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享經濟作為基于互聯網以及智能設備產生的新型經濟模式,是以信息技術、定位導航系統、移動支付等創新技術的高度整合為基礎,結合共享理念,并付諸商業實踐的市場新形態。共享經濟的優勢在于最大限度發揮閑置資源的價值,加快行業改革的步伐與進程,并通過競爭政策及其機制彰顯市場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和共享經濟的價值特征。共享經濟相較于傳統經濟模式具有高技術性、信用依賴性、非占有性的特點,對競爭政策在共享經濟領域的適用帶來新挑戰。在此背景之下傳統行業的轉型與新型行業或領域的興起,使整個市場中競爭狀況發生巨大變化。從實踐角度多方面剖析共享經濟企業的實際競爭狀況,以共享經濟交通行業和共享旅游住宿行業為例歸納共享經濟的行業分布情況與企業數量,分別解析共享交通出行行業的平臺模式和分時租賃模式的企業數量與產品差異程度,并根據波特競爭模型闡釋共享經濟行業的整體市場競爭環境。從共享經濟的目標功能出發,分析共享經濟的定價機制,闡述共享經濟中的掠奪性定價行為、橫向合并行為、獨家交易行為等限制競爭行為的現狀和表現形式,挖掘在共享經濟視域下三種限制競爭行為規制的難題,提出共享經濟視野下競爭政策的具體完善措施:轉變競爭政策實施思維,明確競爭政策的優先地位;綜合運用競爭政策工具,尤其是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適用;從執法“零容忍”和構建競爭軟文化兩方面出發,推動競爭執法的常態化;構建合理有效的定價機制,以調動共享經濟各方的積極性。
關鍵詞:共享經濟;競爭政策;競爭執法;定價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266(2021)03-0044-10
基金項目:202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市場限制競爭行為法律規制研究”(20BFX149)
一、問題的緣起
共享經濟也被稱為協同經濟或共同經濟,通常用于描述涉及在線交易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共享經濟作為最近幾年迅速發展的新興事物,帶來了新型的商業模式、交易渠道和產業鏈等。
共享經濟企業建立在互聯網技術之上,但與傳統互聯網企業有著根本的區別。首先,互聯網體現的是一種信息共享,是一種虛擬經濟;而共享經濟不僅存在于虛擬經濟上,并且向實體經濟延伸,使線上線下的資源得以融合。其次,共享經濟的優勢在于最大限度發揮閑置資源的價值,將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分割和分享使用權的行使,使所有權人和使用權行使人共同獲得收益;而傳統互聯網企業依舊是以所有權為中心的商業模式。經濟模式的發展將直接影響市場的競爭狀況,而具體的競爭狀況則是競爭政策制定的基礎和依據。法學界對傳統互聯網企業、互聯網教育平臺等壟斷行為的研究較早,從形式和實質方面對互聯網企業的掠奪性定價、獨家交易行為、搭售行為等諸多形式的限制競爭行為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論述和研究。
隨著共享經濟的不斷發展,相關學者意識到共享經濟形成了新的法律結構并改變了傳統的法律關系:交易目標從所有權變為使用權,交易的基礎從契約變為信用。共享出行作為我國最先發展的共享經濟行業模式,其發展速度之快、影響之深逐漸成為法學界熱議的話題。有學者著眼于共享出行對傳統出租車市場競爭狀況的影響,認為共享經濟有助于推動競爭政策向自由化方向發展。有學者從專利制度的研究視角出發,將科技創新作為共享經濟發展核心要素的價值依據和實踐基礎,認為專利制度為共享經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和制度方面的保障,成為驅動共享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有學者認為共享經濟下平臺出現了數據壟斷和資源壟斷,市場監管機構應建立多方面機制預防和阻止壟斷行為發生,但相應的論述較為寬泛,針對性明顯不足。
對于共享經濟視野下我國的競爭政策如何體現,以及競爭政策在共享經濟視野下實施的可能性及完善路徑如何,既有研究僅僅探究了互聯網企業限制競爭行為的認定及具體規制路徑;而共享出行行業僅僅作為共享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尚不能反映共享經濟的全貌,更不能據此對競爭政策在共享經濟中的適用和完善做出全面評估。共享出行本應屬于公共政策的范疇,不應適用競爭政策來闡釋和解讀,所以有必要在共享經濟視野下探究共享經濟的實際競爭狀況和限制競爭行為的類型,促進共享經濟的公平與自由競爭,充分實現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配置。
因此,本文在相關學者研究基礎上,首先對共享經濟和競爭政策進行明確的界定,闡明與其相關的基礎理論。其次,從行業分布、企業數量、產品差異程度、對價格控制能力、進出行業難易程度等方面進行共享經濟實際競爭狀況的分析,并根據波特競爭模型的五種競爭作用力具體分析共享經濟的競爭狀況。在共享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行業的轉型與新型行業的興起并存,整個市場中的競爭狀況發生巨大變化,共享經濟企業的限制競爭行為越發隱蔽、難以判斷和識別。再次,在明確共享經濟市場競爭狀況的基礎上,重點論述共享經濟中存在掠奪性定價行為、橫向合并行為、獨家交易行為等具體的限制競爭行為。最后,從轉變競爭政策實施思維、綜合運用競爭政策工具、推動競爭執法常態化等方面,提出競爭政策的具體完善路徑,促進競爭政策與共享經濟的適配。
二、理論基礎:共享經濟與競爭政策
(一)共享經濟的基本范疇
1.共享經濟的基本界定
