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研究

2021-03-24 13:17:32楊路明施禮
中國流通經濟 2021年3期
關鍵詞:一帶一路

楊路明 施禮

摘要:近年來,合作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越來越多國家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領域。數字經濟產業聚集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形態,正在對“一帶一路”沿線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根據數字經濟產業范圍的界定,運用空間經濟學的思想和方法,圍繞“一帶一路”沿線67個主要國家和地區所構成的8個區域,以各區域的信息通信技術服務出口額和高科技出口額作為數字經濟產業觀測變量,從區域不平衡狀況、區域空間相關性和局部分布特征三個維度,應用泰爾指數法和空間相關性檢驗分析沿線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區域不平衡程度以及總體和局部區域的聚集特征。結果顯示,沿線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長期極不平衡,且總體處于低聚集狀態,而局部不同區域間的聚集程度差異較大。通過格蘭杰檢驗和相關性分析進一步發現,沿線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程度的變化與沿線區域經濟密度、區域人均GDP的增長之間存在“引致變化”關系,雖然這種變化關系總體呈正相關,但局部不同區域的相關性差異較大,表明“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目前已呈現出聚集發展趨勢,但由于總體聚集程度較低,對沿線區域經濟增長的正向推動作用不足。運用經典的OLS模型和空間SAR、SEM模型,對沿線各區域2007—2018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計量分析發現,網絡外部性對沿線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的影響并不顯著,“本地市場效應”外部性僅對沿線信息通信產業聚集影響顯著,而制約“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呈顯著負效應的馬歇爾外部性、雅各布斯外部性和自然稟賦外部性。“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和國家應進一步加強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建設跨區域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區,構建高科技產業生態圈,提升國民“數字素養”。我國在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勢下,應重視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對以“一帶一路”為核心的國際大循環帶來的影響,采取有效措施發揮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對沿線區域經濟增長的正向推動作用,把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的不平衡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讓“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合作方共同獲利。

關鍵詞:“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經濟增長;外部性

中圖分類號:F279.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266(2021)03-0054-14

基金項目:2019年度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推動云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研究”(ZDZB201903)

一、引言

當前,數字經濟產業已經成為引領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影響國際競爭格局的核心力量。在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基于開放共享理念的“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重要倡議后,中國與沿線各區域,以及各區域和國家之間在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方面的合作得到持續加強和升華。在東南亞,以馬來西亞、菲律賓為代表的東盟國家正成為全球電子商務發展最快的地區,而東南亞市場也是目前中國數字經濟產業合作的重點區域;以哈薩克斯坦為代表的中亞各國正在全力推動本地區經濟的數字化發展,雖然中亞地區的數字經濟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但中國與中亞地區各國在5G、“互聯網+”、工業物聯網等領域仍具有較大合作潛力,相關方都期望從數字經濟產業合作中不斷獲益;中東歐地區各國在數字經濟產業方面有各自的優勢和專業領域,隨著與保加利亞等中東歐國家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對接多邊合作框架及“16+1”合作機制的不斷完善,中國與中東歐在數字經濟產業的高科技領域的合作不斷取得進展。此外,沿線各區域的印度、阿聯酋、以色列、波蘭等主要國家都在加快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和發展電子商務的同時,積極與其他區域和國家開展數字經濟產業領域的合作。數字經濟產業已成為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1 ]。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信息:近年來,“一帶一路”的國別合作度不斷上升,各國在數字經濟產業領域的合作不斷取得突破,特別是在數據信息服務、互聯網業務和國際通信業務領域相互間合作水平穩步提升[ 2 ]。然而,沿線各國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的“就緒度”存在較大差異[ 3 ],各區域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并不平衡。產業經濟學理論認為區域發展不平衡引起產業聚集,能夠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獲得競爭優勢、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帶來機遇。在此背景下,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對“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經濟增長績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在我國加快構建以“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為核心的國際循環開放合作的背景下,怎樣利用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帶來的機遇與沿線區域實現互利共贏,是本文擬集中分析和探討的問題。

二、文獻綜述

數字經濟是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ICT)深入經濟社會各個層面后產生的結果[ 4 ]。按照產業與ICT的關系可以認為,數字經濟產業就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5 ](如圖1所示)。數字產業化是指運用數字技術研發生產制造數字產品的產業,也稱為信息通信產業(ICT產業),具體包括電子信息制造業、基礎電信業、互聯網行業和軟件服務業;產業數字化是指國民經濟中非數字產業化部門與ICT產業融合,使用數字技術、數字產品和服務,通過流程優化、組織再造等途徑實現數字化轉型和產業升級,以有效提升生產效率和產量的產業。在產業數字化中,又可以將其中具有高產品研發制造強度的產業劃定為高科技產業[ 6-7 ],具體包括航空航天、醫藥、科學儀器、電器機械等。數字經濟產業的概念和范圍也體現了數字經濟的本質是融合經濟,其主體仍屬于實體經濟[ 8 ]。

