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偉 周宗玲 唐桂林



摘 要:通過對24個水稻機插秧品種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表明,荃優1606、兩優3108、諾兩優6號、兩優1606、和兩優713、荃優822、川優617、荃兩優1822、Y兩優1500、徽兩優1133、開兩優17、荃優712、昌兩優8號、晶兩優534、兩優1105、萬象優982、華浙優1534、韻兩優絲苗等18個品種適合在沿淮地區作機插秧種植。受氣候條件的影響,2020年水稻單產不高,生育期較常年推遲10~15d。
關鍵詞:沿淮地區;水稻機插秧;品種試驗;2020年、
中圖分類號 S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4-0078-04
壽縣位于淮河南岸,屬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季中稻區,耕作制度是“一麥一稻”或“一油一稻”,全縣水稻種植面積16.67萬hm2。近年來,由于農村勞力缺乏,機插秧和直播稻發展迅速,特別是土地流轉加速,種田大戶越來越多,這些大戶都采用了水稻機插秧。同時,機械化育插秧社會化服務組織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強大,育秧工廠和育秧超市不斷涌現。但在生產實踐中,由于水稻品種選用不當,出現了很多問題。因此,進行機插秧品種試驗十分必要。本試驗的目的是通過對參試品種進行機插,比較其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為沿淮地區篩選機插秧適宜品種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參試品種共計24個:開兩優17、兩優3108、諾兩優6號、韻兩優絲苗、華浙優261、華浙2A/R1905、Y兩優1500、荃優822、華浙2A/R1901、華浙優1534、華浙優2238、荃兩優1822、徽兩優1133、昌兩優8號、荃優1606、晶兩優534、Q兩優1606、荃優712、和兩優713、墾鄉優莉珍、川優617、萬象優982、兩優1105、天龍兩優18。
1.2 試驗環境條件
1.2.1 試驗地點 試驗地位于壽縣安豐塘鎮戈店村誠豐農機專業合作社,交通方便,便于觀摩,地勢平整,田塊肥力水平中等偏上,土壤質地為粘土,用水排灌方便,前茬小麥,秸稈全量還田。
1.2.2 氣候條件 返青分蘗期的6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3旬平均溫度25.3℃,較歷年平均偏低0.7℃;3旬降水量427.1mm,較歷年平均多99%;3旬日照125.9h,較歷年平均少57.8h。由于光、溫、水失調,對喜溫作物的水稻分蘗生長較不利。7月中旬平均氣溫23.2℃,總日照13.4h,降雨天數8天,總降雨量358.2mm,此階段水稻進入分蘗末期,正是烤田期,但無法及時烤田。拔節孕穗期的7月下旬和8月上中旬,3旬平均氣溫28.0℃,3旬降水量177.7mm,3旬日照163.4h,較歷年同期無大的差異,對水稻生長無不良影響。8月下旬和9月份,此時水稻處于破口期至灌漿期,氣溫和日照接近常年;10月上中旬的水稻乳熟期,平均氣溫較常年低1.3℃,日照只有66.9h,較常年少39.6h,減少37.18%。
1.3 試驗設計 參試品種隨機排列。每個品種種1個小小區,小區呈長方形,面積432m2(60m×7.2m),不設重復。各品種間設60cm操作行,田塊四周設2.1m寬保護行,保護行品種為鉑金絲苗。
1.4 試驗管理 采用全程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病蟲草害統防統治使用無人機進行。
1.4.1 育苗 5月20日浸種16h后統一用噻蟲·咯·精甲拌種,拌種后晾干,5月22日播種流水線機播,每盤播75g,播種量22.5kg/hm2,每個品種播20秧盤。播種后秧盤在室內堆20盤高,用塑料薄膜蒙蓋,暗化3d。5月25日,秧苗立針后移入秧田。
1.4.2 大田栽插及管理 6月14日耕翻整田。施基肥48%復合肥(N∶P∶K=19∶10∶19)600kg/hm2。6月16日機插,秧齡25d,秧苗3葉1心期。株行距:14cm×30cm,23.85萬穴/hm2,基本苗85.8萬/hm2。7月1日追施分蘗肥:尿素150kg/hm2;8月11日追施拔節肥:氯化鉀150kg/hm2,總純N用量183kg/hm2。淺水栽秧;7月21日放水烤田;8月下旬至9上中旬,抽穗揚花期保持3cm左右水層;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灌漿至成熟期保持田間干干濕濕。
1.4.3 病蟲草害防治 中秈稻稻瘟病未見,但粳糯稻有些感病品種大流行;紋枯病重發;稻曲病中等發生,部分品種重發;細菌性條斑病未見。五(3)代稻飛虱重發,五(3)代稻縱卷葉螟中等發生,二化螟二代輕發。水稻生理性病害旱青立病大發生。6月18日大田封閉除草:10%吡嘧磺隆450mL+50%丙草胺900mL/hm2。8月14日、22日2次無人機防治五(3)代稻縱、稻飛虱、紋枯病及稻曲病。用藥:第1次:用75%拿敵穩225g/hm2(25%肟菌酯+50%戊唑醇)+30%噻嗪酮900mL/hm2+80%福戈150g/hm2(氯蟲·噻蟲嗪)。第2次:用1%阿維菌素苯甲酸鹽1500g/hm2、125g/L氟環唑450mL/hm2、98%磷酸二氫鉀1500g/hm2。