“共享經濟”的理念首次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馬丁·勞倫斯·威茨曼(Martin Lawrence Weitzman)1984年在《分享經濟》一書中首創性地提出“共享經濟”的概念。共享經濟自2011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最能改變世界的十大創新商業概念之一后,相關的學術探索和研究不斷被推向高潮。[ 1 ]勞倫斯·萊斯格(Lawrence Les? sig)在2008年使用“分享經濟”術語,用以描述貸款和借款交易。[ 2 ]而共享經濟的具體定義為:圍繞人力資產和實物資產共享而建立起來的可持續性的經濟體系,包括不同人及不同組織之間就創造、生產、分配、交易、商品及服務消費等方面的共享或分配使用。[ 3 ]簡而言之,共享經濟是通過互聯網充分利用未使用的資本或資源,為社會團體或市場主體重新分配過剩產能的交易模式。供給方整合線下物品或服務,在特定時間內將其使用權讓渡給消費者,消費者無須花費高昂成本購買物品或服務,能以較低的價格使用產品或享受服務,供給方由此取得收益。此種模式可高效利用社會資源,平衡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應當明確的是,共享經濟的發展有賴于供給方和需求方的相互信賴,供給方在特定時段將某種資源的使用權讓渡給需求方使用,需求方在行使其使用權時,必須基于自身道德約束保護相關資源,供需雙方共同維護和保障共享經濟的長遠發展。[ 4 ]
共享經濟中“共享”是指對物資資源、人力資源或某種資產的共同使用和訪問。共享經濟作為一個可持續的經濟生態系統,主要由人力、生產、價值與交換系統、分配、地球、權力、共享規則、溝通、文化、未來十個要素組成。[ 5 ]提及共享經濟,往往涉及以下詞匯:集體采購、協同消費、共享所有權、共同創造、按需付費經濟、社交媒體、社會企業等。在終端用戶對產品只有使用權情況下,共享經濟企業表現為兩種主要的類型,即廠家到消費者(B2C)和個人到個人(P2P)企業。
2.共享經濟的基本特征
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激勵發展新業態的政策導向共同推進了共享經濟模式的形成與發展,共享經濟以交易雙方信任與信用機制為依托,通過技術、資本、勞動力等資源的高效整合、互動與融合,破除時間、地域及規模限制,有效降低參與各方的交易成本。在交易活動中,共享企業(平臺)提供資源需求和供給信息獲得業務提成收益,資源所有者獲得讓渡使用權的收益,消費者全程參與生產和價值創造,[ 6 ]這種共享經濟模式提高了資源利用率,促進了產業結構的改革與發展,在滿足產業充分吸納勞動力就業而改進勞動生產率的同時,提升了服務或資源產品的使用效率。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與應用、國家強大的創新動員能力以及龐大的消費市場,共同助力中國共享經濟的形成與發展。該經濟模式注重圍繞用戶的體驗開展市場創新活動。用戶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不僅考量價格因素和商品品質,更重視服務體驗、降低能耗、保護資源等基本理念。因此,共享經濟企業想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必須充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并以此為中心進行技術和模式創新,滿足消費者多元化與個性化的需求,提升用戶體驗。例如,虛擬現實技術在共享經濟中的廣泛應用促使共享經濟獲得進一步發展,[ 7 ]在體驗共享產品之前,顧客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就可以感知真實的服務產品。國家競爭力的提升不僅需要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市場的廣泛應用,還需要移動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協同發展和共同促進,更需要將相應的科學技術整合應用于多領域、廣范圍的市場實踐中。在共享經濟領域,需不斷提升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各類共享經濟資源的創新、整合、轉化和高效應用。例如,共享單車就是由無線通信、移動支付、定位導航、結構設計和射頻識別等要素與技術整合在一起不斷加以改進與完善,最后付諸于廣領域、寬范圍的市場經濟活動。隨著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一批顛覆性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支撐共享經濟底層創新的邏輯從產品、服務、流程的創新,向商業模式創新、生態系統創新的方向發展,實現更高層次的移軌式創新。[ 6 ]
共享經濟作為基于互聯網以及智能設備產生的新型經濟模式,是傳統經濟模式的有益補充,也呈現出與傳統經濟模式不同的特點。首先,共享經濟更重視物品的使用權而非占有權,這種觀念有益于閑置資源的利用與社會資源的優化組合。其次,共享經濟建立于中介平臺的基礎之上。在陌生個體之間實現信息、服務、商品的共享,必須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進行集中的信息交換。由于存在網絡的外部性,平臺內部的競爭具有馬太效應,突破臨界規模的領先者將成功獲得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實現贏者通吃。[ 8 ]若要在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平臺必須聚集大量用戶、海量信息以及多種社會資源,網絡平臺在運行過程中涉及多元化的主體,參與主體數量龐大,法律關系錯綜復雜。[ 9 ]中介平臺在其中發揮著協調調配的功能,降低參與主體的交易成本。再次,共享經濟充分激活市場存量。共享經濟擴大了交易主體的可選擇范圍,提升了其福利空間,增加了可選擇的交易對象,提供了更加豐富的交易信息,在提高交易質量的基礎上激活了存量。[ 10 ]最后,共享經濟的發展可以為政府提供新型的管理手段與工具,為政府提升行政效能提供了改進方向和創新思路。共享一方面可以作為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新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新方法。[ 11 ]