從文獻收集情況看,目前學界對于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的研究不多,而基于“一帶一路”區域的相關研究幾近空白。陳倩[ 9 ]研究了數字經濟產業聚集與跨境電商的相關性,結論表明在政府的支持下,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跨境電商規模的增加。曲晨瑤等[ 10 ]認為高科技產業聚集對于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性。杜永紅[ 11 ]認為,我國內陸地區的經濟產業外向度較低,數字經濟產業聚集能力不強,需要構建產業聚集供應鏈協同管理體系,推動內陸自貿區數字經濟產業聚集整體升級。

雖然現有關于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的研究較少,但仍可借鑒現代聚集經濟理論的方法和思路對其開展研究。現代經濟聚集理論認為,經濟活動的集中導致不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引起產業、行業向某一特定區域集中并形成相關利益,從而產生聚集經濟,其核心是區域產業聚集[ 12-13 ],這是區域和城市發展的重要原因。從文獻梳理來看,“外部性”視角下經濟活動的空間聚集和區域經濟動態增長路徑與結構變遷是相關研究的焦點,形成了很多有重要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以專業化為核心的馬歇爾外部性(Marshall Externalition)[ 14 ]和以多樣化為核心的雅各布斯外部性(Jacobs Ex? ternalition)[ 15 ]最為典型。此外,基姆(Kim)[ 16 ]認為自然資源、勞動力等自然稟賦優勢對經濟產業聚集形成有重要影響;克魯格曼(Krugman)[ 17 ]認為“本地市場效應”對于經濟產業聚集更具決定性,即如果有兩個地區的偏好差異足夠大,那么擁有較大本地市場的廠商將會專業化于一個產業。以藤田昌久(Fujita)[ 18 ]為代表的學者注重動態研究地理空間聚集程度變化,建立了以“核心—邊緣”模型為代表的一系列數學模型。阿卜杜勒·拉赫曼(Abdel-Rahman)[ 19 ]將專業化與多樣化視為區域產業結構的穩定均衡狀態,并分析了產業聚集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聯性,結果表明區域經濟規模與產業聚集在大部分情況下存在相關性。鮑德溫(Baldwin)等[ 20 ]證實了不同區域的產業聚集引發的經濟增長存在較大差異。薩拉·伊·馬丁(Salai-Martin)[ 21 ]提出了“條件收斂”,認為距離自身穩態值越遠的區域經濟增長越快,形成了“趨同假說”。而蘭特·普里切特(Lant Pritchett)[ 22 ]發現生產力水平和生活水平分化已成為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征,據此對“趨同假說”提出質疑。布魯哈特(Brulhart)等[ 23 ]認為正是由于這種趨同或分化的不確定性,導致隨著區域經濟的增長,經濟產業聚集可能不斷加劇區域間的不平等狀況,而發展中國家要為抑制聚集產生的不利影響付出更高的政策成本。

總體來看,現有研究對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問題關注不足,一是在聚集的影響因素分析方面,“外部性”對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的影響是否顯著尚未得到驗證;二是在聚集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性方面,數字經濟產業聚集會對區域經濟增長績效產生何種影響關注不足;三是在實證方面,缺少運用空間計量方法和模型研究聚集程度的區域空間相關性。本文將針對這些不足,結合空間經濟學方法分析“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現狀和影響因素,研究這種聚集對“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增長績效產生的影響,提出中國加快推動“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的建議和措施。

三、“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現狀分析

“一帶一路”區域約占世界總面積的1/4、全球GDP總量的1/3,屬于規模龐大、內部結構復雜的區域經濟體。本文參考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報告及中國沿邊地區地緣經濟格局[ 24-25 ],劃分沿線67個主要國家為8個區域(參見表1),從區域不平衡狀況、區域空間相關性和局部分布特征三個維度,分析沿線區域的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現狀。

(一)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狀況觀測指標量選擇

ICT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分別代表了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核心[ 26 ],是一個區域和國家在數字經濟環境下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和關鍵[ 27 ]。同時,根據“本地市場效應”理論發現的貿易與產業轉移密切相關,以及藤田昌久[ 18 ]、克魯格曼[ 17 ]等通過建立“核心—邊緣”模型得出貿易自由度提升促進地區產業聚集的相關結論,結合數字經濟出口貿易對于拉動區域經濟增長[ 28 ]的重要作用,本文選擇信息通信技術服務出口額和高科技出口額作為分析“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現狀三個維度的觀測指標量(分別用ICTBoP和HTECBoP表示)。相關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網(https://data.worldbank.org.cn)。

(二)數字經濟產業的區域不平衡狀況

“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區域不平衡的本質是數字經濟產業生產布局在空間上的呈現。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報告顯示:一方面是沿線不同區域間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指數評分差異較大,例如南亞(84.76分)和中亞(85.68分)相對落后,而東北亞(109.79分)和中東歐(107.54分)領先優勢明顯;另一方面是各區域內部各國之間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指數評分差異較大,例如在東北亞區域內中國(124.51分)遠高于蒙古(98.41分),在南亞區域內印度(91.6分)遠高于尼泊爾(67.3分)[ 24 ]。這表明沿線數字經濟產業的區域不平衡是由各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的不平衡共同造成的。由于尚未有文獻分析這種不平衡狀況的程度變化情況,本文基于人口和GDP的角度,用泰爾指數法對沿線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的不平衡程度做量化分析。公式如下:

