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圣林
摘 要:花生是宿州埇橋區主要油料作物,近年來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該文簡述了埇橋區花生生產中常見的病害類型,包括花生青枯病、花生銹病、花生葉斑病及花生黃花葉病毒病,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具體的防治措施,以期為埇橋區花生優質高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花生;病害;防治措施;埇橋區
中圖分類號 S435.65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4-0099-02
花生,又稱唐人豆、落花生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分布廣泛,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1]。花生的營養豐富,蛋白含量達25%以上,以水溶性蛋白(又稱為乳清蛋白)、鹽溶性蛋白為主,不含膽固醇、脂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等,具有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抗衰老等作用,廣受消費者喜愛[1]。埇橋區地處宿州市境內,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農業氣候,整體上具備我國南北過渡氣候的特點,四季分明(最冷的1月、7月均溫分別在0、27℃左右)、光照(年均日照時數2500h左右)及降雨較為充足(年均降水量858mm)、夏季雨水多于冬季等,較適合花生等農作物的生產。
近年來,隨著人們愈加注重飲食健康,花生等健康食品廣受消費者青睞,市場需求量也逐年攀升。宿州市埇橋區充分結合當地的氣候資源優勢,重視花生生產,種植面積及產量水平不斷提升,2019年當地花生產量平均達到6469.5kg/hm2,創下了近10年來當地花生產量的新高,為當地農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花生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花生生產中一些常見的病蟲害也日趨嚴重,阻礙了花生產量及品質的進一步提升。
1 花生青枯病
1.1 發生特點 花生青枯病又稱“花生瘟”、“青癥”等,是維管束上發生的一類典型病害,在花生各生長階段均可發病,其中以盛花期發病程度最重[2]。花生植株感染青枯病原發病后,主要表現為植株快速凋萎、維管束顏色發生變化。剛發病時,主莖頂部葉片表現萎蔫狀態,之后葉片從上往下快速出現萎蔫狀態。一般發病后3~5d整株花生枯萎,但顏色仍為青綠色,將發病植株拔起可見到髓部濕腐,對根莖部位進行縱切可見到明顯變為黑褐色的條紋狀維管束。發病后期擠壓發病植株,髓部有白色菌膿流出。
花生青枯病病原菌的越冬場所主要在土壤,傳播路徑主要是土壤的翻動、流水、農機具操作等。青枯病病原菌在26~32℃條件下適宜發生,遇長期高溫降雨天氣則易暴發。若花生在旱地連年種植,則發病程度重,另外在土壤瘠薄、酸性、肥力不佳的地塊上發生程度重。
1.2 防治措施 優選產量高、品質佳、抗病能力強的花生品種。播種前先進行浸種處理,浸種藥劑可選擇新高脂膜800倍液等。加強田間管理,深耕土壤,適當提高磷肥、鉀肥、有機肥的施入比例,適當提前氮肥施入時間;降雨后及時排走田間積水。對于土壤偏酸性的地塊,可施入適量石灰進行調節;及時清除田間青枯病病株,帶至遠處集中深埋,病株根穴部位做好消毒工作。青枯病剛發生時,可選擇70%~75%鏈霉素等進行防治,每7d噴1次,連噴3次;花生剛進入開花期時噴施微肥、葉面肥,以適當調整根系有益微生物活動,可有效抑制病菌的擴散蔓延[2-3]。
2 花生銹病
2.1 發生特點 花生銹病在花生各生長階段均有可能發生,病癥先表現在下部葉片上,之后逐漸向上部葉片擴散,結莢期后發病程度最重。葉片表現出病癥時,葉片背面先產生一些斑點,針尖狀,隨著病情的擴展顏色逐漸變為黃色,病斑擴大,成為凸起狀的圓斑(黃褐色),葉片表面裂開后有鐵銹色的粉末狀物質露出,整片葉面上均有分布,之后葉片逐漸變黃枯萎、早衰、脫落[4]。