(二)競爭政策的基礎理論
1.競爭政策的基本界定
競爭政策最早是在美歐國家市場交易活動實踐中提出并運用于調整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規則措施。競爭政策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保護競爭和防止壟斷,主要針對的是阻礙市場準入或破壞市場有效運行的企業反競爭行為。[ 12 ]
競爭政策是國家政策之一,是國家為達到一定目的而實行經濟調控和市場監管的行為準則。政策具有靈活性和原則性等特征,在我國法律實踐中發揮著指引立法的作用,也有可能經過立法程序轉化為法律。
競爭政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競爭政策是國家或某個政府為抑制或阻止反競爭行為、促進市場有效競爭而制定的規則和采取的各種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競爭法本身,目的是維護市場機制,推動自由、公平競爭,具體涉及財政、貿易、投資、金融等政策。狹義的競爭政策指與競爭法律有關的政策,具體是與反壟斷法律有關的政策,并不涉及反不正當競爭法律的政策。[ 13 ]無論哪種層面的競爭政策,都是為修補市場內在矛盾、防止市場失靈,最終達到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的目的。
2.競爭政策的基本特征
競爭政策與法律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在很大程度上,競爭政策作為一種法律化的經濟政策而存在,主要表現為競爭法治化的經濟政策特征。競爭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競爭政策的目的是維護競爭秩序,打擊不正當競爭,構建自由公平的競爭環境,促進市場機制有效發揮。為充分發揮競爭政策的作用,必須以競爭政策為依據,約束和規制各種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同時保護促進公平競爭的各類行為和市場主體。對反競爭行為提供規制的方式和救濟,是世界各國競爭政策的核心內容。其次,競爭政策多屬于事后型被動的禁止性規范,體現了直接性和強制性。[ 14 ]這是競爭政策和以產業政策為代表的其他經濟政策的顯著區別,其他經濟政策更多是事前型的主動性鼓勵規范,而競爭政策除經營者集中事前審查外很少涉及事前的預防調整。再次,競爭政策作用的領域往往只涉及各國的國內市場。競爭政策很大程度上是為優化國內資源的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創造和保護國內市場的競爭秩序。而其他經濟政策可能涉及跨國問題,如貿易政策就涉及跨國市場準入問題,注重國與國之間的資源配置。最后,競爭政策在調整范圍和規制內容方面具有相對穩定性。[ 15 ]競爭政策的價值追求是市場的自由、公平競爭,雖然在具體規則和執法寬嚴方面存在差異,但規制范圍基本穩定。而其他經濟政策往往隨著國家發展階段和發展理念的不同,改變其調整范圍和規制內容。
(三)共享經濟與競爭政策的融貫性
共享經濟突破了傳統的競爭模式,逐漸形成跨領域橫向發展態勢,建立了多領域的競爭模式,更能推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雖然共享經濟為我國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共享經濟平臺限制競爭的相關問題不斷凸顯,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切。競爭政策在共享經濟領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與共享經濟的融貫性必然形成。更好發揮競爭政策與共享經濟之間融貫性的關鍵在于:在科學設置共享經濟領域的競爭政策并充分發揮其作用的同時,處理好競爭政策與共享經濟之間的關系。競爭政策一旦無法適應共享經濟這一新模式的發展,必然會衍生一系列新的問題。雖然傳統反壟斷分析框架仍能適用于共享經濟的競爭問題,但傳統靜態的競爭政策需要更新和改變。共享經濟拓寬了市場競爭機制調整的領域和范圍,改變了競爭政策的實施方式。傳統靜態的競爭政策關注更多的是相關市場份額,而共享經濟時代的競爭政策需要考慮動態競爭、橫向合并和提高消費者體驗等因素,必須進行動態調整。
三、實踐分析:共享經濟中的實際競爭狀況
競爭政策的變遷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這些因素包括政治因素、法律因素、經濟因素,涉及市場主體與監管者的利益博弈、法律制度環境的約束以及反壟斷經濟學的發展。[ 16 ]共享經濟作為新型的經濟模式,勢必對反壟斷經濟學產生全新的挑戰,促使其不斷更新。為探究共享經濟視野下競爭政策的發展,必須分析共享經濟中的實際競爭狀況,這需要從行業分布、廠商數量、產品差異程度、對價格控制能力、進出行業難易程度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共享經濟的行業分布情況
目前,我國主要的共享經濟行業包括交通、旅行住宿、食物飲料、物流配送、教育、家庭服務、醫藥、金融、租賃、社交、書籍寫作等行業。
共享交通行業涉及的業務主要是租車拼車、公交班車、輪船共享、自行車共享、飛機共享、按需泊車等。租車拼車業務通過移動平臺將乘客和司機有效連接起來提供租車、拼車服務,知名的租車拼車企業有優步(Uber)、car2go、滴滴出行、一嗨租車等,其運行模式可分為重資產型和輕資產型。重資產型模式整體上采取B2C模式,由租車公司享有車輛所有權(買下車輛),承擔對司機統一管理的職責,通過網絡等相關技術的應用,滿足乘客在線租車或交易二手車的需求。此種模式是對傳統租車行業的升級和市場創新,優勢是便于管理和專業化服務,有利于形成資源有效配置的出租車共享經濟模式。輕資產型模式企業僅需搭建一個信息收集與交流平臺,無須取得車輛的所有權。共享公交班車業務是為個人或公司提供快捷、實惠的班車接送服務,經營該業務的企業主要有嗒嗒巴士、小豬巴士、小龍巴士等。輪船共享業務提供平臺幫助船主和租船用戶進行對接,經營該業務的企業主要有Board a Boat、天天船舶、On? Boat等。自行車共享業務是通過移動應用程序完成自行車租賃業務,相關的企業主要有ofo共享單車、摩拜單車、小鳴單車、青桔共享單車、哈羅單車等。