式中,B、Bi、Bij分別表示各區域總體、區域i和區域i內的國家j的觀測指標量;X、Xi、Xij分別表示與B、Bi、Bij對應的基準變量,本文分別選擇人口規模和GDP規模代入測算;N、Ni分別表示區域數量和區域i內的國家和地區數量;Theil(T)是區域總體泰爾指數,表示表1中所列8個區域的總體不平衡程度,Theil(T)可以進一步分解為Theil(within)與Theil(between)之和,其中Theil(within)表示八個區域各自代表的國家集合內部國家和地區間的不平衡程度,Theil(between)則表示8八個區域間的不平衡程度,各指數值越大,不平衡程度越高。

從表2可以看出,不論基于區域的人口規模還是GDP規模,泰爾系數都為正且數值較大,即沿線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總體處于極不平衡狀態,具有三個特征:一是不平衡程度處于動態變化中,且總體呈下降趨勢。這與沿線區域越來越重視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有關,區域間的不平衡善狀況正在得到緩慢改善。二是T(人口)都存在Theil(within)>Theil(between),而T(GDP)總體呈現Theil(within)T(GDP),且T(GDP)呈下降趨勢,即各區域的數字經濟產業比重變化與GDP規模比重變化的相似程度超過了數字經濟產業比重變化與人口規模比重變化的相似程度,區域數字經濟產業不平衡狀況與區域GDP不平衡狀況的匹配程度更高。

上述結論表明:我國與沿線不同區域合作發展數字經濟產業時,應高度關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合作方在數字經濟產業方面的差距會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而進一步拉大的問題,而各區域內部各國在合作發展數字經濟產業時,各國人口規模對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不平衡狀況影響較大。總體來看,沿線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發展不平衡體現了數字經濟發展所需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要素分布不均,勢必引起數字經濟產業空間分布不均,從而形成聚集。以下從區域空間相關性和局部分布狀況分析這種聚集的特征。

(三)數字經濟產業的區域空間相關性

“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的區域空間相關性反映了沿線各區域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的總體空間關聯程度,通過計算觀測指標的全局莫蘭指數(Morans I)和全局吉爾里指數(Gearys C)統計量來反映。

1.全局Morans I檢驗

通過全局Morans I統計量反映觀測指標在整個“一帶一路”區域的空間相關性[ 29 ],其取值范圍為[-1,1],為正表示觀測指標呈現空間正相關,越接近0則表示各區域觀測指標間的相關程度越低。公式如下:

3.區域空間相關性檢驗結果

根據公式(2)~(5)計算出的檢驗結果(參見圖2)顯示,“一帶一路”各區域的信息通信產業發展存在緩慢提升的空間正相關性,但長期處于低聚集狀態;高科技產業雖然集聚程度比信息通信產業高,但區域間的空間正相關程度低于信息通信產業。總體看,“一帶一路”各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空間正相關性不高,還處于低聚集發展狀態,并且這種狀況變化緩慢,也沒有發生改變的趨勢。這反映出各區域在發展數字經濟產業過程中的合作交流、資源整合與技術融合不足,并且長期得不到有效改善。

(四)數字經濟產業的局部分布特征

數字經濟產業的局部分布特征反映了“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區域的數字經濟產業分布狀況,通過計算觀測指標的局部莫蘭指數和蓋蒂斯指數(Getis G)統計量來判定各區域的狀況。

1.局部Morans Ii檢驗

局部Morans Ii統計量體現了某區域與周圍區域的聚集相似程度,為正表示區域i與相鄰區域相似,即高值周圍也是高值聚集,低值周圍也是低值聚集;為負表示區域i與相鄰區域不相似,即高值周圍是低值聚集,低值周圍是高值聚集。公式[30]如下:

3.局部分布特征檢驗結果

根據式(6)~(8)計算出沿線各區域2007—2018年的局部Morans I和Getis G統計量正負符號變化情況,檢驗結果見表3。

表3結果及各區域的實際情況[ 24 ]表明:各區域的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狀況存在較大差異,東北亞區域的高聚集發展趨勢明顯,東南亞、南亞、西亞和中東歐區域的聚集趨勢不明朗,其余區域呈低聚集發展趨勢。