1.5 調查項目 6月22日調查基本苗,7月24日調查最高苗,8月10日調查稻縱、稻飛虱、紋枯病。8月25日、9月1日、4日、8日調查始穗期、出穗期、齊穗期。9月24日、29日、10月10日、12日調查灌漿成熟情況。10月10日對每個參試品種進行抗病性、抗倒性、抗逆性、適應性鑒定,并綜合打分。10月12日理論測產,11月3日久保田收割機單打單收稱鮮重,每個品種同時留存500g鮮稻谷,晾15d后去除雜質和水分,用于測干產和千粒重。
2 結果與分析
2.1 分蘗力和成穗率 從表1可以看出,分蘗力較差的品種(最高莖孽數450萬/hm2以下)有墾鄉優莉珍、華浙2A/R1901、華浙2A/R1901、荃優1606、晶兩優534、萬象優982。分蘗力強的品種(最高莖孽數600萬/hm2以上)有開兩優17、華浙2A/R1905、Y兩優1500、兩優3108。成穗率高(70%以上)的品種有:華浙2A/R1901、墾鄉優莉珍、萬象優982、兩優1105。可見,分蘗較差的品種一般成穗率高。大多參試品種成穗率都較低,主要原因是機插秧移栽時每穴種子苗較多,在3個左右;2020年7月份長期陰雨,不能及時有效烤田,至8月1日才真正烤田,所以造成無效分蘗過多,最終成穗率較低。由此可見,分蘗力強弱不影響機插秧的有效穗數。
2.2 生育期 從表2可以看出,所有參試品種都在9月20日(沿淮地區一季中秈稻安全齊穗期)前齊穗,因此,從生育期上看它們均可以在沿淮地區進行機插秧。2020年水稻全生育期普遍延長10~15d,這是由于10月上中旬,水稻乳熟期長期低溫寡照造成的。
2.3 經濟性狀及產量 2020年江淮中稻區水稻單產普遍較低,因此以低于安徽省機插秧技術規程產量要求(9000~10500kg/hm2)對參試品種進行考評,即要求單產在8250kg/hm2以上。從表3可以看出,干產在8250kg/hm2以上品種有19個,它們分別是荃優1606(9881.85kg/hm2)、兩優3108(9787.80kg/hm2)、諾兩優6號(9545.85kg/hm2)、兩優1606(9536.85kg/hm2)、和兩優713(9518.85kg/hm2、天龍兩優18(9256.35kg/hm2)、荃優822(9223.20kg/hm2)、川優617(9177.30kg/hm2)、荃兩優1822(9171.60kg/hm2)、Y兩優1500(9169.05kg/hm2)、徽兩優1133(9130.65kg/hm2)、開兩優17(9126.30kg/hm2)、荃優712(9042.00kg/hm2)、昌兩優8號(8822.85kg/hm2)、晶兩優534(8813.10kg/hm2)、兩優1105(8807.70kg/hm2)、萬象優982(8325.90kg/hm2)、華浙優1534(8314.65kg/hm2)、韻兩優絲苗(8311.35kg/hm2)。產量最低的是墾鄉優莉珍(7485.30kg/hm2),屬常規優質香稻。
2.4 抗性及適應性
2.4.1 抗病性 從表4可以看出,Y兩優1500、荃優822稻曲病重發;華浙2A/R1905、荃兩優1822、昌兩優8號、墾鄉優莉珍中等發生,推廣種植時應注意防控。所有品種均未見稻瘟病和細菌性條斑病,主要是氣候不適宜兩病的發生。
2.4.2 抗逆性 由表4可知,所有品種均未發現高溫熱害、低溫冷害和旱青立病。
2.4.3 抗倒性 由表4可知,天龍兩優18株高達142cm,抗倒性很差,全部倒伏。華浙2A/R1905抗倒性一般,其他品種均未見倒伏。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參試的24個品種中,單產8250kg/hm2以上的品種有19個,分別是:荃優1606、兩優3108、諾兩優6號、兩優1606、和兩優713、天龍兩優18、荃優822、川優617、荃兩優1822、Y兩優1500、徽兩優1133、開兩優17、荃優712、昌兩優8號、晶兩優534、兩優1105、萬象優982、華浙優1534、韻兩優絲苗、天龍兩優18。但天龍兩優18的抗倒性差,不適合推廣,其他18個品種適宜在沿淮地區作為機插秧品種進行推廣。另外,由于本試驗是1年的試驗數據,試驗結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3.2 討論
3.2.1 水稻生育期較正常年份明顯推遲 從表2可以看出,所有品種生育期均推遲10~15d不等。主要原因是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返青分蘗期,溫、光、水不利于水稻的營養生長,營養生長期延長;7月下旬無法及時有效烤田,無效分蘗多,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推遲;10月上中旬長期低溫寡照,水稻乳熟期大幅延長。
3.2.2 千粒重偏低是2020年水稻單產不高的主要原因 10月上中旬水稻在乳熟期,低溫寡照,導致千粒重異常偏低,影響產量形成。24個品種中,只有徽兩優1133千粒重稍高于品種審定公告,其他23個品種均比審定公告或者品種選育試驗時低,一般低3~5g,降低最多的是荃優712,比審定公告低7.46g。
致謝:感謝林玉明、戚士勝研究員,謝雷高級農藝師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唐桂林,王興銀,任國輝,等.水稻新品種機插秧對比展示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增刊1):127-130.
[2]張賢菊,余弟峰,周宗玲,等.2019年沿淮地區水稻新品種機插秧對比展示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20(4):28-3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