在共享旅行住宿行業,用戶可以通過線上平臺找到可以住宿的房源,平臺為房東發布房源信息,交易完成后向房東收取一定費用,相關的企業主要有Airbnb、VRBO、小豬短租、螞蟻短租、游天下等。Airbnb的房間定價考慮因素包括房屋狀況、居住環境與用戶評價等,承租方與出租方在性價比方面均獲得較高的滿意度和信譽度。共享食物飲料行業采取網上和客戶端訂單的方式,將顧客與餐飲行業經營者連接起來,相關的企業主要有美團外賣、餓了么、好廚師、吃好點、Opentable等。共享物流配送行業通過手機等移動客戶端完成上門取件和查取快遞業務,相關的企業主要有快遞兔、達達、Doorman、Manyship等。共享家庭服務行業通過線上平臺幫助用戶找到專業的家政服務人員,相關的企業主要有懶人家政、阿姨幫、阿姨來了、24Tidy、Homejoy等。共享保健行業通過在線平臺幫助用戶選擇健身項目或美容項目,相關的企業主要包括點妙手、小熊快跑、功夫熊、海貍家、Wello、Beautified等。
(二)共享經濟的企業數量、產品差異程度
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共享經濟行業種類繁多、模式多樣,本文主要以共享交通出行行業為例分析共享經濟的企業數量、產品差異程度。共享交通出行行業分為兩種模式,即平臺模式和分時租賃模式。平臺模式通過搭建信息平臺,匹配供需雙方信息,由個人車主或傳統出租車公司提供車輛,消費者使用車輛,通過信息平臺鏈接供需雙方的服務訴求,最終完成共享出行。分時租賃模式是由企業提供待租賃車輛,企業自行研發、租用或購入車輛,消費根據用車需求租賃車輛,按小時或天數計費,車輛類型包括汽車和自行車。共享出行平臺模式的市場競爭狀況呈現出三個階段的特征。首先是起步階段,易到、快的、滴滴等各類大中型平臺相繼成立,總體企業數量達10家以上。其次是競爭加劇階段,由于企業數量眾多,各平臺競爭激烈,大企業通過持續性補貼方式占領市場,中小平臺無法承受持續性補貼帶來的壓力,陸續消亡,滴滴與Uber合并后占據了市場的主流。最后是分化階段,汽車共享出行業務由滴滴占據主導地位,另外向自行車、電動車等領域橫向擴張。分時租賃市場的經營范圍包括單車和汽車,汽車領域參與主體包括傳統車企和互聯網企業;單車領域的參與主體包括老牌車廠永久自行車、公共自行車運營商永安,以及ofo與摩拜等創業企業和阿里等互聯網巨頭。[17]不同類型的企業各有優勢,競爭異常激烈。
就共享交通出行行業來看,目前企業數量較少,集中趨勢明顯,滴滴出行無論是在覆蓋率、活躍率還是使用率指標上都明顯領先其他企業。市場集中度高、行業進入壁壘高是共享交通出行行業的特征。TalkingData的調查顯示,滴滴出行市場活躍率、覆蓋率均高于其他企業。[ 18 ]共享交通行業進入壁壘高主要表現在資金需求量較大、需要取得政府許可①、技術水平要求相對較高。
(三)共享經濟的波特競爭模型分析
波特競爭模型是用于分析一個行業基本競爭狀況的重要模型,主要考慮了五種市場力量,將其綜合起來評估某行業的整體競爭狀況及其發展趨勢。波特認為,決定競爭強度的結構因素主要是五種競爭作用力:新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購買者議價能力、供應商議價能力、同業競爭者競爭程度。這五種競爭作用力共同決定著行業的競爭強度以及利潤率,其中某個最強的作用力對競爭狀況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19 ]
根據波特競爭模型的五種競爭作用力具體分析共享經濟的競爭狀況。第一,同業競爭者的競爭程度。無論是共享出行、共享餐飲,還是共享旅行行業,都已經度過行業萌芽階段。各行業內大中小型共享企業的數量已經從上升趨勢轉變為比較穩定的數量,同時各企業的業務范圍及運行模式逐漸趨同,存在明顯的同質化現象,加劇和提高了市場的競爭程度。第二,替代品的威脅。共享經濟各行業的替代品效應不強,主要源于企業發展的同質化,相同業務模式使得替代品的價格相差不大,用戶轉換的成本相對較大,整體競爭壓力強度較弱,價格差距不明顯,各企業主要通過提升質量和顧客體驗來爭搶市場。第三,新進入者的威脅。共享經濟各行業的潛在競爭者主要是傳統企業,傳統企業缺乏技術支撐和服務經驗,進入共享經濟行業的成本較高,并且需要面對規模經濟形成的行業進入壁壘。第四,購買者議價能力。共享經濟企業掌握著大量信息,購買者掌握信息的數量和渠道十分有限,信息不對稱情況在共享經濟領域中比較突出,購買者的議價能力較弱,處于不利地位。第五,供應商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處境與購買者處境基本一致,依賴于共享經濟企業提供的信息和服務,其議價能力較弱。
(四)共享經濟的定價分析
共享經濟定價的目標功能有助于化解資源約束,增大資源供給量。化解資源約束有兩種途徑:一是“新增生產”,擴大資源數量;二是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閑置資源的互利共享。共享經濟模式化解資源約束的方式是后者,即將眾多的閑置資源共享,提高資源或產品的使用效率。因此,共享經濟的定價不僅要促使潛在的供給者提供更多資源,而且需要激勵消費者持續地共享這些新增的資源或產品。合理的定價機制可以增加供給方的數量,有助于社會生產方式的“去中心化”。傳統經濟以生產系統為中心,“去中心化”的過程則是要打破原有系統的中心控制,促使原有中心系統構成要素的多樣化,降低中心系統對其他非中心系統的影響。在共享經濟的定價機制中,應更多地給予生產系統替代者相應的激勵,促使更多市場主體成為產品資源的供給者。
共享經濟定價的財務因素主要是共享過程的交易費用,其價值因素則是共享行為所產生的社會價值或者公益價值。[ 1 ]雖然共享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商業活動,但其定價應將社會公益作為考量因素,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因此,共享經濟的定價機制需要從自利商業模式向利他商業模式轉變,如實施社會救助、環保或慈善等公益活動。共享經濟需要通過共享閑置資源和使用利他商業模式進行合理定價,在保持良性競爭的同時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商品或服務。