東北亞區域受到中國數字經濟強勁發展勢頭的驅動,信息通信產業和高科技產業都呈現向高聚集方向發展的趨勢。東南亞區域各國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盡管有新加坡這樣數字經濟產業發達,尤其在高科技產業領域也有競爭力的國家,但整體受緬甸、東帝汶、老撾等落后國家在基礎設施、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制約,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方向不明朗。西亞區域有阿聯酋、以色列這樣數字經濟發展非常快的國家,但由于也門、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國家和地區飽受戰亂、恐怖主義影響,產業基礎非常薄弱,使得區域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的趨勢不明朗。獨聯體和地中海區域同樣受到地緣政治沖突影響,區域數字經濟產業基礎薄弱,處于低聚集狀態。南亞區域各國的數字經濟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科技產業基礎設施薄弱,加之印巴沖突和矛盾影響,區域內的高科技產業處于低聚集狀態,但得益于印度近年來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電子產品制造等數字經濟產業,尤其印度的互聯網用戶呈指數增長態勢,區域內的信息通信產業有高聚集發展趨勢。中亞區域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剛剛起步,整體處于低聚集狀態,但近年來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在電子商務、數字服務等領域有較大潛力。中東歐區域各國近年來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斷取得進展,波蘭、愛沙尼亞、羅馬尼亞等國居民的“網購”比例都超過80%,信息通信產業有高聚集發展趨勢;雖然大多數中東歐國家受軟硬件基礎設施制約以及民粹主義影響,區域內的高科技產業整體處于低聚集狀態,但捷克、克羅地亞等中東歐國家積累了豐富的工業化經驗,在高科技產業領域仍有較強的競爭力,在新技術應用方面甚至超過部分發達國家,因此與中東歐區域在高科技領域開展合作有較大潛力。

四、“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聯性分析

根據前文分析,“一帶一路”沿線的數字經濟產業總體呈現低聚集發展趨勢。接下來以區域經濟密度、區域人均GDP作為區域經濟增長績效指標,分析聚集程度變化與沿線區域經濟增長之間是否存在“引致變化”關系,以及聚集程度現狀與區域經濟增長的相關性。

區域經濟密度:計算單位土地面積上的經濟總量,指標數值高表示區域的單位面積產出水平高,經濟發展具有較好的物質基礎。公式如下:

式中,EDi表示區域i的區域經濟密度,Si表示區域i面積。

區域人均GDP:反映區域財富的總體水平以及資本積累邊界,指標數值高表示區域內的人均產出效率高,經濟發展具有較高的效率共享水平。

(一)聚集與區域經濟增長績效之間的“引致變化”關系的格蘭杰(Granger)檢驗

通過反映觀測指標空間聚集程度高低的全局Gearys C統計量(參見圖2)與沿線總體的區域經濟增長績效指標(參見圖3)之間的格蘭杰非因果性檢驗,分析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程度變動是否真正引發了沿線經濟增長。

表4的檢驗結果顯示,目前“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程度變化是引起沿線區域經濟增長績效變化的格蘭杰原因。信息通信產業聚集程度和高科技產業聚集程度對區域經濟增長績效都產生單向驅動,后者的單向驅動更為顯著。這種驅動效應還要通過相關性檢驗驗證是正向還是負向。

(二)聚集程度現狀與區域經濟增長績效之間的相關性檢驗

區域集中度以區域面積作為基數,計算各區域單位基數的觀測指標量與總體均值量的比值,反映了各區域數字經濟產業在空間上的聚集程度。公式如下:

式中,Coni,t表示區域i第t年觀測指標的區域集中度,Bi,t表示區域i第t年的觀測指標,Si表示區域i面積,指數值越高,聚集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分別用COVIE、COVIG、COVHE、COVHG表示ICTBoP、HTECBoP與區域經濟密度、區域人均GDP的相關系數。

總體相關性(參見圖4)顯示,“一帶一路”沿線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程度與區域經濟增長績效總體呈正相關,結合前文的“引致變化”關系檢驗結果可以判定聚集程度提升能夠對整個沿線區域經濟增長發揮正向驅動效應。同時,所有年份COVHE>COVIE表明高科技產業聚集對于沿線區域經濟密度的正向驅動作用要強于信息通信產業聚集,而多數年份的COVHG數值偏小,且COVIG>COVHG又表明信息通信產業聚集對于沿線人均GDP的正向驅動作用要強于高科技產業聚集。

然而,局部相關性(參見圖5)也顯示了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程度對于各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例如信息通信產業聚集對東北亞、東南亞的正向影響較大,對西亞、地中海、南亞、中亞區域的負向影響較大。結合總體和局部相關性看,高科技產業聚集程度與沿線區域經濟增長的正相關度不論是總體還是局部都偏小,部分區域甚至出現負相關,例如地中海區域。這些現象表明一個區域的數字經濟產業聚集變化在對本區域經濟增長產生正向驅動效應的同時,有可能通過產業轉移[ 31 ]對其他區域的經濟增長產生負向的溢出效應,這驗證了文獻綜述中提到的“本地市場效應”外部性和鮑德溫等[ 20 ]的研究結論同樣適用于“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

綜合來看,“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目前總體處于低聚集發展的狀態,對沿線區域經濟增長績效的正向驅動效應有限,在通過提升產業聚集程度以發揮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正向推動作用方面還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

五、“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程度的影響因素

根據前文分析,“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現狀對沿線區域經濟增長的正向驅動效應不足,還需分析影響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程度的因素,查找制約聚集程度提升的瓶頸。

