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諾 劉樂 梁遠林
摘 要:該文介紹了陜南茶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陜南茶產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發展茶旅文化產業、延伸茶產業鏈條、發掘和利用陜南茶文化的資源優勢等陜南茶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茶產業;鄉村振興;陜南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4-0039-02
1 陜南茶產業發展現狀
陜茶始于商周,興于秦漢,盛于唐宋,繁榮于明清,歷史上陜西是茶葉生產、茶文化以及茶貿易的重要地帶。陜西茶區主要位于陜南的安康、漢中、商洛3市,這一地帶屬于江北茶區,俗稱為陜南茶區。作為全國著名的綠茶產區,目前陜南綠茶占到陜西茶葉總產量的75%以上,基本形成了以綠茶為主,茯茶、紅茶等多種類的發展格局。多年以來,陜南人民根據得天獨厚的地理和資源優勢,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展茶產業。截至2019年底,陜南茶區茶產業總種植面積145.16khm2,總產量79.3kt。
當前,茶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消費需求多元化,電商已成為茶葉重要的銷售渠道之一,消費者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品牌。陜南茶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陜南經濟的發展,大量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已成為茶產業區人民的支柱性經濟收入,同時也助推了陜南地區的鄉村振興。在陜南地區,茶葉不僅以一葉之輕牽眾生之口,同時也掀起了集經濟、文化、生態、產業融合為一體的新趨勢。但與此同時,陜南茶產業發展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茶產業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疫情對春茶生產影響較大、茶產業發展受到氣候影響以及茶歌茶文化與茶產業融合程度低等問題。
2 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陜南茶產業的必要性分析
2.1 助力陜南鄉村振興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康市平利老縣鎮女媧鳳凰茶業現代示范園區考察時指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希望鄉親們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脫貧奔小康”。自2013年以來,陜南平利縣堅持茶產業率先突破發展不動搖的戰略定位,全面推進安康五大富硒產業建設,走出了一條“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的特色發展之路,累計建成了標準化茶園1.33萬hm2,初步實現了“人均一畝園,戶均一萬元”目標,帶動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2月4日,發布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要求不斷提高鄉村居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而產業融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茶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借茶助旅、以旅帶茶的發展模式會有助于提高茶業發展和品牌價值,拓寬銷售網絡和渠道、加快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吸收鄉村剩余勞動力、增加鄉村居民收入助力全面小康的同時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和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參與感。通過產業融合發展,深化“茶、果、花、林”間作和吃、住、游一體化茶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生產+旅游觀光”模式的生態觀光茶園,延伸了茶旅產業價值鏈,實現茶旅產業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價值的統一,助推陜南鄉村振興。
2.2 助力貧困戶脫貧 近年來,陜西省積極推進產業扶貧,茶產業是陜南地區群眾脫貧致富主導產業。截至2019年底,陜南地區茶園面積共計18.01萬hm2、產值153.7億元。扶貧產業園大多分布在山區,由于沒有污染,茶葉自然品質好,在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符合“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思路。因此,茶產業是陜南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主導產業。通過對平利縣2家茶業企業調查研究發現,近年來合作社發揮上聯龍頭企業、下聯基地優勢,推行“合作+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采用了合同協議締結三方利益,促進了三方共贏。自2016年以來,積極響應脫貧攻堅戰略決策,推行社企聯動扶貧模式,通過勞務用工、利潤分紅、資金支持等方式,按照協議扶貧,5年不變的要求,直接幫扶建卡貧困戶49戶134人,每年向幫扶貧困戶兌付分紅600元;組織發動社員幫扶貧困戶350戶1050人實現了產業增收目標;采取預賒機械設備、訂單回收產品方式,支持貧困村建設小型名優茶加工廠42家,這些茶葉工廠就近回收農戶茶葉鮮葉原料,吸納貧困戶務工,在扶貧幫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起到了較好的扶貧效果。