四、困境探討:共享經濟中的限制競爭行為
(一)共享經濟中的掠奪性定價行為
傳統掠奪性定價行為是指具有市場壟斷地位的主體實施的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且價格低于成本的銷售行為,共享經濟中的掠奪性定價行為主要存在于共享經濟企業之間。共享經濟的發展歷程從百花齊放到幾家獨大,分散的市場結構逐步趨于集中。首先,獲取大量用戶的幾家企業占據市場優勢,新進企業難以在共享經濟中立足。在競爭政策尚未完善且競爭執法較為僵化的背景下,惡性競爭現象越來越多,通過惡意讓利進行價格戰的現象十分普遍,大量“燒錢”、以低于成本價進行服務的行為勢必會對市場競爭和交易秩序造成嚴重損害,并且由于競爭執法的不主動,此種惡意讓利的不當競爭行為并未得到有效規制。在共享經濟中,價格只是消費選擇的諸多因素之一,最核心的競爭力是對現代生活便捷性的助力。所以,共享經濟企業在經歷初始階段的盲目競爭后,必須回歸到推動創新、改善用戶體驗的正軌。[ 20 ]
以共享出行行業為例,滴滴和Uber作為中國共享出行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兩家公司,采取價格戰的模式進行相互競爭。滴滴和Uber都是具有網絡效應的服務企業,其信息產品的成本難以估算。因此,與傳統的價格低于成本的掠奪性定價行為不同,滴滴和Uber之間的掠奪性定價行為以補貼的方式進行,以折扣或紅包返現的形式影響具體的行程賬單價格,最終形成相對較低的實際支付價格。從短期來看,消費者可以從掠奪性定價中獲取利益。2016年8月滴滴與Uber公司合并,相關數據顯示兩家公司合并后的市場占有率達到90%左右。[ 21 ]這使共享出行市場的市場集中度變高,合并之后的公司有能力在維持高市場占有率的同時進行大幅度漲價,排擠新進入者,[ 22 ]最終限制共享出行行業的競爭,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除共享出行企業的掠奪性定價行為,在共享出行行業限制競爭過程中還涉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掠奪性定價行為。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是共享出行企業的第三方服務商,共享出行的費用收取、紅包補貼等都是由它們完成,它們之間也存在對移動支付市場的爭奪。免費或低額的服務費是第三方支付平臺掠奪性定價的表現,在用戶規模增加至足夠獲取市場地位后再提高價格獲取壟斷利潤是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最終目的。而以支付寶、淘寶、天貓為代表的縱向一體化經營,使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掠奪性定價異化表現為交叉補貼的形式。[ 23 ]
(二)共享經濟中的橫向合并行為
橫向合并是經營者集中的一種方式,完成后會產生三個方面的效應:單邊效應、協同效應和效率效應,并對福利產生最終影響。[ 24 ]
共享經濟近些年著名的橫向合并行為包括共享出行行業的滴滴與Uber合并、共享餐飲行業的美團與大眾點評合并、共享旅行行業的攜程與去哪兒網合并、共享短租行業的途家與螞蟻短租合并等。與傳統企業的橫向合并不同,共享經濟中的橫向合并行為具有新特征。共享經濟企業具有明顯的雙邊市場的特征,用戶和商品服務供應商多次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交易后會產生網絡外部性,現代信息技術對共享經濟企業的發展即壟斷的影響進一步增強,而高轉換成本的存在使具有壟斷能力的共享經濟企業更有可能侵害消費者的權益。[ 25 ]共享經濟企業通過收集與分析合并雙方主體的相關消費者數據,獲得消費者的個性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費者的具體訴求,但同時也可能侵犯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利,產生在線欺詐的隱患問題,或限制消費者的選擇范圍。
共享經濟橫向合并行為的新特征,增加了對其反壟斷規制操作的難度。首先,經營者集中需要申報的條件一般是達到一定規模的營業額,但共享經濟企業的營業額是以企業服務平臺收取的服務費還是服務提供商的訂單總額計算,這方面存在一定的爭議。其次,基于用戶因小幅度漲價轉向替代品的SSNIP測試方法,可能不適用于存在高轉換成本的共享經濟企業。最后,因為共享經濟企業的網絡外部性,判斷市場勢力的勒納指數中價格與邊際成本的衡量方式有可能失效。[ 26 ]
(三)共享經濟中的獨家交易行為
獨家交易行為一般是指處于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要求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不得與其他有類似業務的企業進行交易的行為。[ 27 ]傳統獨家交易行為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存在獨家交易協議,存在限制交易相對方自由選擇交易對象權利的行為,造成限制競爭、競爭對手受到排擠的實質性后果,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共享經濟中的獨家交易行為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首先,獨家交易的主體不同。共享經濟中的獨家交易主體主要包括信息服務企業、雙邊市場中的消費者和經營者。其次,獨家交易行為的表現形式不同。傳統獨家交易行為以顯性行為為主,而共享經濟中的信息服務企業往往利用技術優勢和高轉換成本特征以隱性行為達成獨家交易。最后,獨家交易行為的目的不同。傳統獨家交易行為的目的是強化商品優勢地位,而共享經濟中獨家交易行為的目的是爭取和鎖定客戶資源。[ 28 ]