(一)影響因素分析

產業經濟學理論認為“外部性”是影響產業聚集程度的重要因素。19世紀末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Marshall)就將影響產業聚集的要素歸納為中間投入品效應、共享勞動力市場、技術與信息擴散效應三類,逐步形成了馬歇爾外部性理論。隨著產業聚集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關于影響產業聚集的因素又形成了其他外部性理論,例如雅各布斯外部性、自然稟賦優勢外部性和“本地市場效應”外部性理論。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波特(Porter)提出的“鉆石模型”理論認為,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和交通的發展,同一產業內企業在空間地理上的聚集是一種普遍并有吸引力的經濟現象,并且一個區域GDP發展水平所體現出經濟產業的專業性和多樣性特征、人口規模體現的市場狀況是影響產業聚集的重要因素[ 32 ],這和經典外部性理論具有很強的聯系性和繼承性。此外,在互聯網數字經濟環境下,網絡外部性產生的規模效應會影響標準與兼容性、市場競爭、技術升級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推動產業發展要素的流動[ 33-34 ]。因此本文從經典的馬歇爾外部性、雅各布斯外部性、自然稟賦優勢外部性和“本地市場效應”外部性,以及互聯網數字經濟環境下發揮重要作用的網絡外部性中選擇影響“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的因素指標。

1.馬歇爾外部性因素

馬歇爾外部性將經濟進步和產業聚集收益歸因于分工程度和專業化程度提高,產業專業化程度、勞動力市場規模和科技創新能力是該外部性的核心要素[ 35-36 ],本文從這三個要素中選擇馬歇爾外部性指標。

(1)產業專業化程度:用區域產業專業化指數(Speca,y)反映沿線區域經濟產業專業化狀況。公式如下:

式中,a代表區域;d代表產業,d=(1、2、3),分別對應農林畜牧漁業(第一產業)、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Sdy表示第y年產業d增加值占沿線各區域總產業增加值的份額;Sady表示第y年區域a的產業d增加值占沿線區域a總產業增加值的份額;Eady代表第y年區域a產業d增加值。Speca,y的取值范圍是[0,(n-1)/n],若產業結構完全一致時,指數值為0;若實現完全專業化分工時,指數值為(n-1)/n。

(2)勞動力市場規模:用沿線各區域的勞動力總數(Lab)反映區域勞動力市場規模。

(3)科技創新能力:用沿線區域的居民專利申請量(Ptt)和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Rrg)反映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2.雅各布斯外部性因素

雅各布斯外部性認為,隸屬不同產業的企業聚集能夠促進多樣性和差異化的經濟個體通過知識交流、差異化思維碰撞推動技術進步,獲得創新回報,這種創新反過來也會推動經濟產業聚集形成。本文用產業多樣化指數(JACay)反映雅各布斯外部性對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的影響。公式如下:

式中,JACay表示區域a在y年的產業多樣化程度,其值越高表示該區域的產業分散程度越大,多樣化程度越高;VAday表示區域a的d產業在y年的增加值,VAay表示區域a在y年的三次產業總增加值;VAdNy表示沿線的d產業在y年的總增加值,VANy表示沿線在y年的三次產業總增加值。

3.自然稟賦優勢外部性因素

“數字素養”是指在數字經濟環境下,勞動者通過網絡搜索獲取、閱讀理解與整合數字信息的能力,以及勞動者接受和使用數字資源有效參與社會生產的能力,是發展數字經濟需具備的重要自然稟賦。受教育程度對數字素養有重要影響,用沿線區域的高等教育入學率(EDU)反映自然稟賦優勢外部性對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的影響。

4.“本地市場效應”外部性因素

規模經濟研究結果發現,如果兩個區域的消費偏好存在足夠大的差異,那么擁有較大本地市場的廠商會聚焦于某個產業開展專業化生產,從而引發產業聚集。用區域人口數量(POP)反映“本地市場效應”外部性對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的影響。

5.網絡外部性影響因素

網絡外部性是指一些商品所具備消費者從商品中獲得的收益會隨著該商品使用人數的增加而增加的屬性。在數字經濟環境下,一個區域或國家的互聯網普及使用率越高,網絡外部性的規模效應越明顯。用沿線區域的互聯網普及率(Nrp)反映網絡外部性對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的影響。

(二)實證分析

1.計量模型

上述各式中,ρ是空間滯后項系數,表示被解釋變量的空間自相關影響;λ是空間誤差項權重系數,表示相鄰區域解釋變量誤差對區域觀測值的影響;εi,t表示隨機誤差項;μi、ξt分別對應空間和時間效應;Φit為空間擾動項;Wij為空間權重矩陣的第i、j個元素;β=(β1,β2,…,β8),為各解釋變量系數;i、t表示區域和年份。