花生銹病主要危害部位為葉片,會對花生植株的光合作用產生不利影響,導致花生的生長發育階段縮短;此外,花生的葉柄、莖部均可受到銹病病原的侵染,嚴重情況下可導致花生無法結果。花生銹病發生的最適宜溫度為25~28℃,高溫下發生幾率有所降低,較低的溫度和較高的濕度可加重銹病的發生程度;田間栽植密度大、植株間密閉不透氣的環境下銹病發生程度重。
2.2 防治措施 優選抗病能力強的花生品種,避免連作,推廣水旱輪作。控制田間栽植密度,重視日常管理,多施有機肥,促使花生植株長勢健壯,提高植株自身抵抗病害的能力[1]。提前挖好田間配套溝渠,確保雨后積水可及時排走,尤其是地勢較低洼的地塊。田間表現出銹病癥狀時,選擇25%~30%噻呋戊唑醇800倍液、70%~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進行防治,葉片正面、背面均要均勻噴施[4]。
3 花生葉斑病
3.1 發生特點 花生葉斑病主要在開花至收獲階段發生,暴發期主要在中后期,主要發生在葉片,葉柄等部位也可發生。葉斑病包括網斑病和褐斑病2種類型。該病發生后一般可導致花生減產20%,發病程度重時減產幅度達40%。花生葉斑病適宜在10~37℃條件下發生,較高的濕度條件適宜該病暴發流行。
3.2 防治措施 花生葉斑病只在花生上發生,因此不可連續多年種植花生,可將花生與其他作物實施輪作,對降低該病的發生程度具有明顯效果。輪作周期要求至少3年。當田間病葉率達到防治標準(一般在5%左右)時即可選擇藥劑開展防治,適合的藥劑包括75%~85%代森錳鋅500倍液、50%~56%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等,多種藥劑輪流使用;為提高防治效果,可隔14d左右噴1次,連噴3次;在藥劑中加入肥皂粉等有黏附效果的材料,則防效更好[5]。
4 花生黃花葉病毒病
4.1 發生特點 花生黃花葉病毒病也稱花生花葉病,由黃瓜花葉病毒株侵染引發,早期感染發病后會對花生產量及品質產生非常明顯的影響,發病程度重的情況下可導致花生大幅減產,甚至絕收。剛發病時,花生植株頂部嫩葉發生卷曲,出現黃色斑點,顏色呈褪綠狀,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形成黃花葉(黃綠相間)、綠色條紋葉等。花生種子帶毒對當年病害的發生程度具有直接影響,一般種子帶毒率越高則發病程度越重。花生黃花葉病毒病的傳播途徑主要為蚜蟲。若花生苗期降雨少、溫度高,則田間蚜蟲大量發生,導致該病的嚴重流行;若降雨多、溫度低,則蚜蟲發生程度較輕,花生黃花葉病毒病發病程度也相應較輕[5]。
4.2 防治措施 實施花生與其他農作物的間作,包括高粱、玉米或小麥;科學運籌肥料,增施草木灰,促使花生植株長勢健壯。田間一旦出現發病植株,應及時將其拔除并帶出田外進行無害處理,對避免再侵染等現象效果明顯。科學管水,降雨后及時排走積水;積極防治田間蚜蟲,避免蚜蟲引發黃花葉病毒病的擴散;將新高脂膜與種子劑拌合后進行拌種處理,對減輕黃花葉病毒病具有較好的效果。田間病害發生后,防治藥劑可選擇1%~4%氨基寡糖素500~800倍液、植物病毒疫苗400~600倍液等[6]。
參考文獻
[1]李金華.花生主要病害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9(3):97-98.
[2]賴文全,賴曉,邱傳明.茂名花生主要病害的發生癥狀及防治[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3):73-74.
[3]黃秀穎,陳宗霖.廣東花生主要病害種類及防治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7,37(7):103-105.
[4]葉有義.花生主要病害的識別與防治[J].現代園藝,2017(7):148-149.
[5]于艷茹.遼西地區花生主要病害防治措施[J].農業科技通訊,2012(4):181-182.
[6]張少澤,李剛,楊瑞晗.駐馬店市花生田病害綜合防治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2,58(5):259,274.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