2.3 加快與電子商務的融合發展 針對陜南茶產業發展存在茶產業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不明顯的問題,調研發現,隨著互聯網電商渠道的興起,傳統銷售渠道面對房租、人工成本的增長,成本壓力日趨加大。近些年來,傳統茶企逐步意識到渠道多元化的重要性,紛紛加大了多元化布局力度,不斷增加電商渠道投入,如在淘寶、京東等平臺開設了旗艦店。將電子商務平臺推廣到茶葉中,其與傳統方式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優勢。傳統商規模小,并且其店鋪租金也相當高的,對于農村很多茶農其租金成本是相當高的;而網絡銷售具有租金較低等優勢,進一步解決了成本問題。2020年因為疫情原因,平利縣活動以茶藝秀為切入點,開展了主播帶你游茶園、茶葉專家專訪等內容,活動緊緊圍繞平利茶旅融合主題,由陜茶代言人、自媒體、短視頻、直播同時進行,向全國消費者多角度、全方位、系統性的宣傳平利茶的歷史傳承、發掘創新、質量保障、品牌打造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讓消費者通過網絡了解平利的茶歷史、茶文化,記住了平利的茶特點、茶功效、茶故事,提高了平利茶的市場影響力和占有率,拉動了茶企發展,助力產業脫貧。
3 基于鄉村振興的陜南茶產業發展對策
3.1 發展茶旅文化產業 依據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可以得出,陜南不僅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也是國家重點生態地區,發揮著生態資源優勢,更加進一步促進了茶產業的供給側改革,進一步融合了茶旅產業,從而更好地使茶產業與旅游產業共同發展,進而拓展了茶旅產業鏈,提升了茶旅一體化價值,促進了農村產業興旺。茶文化與旅游文化2個產業聯系緊密,融合一體化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
在鄉村振興的戰略布局下,產業融合儼然已經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舉措中的重要一環。憑借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和巨大的消費人群喜好,茶產業在農業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茶業既是陜南的特色產業,也是農業中的主導產業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今鄉村旅游的消費需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陜南的鄉村振興離不開茶產業和旅游業的共同發力,茶產業和旅游業的許多環節關聯度緊密,兩者之間具有融合機理和趨向,茶旅融合已成為茶產業及旅游產業發展的內在需求,茶旅融合也逐漸成為鄉村發展的熱點和機遇。茶旅融合發展需要結合各自產業發展和宣傳、鄉村環境治理、茶園基地建設和山水林湖草等系統治理,形成生態茶園和周圍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重構契合后產生新功能價值環節,形成茶文化旅游產業鏈,最終助力陜南鄉村振興。
3.2 延伸茶產業鏈條 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茶葉的消費不再局限于飲品,茶味食品、茶相關的生活用品競相涌現。陜南茶產業抓住機遇、緊跟時代步伐,真正從供給側進行改革,從市場需求入手,不斷拓展茶商品外延,滿足消費者需求,打造集食、用、藥、游一體的茶產業,打開茶產品新市場,才能在品牌聚集、種類繁多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通過開發多元化產品,引進新工藝、新設備提高綠茶、紅茶加工質量,豐富產品內容,加快定型青茶、黑茶、白茶、茯磚茶加工工藝并通過成果鑒定和規模化生產,加大對夏秋茶的利用,加快茶粉、茶飲料、茶食品等深加工產品開發,延伸產業鏈。依據產品的功能和品質特性,細分產品類別,全面提升茶葉包裝設計制作的系列化、特色化、精致化水平。
3.3 發掘和利用陜南茶文化的資源優勢 發揮陜南豐富的茶文化歷史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組織開展茶文化引領茶產業發展研討活動,大力宣傳陜南茶葉品牌及其功能,不斷提升陜南茶文化和茶產業的影響力。鼓勵開展茶文化研究和藝術創作,創新茶產業和茶文化的展示平臺。在茶葉主產區積極開發“茶之旅”等旅游項目,研究開發茶葉旅游產品,打造一批融合茶文化、民俗文化、禪文化及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旅游線路,增強旅游業對茶產業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勇.中國茶產業升級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2]李勇.陜西茶產業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150-154.
[3]喬雅潔,李勇.產業興旺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與應用——基于18個樣本村的茶產業調查數據[J].江西農業學報,2019(9):132-13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