2.計量結果分析

通過上述計量模型分別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區域2007—2018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結果顯示(參見表5、表6):SAR、SEM模型的R2均在0.99以上,擬合效果明顯優于OSL模型。系數ρ和λ至少在0.05水平上顯著,表明“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狀況顯著受到空間自相關的影響;從具體產業看,信息通信產業聚集的顯著水平要高于高科技產業,表明前者的空間自相關性高于后者,與圖2的分析結果一致。結合R2、最大似然估計量(Log likelihood)、AIC和SC統計量來看,SEM模型對“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空間分布的解釋效果更佳。從最大似然比檢驗(LR-test)和豪斯曼檢驗(Hausman)結果看,固定效應模型比隨機效應模型具有更好的解釋效果。

對比三個模型的回歸結果,SEM和SAR模型顯示:馬歇爾外部性因素的三個變量中,產業專業化變量僅對高科技產業聚集影響呈顯著負效應;勞動力市場規模和科技創新能力變量僅對信息通信產業聚集影響呈顯著正效應。雅各布斯外部性因素的產業多樣化變量對信息通信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影響都呈顯著負效應。這表明在空間相關環境下,馬歇爾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因素目前尚未對“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有效發揮出正向效應,體現專業化和多樣化狀況的產業發展差異不利于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用差異化系數衡量沿線產業差異狀況:

產業差異系數變化(參見表7)表明,占“一帶一路”區域經濟比重90%以上的第二、三產業呈現同質化趨勢,反映出沿線的技術和產品創新趨同化,這勢必將加劇產業間同質化競爭,降低資本投入共享程度,不利于勞動力市場上技術工人的集中,導致勞動力市場與產業聚集發展需求間的匹配度低。同時,也會制約經濟個體間的差異化思維交流,抑制技術創新,降低產業聚集發展帶來的回報,從而不利于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研發投入比例和勞動力規模變量對高科技產業聚集影響不顯著也印證了這一點。

同時,從經典OLS與SAR、SEM模型的計量結果對比還可以發現,在空間相關環境下,自然稟賦外部性因素變量對信息通信產業聚集呈現顯著負效應,表明“一帶一路”沿線高等教育不能滿足數字產業化發展需求,需要解決高等教育如何提高數字素養的問題;網絡經濟中發揮重要規模效應的網絡外部性因素對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的影響卻不顯著,反映出沿線各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的互聯互通水平仍然較低,互聯網對于“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發揮的空間溢出效應還不明顯;“本地市場效應”外部性因素對信息通信產業的影響呈顯著正效應且系數彈性較大,對高科技產業聚集影響卻不顯著,說明市場規模差異大的區域相鄰有利于大規模市場區域形成數字產業化聚集,而對產業數字化聚集還沒有產生顯著影響。

六、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處于極不平衡的狀況,這種不平衡狀況正在引起數字經濟產業聚集。這種產業聚集既能夠為沿線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機遇,也可能導致沿線區域和國家難以從相互的數字經濟合作中獲利,無法真正實現互利共贏,從而影響沿線國家和地區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性,甚至引起抵觸和矛盾。對此,我國在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勢下,應重視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對以“一帶一路”為核心的“國際大循環”帶來的影響,采取有效措施發揮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對沿線區域經濟增長的正向推動作用,把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的不平衡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讓“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合作方共同獲利。

從空間相關性看,“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數字經濟產業整體呈現緩慢變化的低聚集發展狀態;從局部分布特征看,沿線各區域的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狀況差異較大;從與沿線區域經濟增長績效的相關性看,數字經濟產業聚集雖然總體上對沿線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有限正向效應,但還有很多局部區域處于負相關狀態,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發揮不足。這三個方面反映出“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已呈現聚集發展態勢,但聚集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不高。

計量分析結果發現,空間誤差模型更能合理解釋影響“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的因素。在空間相關環境下,經典聚集經濟理論中的馬歇爾外部性、雅各布斯外部性和自然稟賦優勢外部性因素以及網絡經濟理論中的網絡外部性因素,還不能對沿線區域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揮正向影響效應,反映出目前沿線的產業專業化水平、產業結構狀況、高等教育的數字素養培養水平以及網絡互聯互通狀況是制約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水平提升的短板;而“本地市場效應”外部性對信息通信產業聚集的正向影響效應顯著,反映出目前沿線各區域市場規模差異能夠有效促進相互間的數字產業化合作與融合。

(二)建議

基于上述結論,對“一帶一路”區域提升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水平主要給出以下四方面建議:

一是沿線各區域和國家應加強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努力提高區域和國家間數字互聯設施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中國應該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通過自建與合作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各區域補齊數字基礎設施短板,形成跨區域數字化基礎設施網絡服務體系,不斷改善區域間的數字化互聯互通狀況。

二是沿線各國政府共同參與建設跨區域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區。通過這種區域化發展平臺整合資源,結合區域實際合理布局產業分工和產業類型,打破阻礙要素融合的壁壘,扭轉同質化趨勢;引導聚集區內的科技創新向推動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前沿方向靠攏,聚攏產業創新發展所需資源、技術和人才。對此,中國可牽頭沿線各國共同制定貿易、金融、投資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共同吸引各國企業加入跨區域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區建設,形成跨區域的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平臺,鼓勵有實力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聚集區建設,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和跨境物流,加快區域內產業融合,發揮平臺的規模效應。