共享經濟中獨家交易行為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信息服務企業與服務或商品提供商之間的獨家交易行為,二是信息服務企業與雙邊市場中消費者之間的獨家交易行為。第一種類型的獨家交易行為不會產生市場進入壁壘和損害消費者福利,本質上仍是法律允許的市場競爭行為。第二種類型的獨家交易行為明顯體現出一定的強迫性,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作為兩大第三方支付平臺,如果共享經濟企業只支持其中一種支付方式,消費者就面臨著二選一的困境。
共享經濟中的獨家交易行為的認定也存在一定的難度。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雙邊市場的出現使相關市場的界定和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難度加大。同時,獨家交易行為以隱性方式出現使探究實施方的真實意圖和法律監管的難度加大。另外,共享經濟呈現出的新型市場結構對以有效期限來判斷獨家交易限制競爭可能性的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五、優化路徑:共享經濟下競爭政策的完善
(一)轉變競爭政策實施思維
競爭政策中的反壟斷執法等主要內容形成于實體經濟時代,而共享經濟作為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呈現出與傳統經濟模式巨大的區別。共享經濟呈現出雙邊市場和網絡外部性等特征,通過構建平臺高效激活閑置存量的運行方式。建立在實體經濟基礎之上的反壟斷執法機制,其分析思路和評估方法必須與共享經濟行業新的交易模式相適配。競爭政策的目的在于維護競爭秩序,塑造公平、自由的市場競爭環境,必須處理好行業監管和保護創新、競爭的關系。
轉變競爭政策實施的思維應從以下幾點著手。首先,從競爭狀況評估轉化為競爭政策評估。競爭狀況實際上是競爭政策執行的結果,相比之下競爭政策評估顯得更為重要。在共享經濟大環境下,評估競爭政策比評估競爭狀況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從結構分析轉化為行為分析。競爭政策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公平、自由競爭的環境,而不是保護競爭者,因此市場結構并非當然地成為反壟斷法規制的依據,尤其共享經濟行業的市場結構和行業集中程度比傳統經濟行業更難判斷。行為分析意味著淡化市場份額和市場集中度指標,因為共享經濟存在的較強創新能力會導致快速的市場替代,使傳統市場集中度分析只能短暫有效。[ 29 ]再次,從產業政策評估轉化為公平競爭評估。公平競爭評估制度是建立健全競爭政策的有效途徑,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的共同目標,但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沖突,在協調過程中應明確競爭政策的優先地位。[ 30 ]競爭政策的實施與執行則需要公平競爭評估來進行判斷。最后,競爭政策實施中增加對創新因素的考量。共享經濟模式的創新性更強,往往涉及知識產權問題,需要在競爭政策中建立創新評估,通過創新評估來弱化對集中度指標的依賴,且對動態創新能力的考察更能鼓勵企業創新,最終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二)綜合運用競爭政策工具
對共享經濟,政府監管方式有多種選擇。當共享經濟市場行為沒有破壞市場競爭秩序和損害消費者權益時,政府應保持不作為的狀態由市場自律運轉。當共享經濟市場出現發展失衡或限制競爭的情況時,政府應通過立法、執法進行積極干預。除構建政府與市場資源共治共享機制外,政府監管更應綜合運用相關的競爭政策工具。[ 31 ]
1.基于從競爭狀況評估轉變為競爭政策評估的思路,應充分利用公平競爭審查這一政策工具。公平競爭審查是針對公平競爭問題做出的重大制度安排,并且隨著這種制度的法律依據和實施細則的出臺更具操作性和實際性②。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是建立在我國經濟發展新時期基礎之上的競爭政策工具,《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細則(暫行)》進一步明確審查機制和程序,細化審查標準,加強政策指導,強化監督問責,提高了競爭政策工具與共享經濟市場的適配性,同時滿足競爭政策工具在共享經濟中存在和適用的前提條件,以促進競爭政策在共享經濟下的有序有效運行。
2.充分利用競爭倡導這一競爭政策工具。競爭倡導主要指競爭主管機構實施的執法之外的改善競爭環境的行為。競爭倡導在促進和補充反壟斷執法、推進競爭政策有效實施和推動競爭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充分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才能真正實現競爭倡導政策的目的,積極鼓勵、支撐、引導共享經濟企業創新自己的運行模式,同時促使傳統行業煥發創新生機,鼓勵傳統行業嘗試前沿科技,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32 ]
競爭政策存在與其他公共政策發生沖突的可能性,特別是共享經濟中出現的各種新型公共政策更容易與競爭政策產生沖突。我國應積極推行競爭倡導政策,培養全社會的競爭意識,提高維護競爭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33 ]推動競爭政策在共享經濟環境之中的良性發展。
(三)推動競爭執法的常態化
針對共享經濟中存在的掠奪性定價、橫向合并和獨家交易行為進行競爭執法應是共享經濟下競爭政策的基本要求和主體內容。通過實施競爭政策塑造競爭文化,維護自由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最大限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是競爭執法的最終目標。競爭執法機構是市場違法行為的監管主體,在執法過程中應堅持獨立、公正、透明和有序的執法規則,保障執法的專業化和常態化。
