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玥
摘 要:示范性林場是國有林場的發展方向,具有典型的代表作用。該文介紹了塞罕壩示范性林場建設現狀,從示范性林場、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3個方面提出了示范性林場建設的對策建議,為國有林場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示范性林場;基礎設施建設;塞罕壩
中圖分類號 S75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4-0073-02
按照林業草原事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集中創建一批特色鮮明、理念先進、文化突出、運轉高效的示范林場,在綠色、科技、文化、智慧等方面啟發和引導全國國有林場探索符合自身特點和需求的發展路徑,為全國林業草原事業高質量發展發揮示范標桿作用,塞罕壩林場積極探索開展了示范性林場建設。
1 塞罕壩示范性林場建設現狀
1.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林區道路、供水供暖、供電通信、醫療衛生、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形成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布局合理、條件優良、環境優美的辦公和生活環境,努力打造生態、生產、生活有機融合的特色森林小鎮。目前已完成集中供熱鍋爐房建設2處、燃氣儲備站1處、改造和新建公共廁所4處;建設垃圾轉運站1處,安置消火栓42個;對小鎮沿街40處建筑的屋頂進行加頂、加天窗、加檐,墻身進行刷色、清洗,完成更新改造;完成小鎮主街街道綠化美化改造1840m。編制完成塞罕壩機械林場《總體規劃》《場部建設規劃》《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規劃》《生態旅游發展專項規劃》,為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強力保障。近年來,投資9000多萬元修建柏油路、水泥路、砂石路等林區路網840km;投資500余萬元對全場通信網絡進行光纖改造;投資2600余萬元,新建和改造30個營林區、8個望火樓和9個檢查站,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改善。
1.2 切實改善和保障民生 實施林場“安居工程”和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工程,總建筑面積近15萬m2,基本上解決了職工住房、老人就醫、子女上學等民生難題。積極推進標準化營林區建設,目前所有分場、營林區、望火樓、檢查站均接通光纖,配備室內衛生間,用上自來水,洗上熱水澡,職工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提升。
1.3 著力加強干部職工隊伍建設 加強黨組織建設,提升組織力,把各黨支部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加強領導班子建設,不斷提高改革創新、破解難題、推進發展的本領,增強班子的感召力、凝聚力、戰斗力,建設一支團結拼搏,爭先創優、干事干凈、勇于擔當的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加強職工隊伍建設,切實把忠誠干凈擔當的優秀人才吸收到林場建設中。2017年以來,共提拔80后年輕干部1名,提拔重用干部3名,招錄大中專畢業生49人。評審中高級以上職稱302人,占在職職工總數的32.4%,干部人才隊伍結構日趨合理,為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2 示范性林場建設類型
2.1 綠色示范林場 集中精力打造好以森林景觀為依托的生態旅游產業、以建設木材戰略儲備基地為任務的木材培育產業、以林內空間優勢開展種養殖業為特色的林下經濟產業,以培育碳匯市場為抓手的森林碳匯產業。
2.2 科技示范林場 切實把國有林場打造成育繁推一體化的良種繁育示范場、營造林新技術新方法研究的試驗示范場、走進森林親近自然的科普教育示范場。
2.3 文化示范林場 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林場精神,通過自然教育、森林體驗等傳播生態文化,利用林場內的名勝古跡、古剎古道等自然文化遺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2.4 智慧示范林場 利用智能化手段,建設森林資源物聯網監管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設職工績效考核公正、人才評價科學的信息管理系統,利用網絡化手段,建設職工網絡培訓系統。
2.5 綜合示范林場 同時具備綠色、科技、文化、智慧方面的示范意義,為全國國有林場結合自身實際充分發揮優勢、多舉統籌建設起到綜合示范和引領作用。
3 示范性林場基礎設施建設
在保障管護等業務用房有效覆蓋的同時,擴大經營范圍內的路網密度,并做好場部危舊用房改造、信息化、水電配套等相關建設,逐步實現塞罕壩林場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現代化、信息化。
3.1 改善林場生產生活條件 以維護林場生態平衡為宗旨,以保護自然環境和森林景觀為前提,改善林場職工生產生活條件為基本原則,開展管護用房標準化建設。對林場危舊用房進行更新和改造,完善環衛設施和場區綠化設施建設。建設完善管護站點網絡,為各項工作協調開展提供保障支撐。同時,加大場部、管護站點等各類管護用房的給排水、供電、供暖等基礎配套設施的標準化建設力度,滿足林場基本的建設管理需要,滿足林場職工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安全。
3.2 完善林區道路交通系統 在不破壞林木資源的前提下盡量擴大路網密度,提高資源流通效率。道路交通建設首先應考慮森林防火和日常巡護的需要,其次承擔部分游客生態游覽功能,保證各級道路連接通暢,形成防火道路網絡,發揮阻隔和撲救林火等作用。按照道路承擔的功能,可分為連通林業局局址、保留居民居住的林場場部及主要林下經濟節點的社會公共服務屬性道路,以及連通管護站(含分場、工區和已搬遷撤并林場)、護林點的森林防火應急道路等林業專業屬性道路。
3.3 加快國有林場信息化建設 依托國家森林資源智慧管理平臺,結合林草生態網絡感知系統,根據生態功能分區與中長期發展方向,逐步構建國有林場信息系統,完善國有林場數據庫,實現各級資源管理信息統一化、網絡化,進而達到信息采集、處理和決策的智能化,為實施林業和草原人工智能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4 示范性林場人才隊伍建設
緊緊抓住培訓、吸引、使用等重要環節,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盤活現有人才,吸引急需、高端、創新人才,調整優化人員結構,提高人才使用效能,凸顯高端人才引領作用,逐步建立起符合現代化管理要求的國有林場人才隊伍。
4.1 加強人員培訓 采取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形式,全面開展國有林場人員培訓。在國家層面,重點對國有林場管理人員開展管理能力培訓及異地掛職鍛煉;在地方層面,重點對專業技術人員、骨干林業技能人員開展崗位培訓和專業技術水平培訓。
4.2 創新人才工作機制 依據國有林場的生態區位、面積大小、自然條件及管理職能等要素,科學核定事業編制,合理設定國有林場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結構比例,增加專業技術中、高級崗位比例,優化資源配置。積極落實《關于國有林場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和《國有林場職工績效考核辦法》,按照公平公開、競爭擇優的用人原則,制定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具體措施,調動職工工作積極性,增強國有林場發展活力。
4.3 合理有序引進社會化服務 國有林場公益林日常管護、森林公園經營、森林科普基地經營等引入市場機制,解決林場在人力資源、專業技能、管理水平方面的不足。主要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面向社會購買服務。為保持可持續發展,在確保林場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鼓勵社會資本、林場職工發展森林旅游等特色產業,有效盤活森林資源。鼓勵社會公益組織和志愿者參與森林管護,提高國有林場的社會認可度。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