三是沿線各區域共同推動構建高科技產業生態圈。通過高科技產業生態圈建設使沿線各國重視和加強高科技產業交流,減少各國之間在高科技領域的壁壘,改變各國在高科技產業發展方面相對封閉和保守的狀態,努力實現高科技產品的創新研發、生產制造和應用推廣一體化發展。中國可在此領域積極作為,鼓勵本國高科技企業與沿線各國高科技企業交流合作,加大資金、技術和資源信息共享力度,共同開發產品市場,擴大高科技產品的進口和輸出,為沿線高科技產業集群化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四是沿線各國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對于國民數字素養的培養水平。沿線各國應將數字素養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尤其在高等教育階段注重將數字素養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術能力培養之中,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同數字經濟發展戰略需求相結合,把數字經濟發展遇到的現實問題轉化為高等教育過程中跨學科、跨專業和跨文化聚焦的問題,發揮高等教育對提升國民數字素養的重要作用,夯實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人才素養基礎。

中國與沿線區域開展數字經濟產業合作時,還要充分考慮“本地市場效應”外部性因素的正向影響,合理選擇合作區域與產業類型。依據本文分析結果,選擇與中亞合作發展信息通信產業、與中東歐合作發展高科技產業應成為中國主要的合作方向,使雙方在國際循環的開放合作中優勢互補,真正從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中實現互利共贏。

七、結語

(一)研究總結

本文以“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為研究對象,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了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的狀況、對沿線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影響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的因素以及推動“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的策略。

首先,運用空間相關性檢驗的方法,從區域不平衡狀況、區域空間相關性和局部分布特征三個維度分析了“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狀況。研究發現,沿線各區域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極度不平衡并且存在空間相關性,這種狀態正在引起產業聚集。這種聚集表現出了總體聚集程度不高、長期變化緩慢、不同區域聚集程度差異大的特征。

其次,運用格蘭杰檢驗和相關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的聚集發展狀況對于沿線區域經濟增長績效的影響。分析結果表明,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總體上對沿線區域經濟密度和區域人均GDP的增長產生了正向驅動效應,產業聚集程度的提高能夠促進沿線區域經濟增長績效的提升。然而,目前這種正向驅動效應有限,并且不同區域的差異較大,部分區域的聚集可能對其他區域的經濟增長績效產生了負的溢出效應。

再次,分別運用傳統計量模型和空間計量模型,從外部性視角通過面板數據分析了影響“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的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在沿線各區域之間存在空間相關性的條件下,產業同質化趨勢導致了經典的馬歇爾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因素并不利于沿線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代表數字素養的自然稟賦優勢外部性因素不利于沿線數字產業化的聚集發展,而“本地市場效應”外部性因素卻對沿線數字產業化的聚集發展發揮了顯著的正向效應。同時,在空間相關性條件下,自然稟賦優勢和“本地市場效應”外部性因素對以高科技產業為代表的產業數字化聚集發展的影響并不顯著,而經典的網絡外部性因素對沿線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影響總體上也不顯著。

最后,針對制約“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的外部性因素,圍繞中國如何在以“一帶一路”區域為核心的國際循環開放合作中通過推動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獲得區域經濟發展優勢提出對策和建議。

(二)不足之處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不足,未來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一是對“一帶一路”數字經濟聚集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不全面。僅從外部性視角進行了分析,沒有分析市場壁壘、政府干預、產業發展政策、外商直接投資(FDI)和地區政治穩定性等相關因素對“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的影響,還需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改善。

二是在考慮沿線各區域存在空間相關性的條件下,沒有深入分析某個局部區域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對其他區域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產生的溢出效應,可能會影響計量結果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向坤.從數字經濟視角看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的內涵、結構和發展路徑[J].西部論壇,2017,27(6):11-16.

[2]國家信息中心“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8[R].北京:國家信息中心,2018:25-50.

[3]張伯超,沈開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就緒度定量評估與特征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8(1):94-103.

[4]趙海榮.數字經濟研究綜述[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2):22-23.

[5]吳瑛.數字經濟產業的演化及相關概念辨析[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21,34(1):16-19.

[6]宛群超,袁凌,蔣鎮武.研發要素流動對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兼論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調節作用[J].軟科學,2020,34(10):1-6.

[7]倪嘉成,李華品.市場分割與高技術產業發展制度邏輯視角[J].科學學研究,2020(10):1-16.

[8]閆德利.數字經濟是融合性經濟,其主體屬于實體經濟[J].中國信息化,2018(6):99-100.

[9]陳倩.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政府支持、產業聚集與跨境電商發展[J].電子商務,2020(24):68-71.

[10]曲晨瑤,李廉水,程中華.高技術產業聚集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及區域差異[J].科技管理研究,2017(11):98-104.

[11]杜永紅.內陸自貿區產業聚集對策研究——基于“一帶一路”跨境電商視域[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8):123-128.

