岸集中連片分布為主。該群落分布面積較廣,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適于微堿性土壤。
(3)拂子茅群落。該群落主要分布于烏都魯沙尖嘴、新開河船屋北、新嘎站、東旗阿蘇木三隊和古日班達布合日;生長于河岸不遠處,呈條狀分布,土壤環境相對偏干,群落組成與結構簡單,為單優勢群落;分布不集中,面積在2.5~6hm2,草層高92.44cm左右,群落蓋度66.73%,伴生有旋覆花、鵝絨委陵菜、蘆葦、短芒大麥草、草木樨、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偶見海乳草(Glaux maritima)、香茅、槽桿荸薺(Heleocharis valleculosa f. valleculosa)。
(4)蘆葦+拂子茅群落。該群落見于阿米拉圖敖包北4km的鹽堿灘濕地,草層高27.42cm左右,群落蓋度約65.60%,物種數為9種/m2。拂子茅為亞優勢種,伴生種有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萹蓄蓼(Polygonum aviculare)、旋覆花(Inula japonica)、鵝絨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等。
(5)蘆葦+野大麥群落。該群落位于烏爾遜橋兩橋之間,生境為草甸,有季節性積水,面積約為100hm2,蓋度在89.00%左右,物種數為8種/m2。伴生種有草木樨、小刺兒菜(Cephalanoplos setosum)、香茅(Mosla chinensis)、紅足蒿(Artemisia rubripes)、灰脈苔草等。
(6)蘆葦+堿蓬群落。該群落分布于呼倫湖南岸的烏蘭布冷堿湖以及瑪尼敖包,生長在低濕河灘,土壤堿性大。面積約245hm2,蓋度在58.23%左右,物種數為4種/m2。伴生種有西伯利亞濱藜(Atriplex sibirica)。
(7)小糠草群落。該群落分布于烏珠爾敖包以南的烏爾遜河兩岸,生長于烏爾遜河河漫灘地帶,群落生境過濕,分布不集中,面積約165hm2,草層高39.82cm,群落蓋度73.21%。伴生種有車前(Plantago asiatica)、鵝絨委陵菜、旋覆花、香茅、蘆葦、萹蓄蓼、天藍苜蓿(Medicago lupulina)等。
(8)堿蓬群落。堿蓬屬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呼倫湖南岸的烏蘭布冷堿湖以及烏爾遜河南的區域。該群落土壤環境為鹽漬化和鹽堿濕潤土壤。群落蓋度在70.26%左右,分布面積約155hm2。伴生種主要有西伯利亞濱藜、北濱藜(Atriplex patens)和堿地膚(Kochia scoparia),偶見蘆葦。
(9)灰脈苔草群落。該群落主要分布在烏爾遜管護站和烏蘭諾爾東,成斑塊鑲嵌,無連片的大群落與蘆葦、野大麥等伴生,分布面積約110hm2,生長于河灘上。該群落蓋度在79.86%左右,伴生種主要有小刺兒菜、拂子茅、蘆葦、短芒大麥草。
(10)菰群落。該群落主要分布在烏珠爾敖包附近的河邊淺水處,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面積約1hm2,草層高約120cm,群落蓋度約60.58%左右,物種數為9種/m2,主要伴生種有酸模葉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長芒稗、巨序剪股穎、長刺酸模(Rumex trisetifer)等。
(11)濕生千里光群落。該群落主要分布在嘎站尖沙咀周邊,適應性較強,耐潮濕、干旱,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分布面積較小,約0.8hm2,群落蓋度在60.24%左右,伴生種主要有蘆葦、灰脈苔草。
(12)狹葉香蒲群落。該群落主要分布于烏爾遜河入湖口,生于河、湖邊淺水或河灘、濕地中,耐鹽堿,面積較小,約1hm2。群落蓋度在50.61%,草層高約39.92cm,伴生種有長芒稗、東方藨草(Scirpus orienta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