首先,競爭執法機構應在規制傳統企業限制競爭行為的基礎之上,將競爭執法的經驗、方式運用于共享經濟中,為共享經濟創造良性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競爭執法機構應明確濫用市場優勢行為,使企業明晰自身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以公平、公正、自主原則保障競爭政策的優先地位,細化濫用市場優勢地位的規制內容,明確規定濫用市場優勢地位制裁的抗辯方法,依據違法行為的特征,并結合共享經濟主體的違法危害的程度,確定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行政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損害賠償、市場結構優化等制裁方式,嚴懲共享經濟領域的各類濫用行為。競爭執法機構還需確保共享經濟企業監管范圍的全覆蓋,在執法過程中積累經驗,逐步優化、強化競爭執法體制,確保競爭政策的基礎優先性、權威統一性。另外,要積極在共享經濟領域踐行競爭政策,提高競爭政策的適用性,提升競爭政策的影響力和優先執行力。我國需加大競爭政策的宣傳力度,彰顯反壟斷的法律權威,培養公眾的競爭意識,引導市場主體特別是共享經濟平臺的良性競爭,削減競爭政策推行的阻力,通過信息公開提升競爭政策的透明度,明確各方主體執法權責范圍,提高執法效率,避免執法矛盾,全面貫徹落實競爭政策。一方面,應針對共享經濟領域組建專門的監管機構,加大執法力度,明確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對違反競爭政策的行為“零容忍”,確保維護競爭政策的優先執行性;另一方面,營造自由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和營商環境,打造軟約束體系,為共享經濟發展打造美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另外,在明確競爭政策優先地位的同時,應結合經濟發展實況不斷優化配套機制,為提升共享經濟領域的法律保障水平奠定良法善治的深厚基礎。[ 34 ]
其次,針對共享經濟雙邊市場和網絡外部性等新特征,在深入行業調查、聽取專家學者意見基礎上,競爭執法部門應盡快制定競爭執法指南和行業專項的競爭政策指南,明確競爭規制和推動競爭政策的實施程度。
最后,推動競爭執法常態化的同時要保持謹慎謙抑的態度,在維護公平市場競爭環境的同時,盡可能發揮共享經濟創新的精神和能力。過于嚴苛的競爭執法會制約共享經濟行業的發展空間和國際競爭力,謹慎謙抑的競爭執法態度更能夠推動共享經濟的發展。
(四)構建合理有效的共享定價機制
合理的定價可以為共享主體提供有效的經濟激勵,調動各方的共享積極性。監管部門可以對共享經濟運行的各環節進行監測,對掠奪性定價及壟斷高價行為予以規制和管理。在對消費者的歷史消費信息進行綜合研判基礎上,市場監管部門應制定不同的定價規則。芝麻信用、支付分等免押金的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有利于限制壟斷高價,月卡、次卡或者會員制的共享經濟定價模式也能促使消費者更好地融入共享經濟的大潮中,商家對新老客戶根據其使用頻率給予不同的優惠措施,這些都要求競爭政策必須細化具體政策內容,營造公平、公正的自由競爭環境。
六、結語
共享經濟作為新興的經濟模式,順應了時代發展趨勢,符合我國“互聯網+”戰略的精神,有著極好的發展前景和發展空間。本文從行業分布、廠商數量、產品差異程度、對價格控制能力、進出行業難易程度等角度,結合波特競爭模型,分析了共享經濟的實際競爭狀況,表明共享經濟下依舊存在限制競爭行為,存在著競爭政策的適用性和可能性問題。結合共享經濟限制競爭行為呈現的新特點,競爭政策必須轉變競爭政策實施思維、綜合運用競爭政策工具、推動競爭執法的常態化,才能更好地在共享經濟下發揮作用。
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對競爭政策的實施和反壟斷執法提出了新挑戰。當前我國以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為核心,在共享經濟領域初步形成了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但競爭政策有待于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競爭執法力度需要繼續加強。如何進一步立足于數字經濟時代和共享經濟視野,深入探究競爭政策實施效果和實施情況的改進,明確共享經濟領域如何細化競爭政策與完善其相關的操作規程,是未來共享經濟競爭規則需要深化研究和重點探討的內容。
注釋:
①具體指根據《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企業要根據經營區域向相應出租汽車行政主管部門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
②指國務院2016年6月1日出臺的《關于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以及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商務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務院法制辦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并于2017年10月23日印發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細則(暫行)》。
參考文獻:
[1]鄧晰隆.共享經濟“定價—使命”異化問題的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20(6):15-21.