[12]徐承紅.聚集經濟理論研究新進展[J].經濟學動態,2010(6):109-114.

[13]李健英.空間經濟聚集與分工外部性[J].廣東社會科學,2010(6):29-34.

[14]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8th edition. London:Macmillan,1920:271-501.

[15]JACOBS J.The economy of cities[M].New York:Random House,1969:205-320.

[16]KIM S.Regions,resources and economics geography:sourc? es of u.s.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1880—1987[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9(29):1-32.

[17]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s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18]FUJITA M.A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odel of spatial ag? glomeration:adifferenttial product approach[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88,18(1):87-124.

[19]ABDEL-RAHMAN,HESHAM M.When do cities special? ize in production?[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 ics,1996,26(1):1-22.

[20]BALDWIN,RICHARD E,PHILIPPE M.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in vernon henderson and jacques fran? cois thisse(eds.)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 ics[M].Amsterdam:NorthHolland,2004:8-32.

[21]SALA-I-MARTIN,XAVIER.Regional cohesion:evidence and theories of regional growth and convergence[J].Europe? an economic review,1996(40):1 325-1 352.

[22]LANT P.Divergence,big time[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11(3):3-17.

[23]MARIUS B,FEDERICA S.Agglomeration and growth:cross- country evidence[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9(65):48-63.

[24]“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R].北京: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2018:5-33.

[25]渠立權,駱華松.中國沿邊地區地緣經濟格局的建構: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2):96-104.

[26]李永紅,黃瑞.我國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模式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16):129-134.

[27]盛磊.數字經濟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動力機制、內在邏輯與實施路徑[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2):13-17,34.

[28]陳福中.數字經濟、貿易開放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增長[J].蘭州學刊,2020(11):100-112.

[29]葉阿忠,吳繼貴,陳生明,等.空間計量經濟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2-9.

[30]GETIS A,ORD J K.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3):189-206.

[31]王文倩,金永生,崔航.移動互聯網產業價值轉移研究的演進與展望[J].科學管理研究,2019,37(2):55-59.

[32]MARTIN R,SUNLEY P.Deconstructing clusters: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 phy,2003(3):5-35.

[33]林柄全,谷人旭,王俊松,畢學成.從聚集外部性走向跨越地理邊界的網絡外部性——聚集經濟理論的回顧與展望[J].城市發展研究,2018,25(12):82-89.

[34]余文濤.地理租金、網絡外部性與互聯網平臺經濟[J].財經研究,2019,45(3):141-153.

[35]HENDERSON V.Externalit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7,42(3):449-470.

[36]HENDERSON V.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53(1):1-28.

責任編輯:林英澤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f Digital Economy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YANG Lu-ming1,2and SHI Li1,3

(1.School of Business and Tourism Management,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Yunnan,China;2.Business School,Yango University,Fuzhou 350015,Fujian,China;3.Kunming Company of Yunnan Tobacco Corporation,Kunming 650091,Yunnan,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field where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taking pa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having impa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rea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industrial scope of digital economy,using he ideas and methods of spatial economics,taking 8 regions consisting of 67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s the example,taking the export amount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and hightech as the variable of digital economy industry,and from such three dimensions as regional imbalance situation,regional spatial correlation,and partial imbalance situation,the authors test and analyze the regional imbalance status,and the overall and partial spatial correlationcharacteristicsof the Belt and Road digital economy industry with the help of Theil index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gital economy industry of the Belt and Road generally presents long-term imbalance and low level of agglomeration,which is ver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analysis of Granger Test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is the“induced change”relation among changes in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digital economy industry along the Belt and Road,regional economic density,and the growth of regional GDP per capita;though the relation is generally positive,it is ver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which demonstrates the trend of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But,because of the general low level of agglomeration,the positive effect of agglomeration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s insufficient. By using OLS,SAR and SEM econometric models,the authorscarry ou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panel data of each region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from 2007 to 2018. It is found that:network externalities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igital econom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area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the externality of local market scale only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ndustr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area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and the constraints mainly come from Mar,Jacobs and "natural endowment" externalities having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s. Regions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infrastructure of digital economy,establish the cross-reg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of digital economy,build the high-tech industrial ecosystem,and improve the“digital quality”of all the citize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celera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taking the Belt and Road as the core,adopt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digital econom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promoting the reginal economic growth in areas along the Blet and Road,keep the imbalance level of regional digital economy industries within a rational scope,and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among all the participants of digital economy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digital economy;industrial agglomeration;economic growth;externality

猜你喜歡
一帶一路
印媒:“一帶一路”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環球時報(2014-12-10)2014-12-10 08:51: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丁香综合在线|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自拍中文字幕|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无码内射在线|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91精品国产福利| 亚洲九九视频|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aⅴ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1区|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99在线|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中文|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 91|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九色最新网址| 亚洲综合专区| 99久视频|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aaa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亚洲无码91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欧美a在线视频|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日韩午夜片|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欧美爱爱网| 亚洲欧美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