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 楊雪

楊子榮,原名楊宗貴,山東牟平人(今煙臺市牟平區),1917年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曾參加大小剿匪戰斗上百次,均出色完成任務,被授予“偵察英雄”“戰斗模范”稱號,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45年,楊子榮在山東牟平參加八路軍,同年10月隨部隊開赴東北,被編入牡丹江軍區第二團某部炊事班當戰士,后調到戰斗班當班長。
1946年1月,楊子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由于在戰斗中的突出表現,榮立特等功,并被團里評為戰斗模范,后提為偵察排排長。
1947 年1 月下旬,楊子榮所在部隊得到號稱“座山雕”的匪首張樂山在海林縣境內活動的線索,遂派他帶領5名戰士,化裝成土匪吳三虎的殘部前去偵察。楊子榮等人到達夾皮溝山林后,幾番巧妙地與“座山雕”的坐探接觸,用黑話聯絡,取得了“座山雕”的信任,遂打入其內部。
2月7日,楊子榮率領戰士們一舉將“座山雕”等25個土匪全部活捉,創造了深入匪巢以少勝多的戰斗范例。為此,團里給楊子榮記三等功。
2月23日,楊子榮在追剿殘匪的戰斗中英勇犧牲,東北軍區司令部追授他“特級偵察英雄”光榮稱號,其生前所在排被命名為“楊子榮排”。
楊子榮烈士陵園始建于1966年9月,坐落在楊子榮的犧牲地——海林鎮東山上。陵園占地面積9.77萬平方米,由紀念館區、烈士墓區、軍事展區和植物園區四部分組成。
紀念館區。位于陵園中央,始建于1975年,2019年進行了整體維修改擴建。新館建筑面積3172平方米,館名“楊子榮紀念館”六個大字由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題寫。紀念館采用專題陳列體系和聲、光、電藝術相結合的陳列手段,以東北剿匪斗爭歷史為鋪墊,以再現楊子榮的偉績為重點,以弘揚、傳承楊子榮精神為整體架構,將楊子榮的歷史背景、英雄壯舉、傳奇色彩和英雄土地的滄桑巨變展現給世人。全館共展出楊子榮烈士遺物和其他文獻、實物214件,照片、題詞、繪畫等260余幅。寫真場景“杏樹村戰斗”“活捉座山雕”“血灑鬧枝溝”和復原景觀“曲波書房”“楊子榮故居”等,以彩色雕塑與光電成像技術相結合的新型設計方式,將講述楊子榮智剿“座山雕”故事的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經典片段搬上舞臺,藝術地再現了當年剿匪部隊穿林海、跨雪原、剿頑匪的歷史畫面,是館內的展示亮點。
烈士墓區。位于陵園山頂,安葬著楊子榮、馬路天、高波和孫大德四位烈士。墓區正中央矗立著10米高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從紀念館通往墓區的131級花崗巖甬道臺階,寓意著英雄們奠基的共和國百年基業和楊子榮犧牲時31歲。甬道24個大平臺和兩側的蒼松翠柏,象征著共和國基業四季常青和英雄事跡萬古流芳。在甬道下端兩側修建有“小分隊滑雪進山剿匪”和“活捉三代慣匪座山雕”兩面刨銅浮雕;中間的紅色五星象征著革命和勝利。
軍事展區。位于紀念館南側,陳列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捐贈的退役殲6戰斗機和教練機各一架,前沈陽軍區捐贈的退役130榴彈炮一門、小山炮一門、坦克一輛和裝甲車一輛,主要用于開展國防教育宣傳,普及國防知識。
植物園區。生長有4000余棵40余年生的松柏、5000多株其他樹木,鋪設草坪3000多平方米,對陵園起到了綠化、美化的作用。
楊子榮烈士陵園每年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謁陵群眾30余萬人,對緬懷先烈、激勵后人起到重要作用。中央、省、市各級領導,楊子榮生前所在部隊的首長、戰友及其家鄉的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懷著對英雄的深深敬仰之情來到這里,以贈言、鮮花、題詞等不同方式,緬懷先烈、寄托哀思。該陵園現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并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成為中國北方紅色旅游經典線上的一個重要景點。
(圖片由楊子榮烈士陵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