[2]R NEWSWIRE.Homestay is the origin of sharing economy[R].2014.
[3]祁榮珊,李碧影.共享經濟背景下價值共創方式及商業模式分析——以共享單車ofo為例[J].中國市場,2018(19):65-66.
[4]劉金清.實現共享經濟規范化發展[J].人民論壇,2019(21):120-121.
[5]LANGE,BARBARA H.Whats this thing called the sharing economy?[J].SMPTE motion imaging journal,2020(3):5.
[6]劉慶琳,毛昊.共享經濟的創新發展:專利制度支撐視角[J].產經評論,2019(1):72-85.
[7]余洋.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共享經濟的發展[J].現代交際,2020(17):218-220.
[8]方燕.網絡產業反壟斷規制的重新審視[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20(2):70-80.
[9]肖紅軍,李平.平臺型企業社會責任的生態化治理[J].管理世界,2019(4):120-144,196.
[10]劉國華,吳博.共享經濟2.0:個人、商業與社會的顛覆性變革[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5:50-53.
[11]唐清利.“專車”類共享經濟的規制路徑[J].中國法學,2015(4):286-302.
[12]張久琴.競爭政策與競爭中立規則的演變及中國對策[J].國際貿易,2019(10):27-34.
[13]史際春,趙忠龍.競爭政策:經驗與文本的交織進化[J].法學研究,2010(5):104-112.
[14]王先林.競爭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5-17.
[15]王先林,丁國峰.反壟斷法實施中對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J].法學,2010(9):28-35.
[16]李俊峰.APP對出租車市場競爭政策的挑戰與重塑[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6(2):91-103,128.
[17]上海艾瑞市場咨詢有限公司.中國共享經濟行業及用戶研究報告[R].2017.
[18]TalkingData.2015年出行O2O移動應用行業報告[EB/ OL].(2015-07-22)[2020-12-28].http://www.donews.com/ net/201507/2897750.shtm.
[19]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2-5.
[20]吳宇飛.共享經濟的反競爭風險及政策應對[J].現代管理科學,2018(4):18-20.
[21]陳越峰.“互聯網+”的規制結構——以“網約車”規制為例[J].法學家,2017(1):17-31,175-176.
[22]任力.網絡經濟條件下掠奪性定價問題的構成標準研究——以美國法上的實踐和理論為視角[J].河北法學,2017(5):129-142.
[23]黃勇,楊利華.第三方支付平臺企業掠奪性定價的反壟斷法分析[J].河北法學,2016(4):29-38.
[24]劉志成.中國反壟斷:經濟理論與政策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136-138.
[25]邱毅.網絡交易平臺運營商壟斷行為的政府規制[J].中國流通經濟,2014(5):88-94.
[26]謝運博,陳宏民.互聯網企業橫向合并的反壟斷監管難點與建議[J].管理現代化,2016(6):16-18.
[27]葉明.互聯網企業獨家交易行為的反壟斷法分析[J].現代法學,2014(4):62-70.
[28]陳偉華.互聯網平臺競爭中獨家交易的反壟斷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16(3):62-68,157.
[29]鄭淑娟.知識經濟時代的反壟斷思維變革——以經營者集中的規制為視角[J].江西社會科學,2012(9):162-167.
[30]于良春.中國的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作用、關系與協調機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10):57-64.
[31]董成惠.共享經濟法律機制的嬗變[J].學習與實踐,2016(12):31-37.
[32]張占江.競爭倡導研究[J].法學研究,2010(5):113-127.
[33]丁茂中.我國競爭中立政策的引入及實施[J].法學,2015(9):107-117.
[34]李興鵬,李宏.我國競爭政策法律保障體系探究[J].人民論壇,2020(3):112-113.
責任編輯:方程
On the Perfection Path of Competition Policy in the Field of Sharing Economy
DING Guo-feng
(Law School,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Anhui,China)
Abstract:Sharing economy is a new economic model based on the Internet and smart devices;and it is a new market form that highly integrate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positioning and navigation systems,mobile payments,and sharing concepts in commercial practice. It demonstrates the optimization of market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sharing economy through competition policies and mechanisms,which maximizes the value of idle resources and accelerates the pace and process of industry reform. 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model,the sharing economy characterized by high technology,credit dependence,and non-ownership,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he application of competition policy in this field. 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industries have caused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competition in the entire marke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ctual competition situation of sharing economy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taking the sharing economy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sharing tourism accommodation industry as examples,summarizes the industry distribution and the number of manufacturers of sharing economy,respectively analyzes the number of manufacturers and degree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latform mode and time-sharing leasing mode of sharing transportation industry,and explains the overall competition order environment of sharing economy industry according to Porters competition model. Starting from the objective function of sharing economy,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icing mechanism of sharing economy,and expoun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nifestations of restrictive competition behaviors in sharing economy such as the predatory pricing behavior,horizontal merger behavior,exclusive transaction behavior,etc.,finds out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se three restrictive competition behaviors in the field of sharing economy.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the autho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competition policies in the sharing economy:first,changing the thinking of competi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and clarifying the priority of competition policy;second,comprehensively using the competition policy tools,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air competition review system;third,promoting the normalization of competition law enforcement from“zero tolerance”in law enforc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oft competition culture;and fourth,buildingareasonableandeffectivepricingmechanismtomobilizetheenthusiasmofallpartiesinthesharingeconomy.
Key words:sharing economy;competition policy;competition law enforcement;pricing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