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萌

“叮咚、叮咚”……2020年11月30日一大早,鄭民手機的微信提示音便響個不停。
“大哥,給我來20斤榛子,我是河南的。”
“老弟,給我來10斤榛子,挑大個兒的整。”
……
這樣的狀態已經成為鄭民的生活日常。要是放在十多年前,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今天的日子會如此幸福充實。一切的改變,都源于最初的一個樸素信念。
有膽識的“鄭傻子”
通河縣地處小興安嶺南麓,“七山一水分半田”,全縣山地面積超過40萬公頃。因為山區土地貧瘠,農民只能種植玉米、大豆,收入較低。
富林鎮三寶村太河屯就一直面臨這樣的煩惱。這些年,不甘貧困的年輕人紛紛遠走他鄉,鄭民是留在村里為數不多的年輕人。
出路在何方?
2008年,一場慘淡的秋收后,鄭民意識到不能再走老路了,必須出去尋找未來生活的新希望。
在外出打工時,鄭民偶然得知遼寧地區種植大果榛子效益好,決定去看看。他在考察中發現,榛子適合在東北特別是山地種植,并且培育方法簡單,效益很好。但是,榛子樹種下去,三年之后才能結果。這意味著,如果種榛子,鄭民要面臨三年顆粒無收的困境。
當時,鄭民手里沒有任何積蓄,就連買樹苗的錢也沒有,回家后只得和妻子張雪竹商量。
“這不只是三年的事兒。那么大一片山地,需要投的錢可不是小數兒啊!”張雪竹擔憂。
鄭民知道妻子的顧慮在理,而不嘗試就得一直窮下去,還不如破釜沉舟拼一次!
2009年春,鄭民東拼西湊借了7萬多元,包了60多畝山地種植榛子樹苗。原本抱著反對態度的妻子到底沒拗過鄭民,夫妻倆開始共同經營榛子園。
“當時栽的時候跟筷子一樣高,插的滿山都是小棍兒。離遠了看光禿禿,啥也看不見。”鄭民說,“誰也不知道能不能長成,我心里也沒底。”
村民們大多不看好他的做法。“這漫山遍野插‘筷子,還想掙錢?”“純粹瞎胡鬧,有他哭的那天。”大家背地里都叫他“鄭傻子”。
一年沒有影兒,兩年沒有影兒……秋收時節,看著家家戶戶忙豐收,鄭民夫妻倆難免有些失落。
“也著急!特別是下午上山看完樹苗以后,我就坐在地頭想,這東西到底行不行?能不能掙錢?”鄭民回憶說,“我就勸自己心寬一些,要咬牙堅持住。”
轉眼到了2012年6月。一天,張雪竹驚喜地喊鄭民:“你快來看看,這是不是榛子花?”
他跑過來看,心里有數了:榛子,馬上就要和他們見面了。
很快,榛子便收獲了,每畝地收果200多斤,共收獲上等榛子 6000 斤,當年收益15萬元。
帶后富的“鄭老師”
豐收的第二年,嘗到甜頭的鄭民便擴大了種植面積。此后,經過幾年努力,他將榛子種植面積擴大到了230畝。
“這么好的致富項目,我一定要推廣出去,讓更多的鄉親一起種植、一起致富。”一個樸素的想法在他心里萌生。
鄭民愿意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術無償提供給大家,原因很簡單:村里能帶著大家一起致富的年輕人本來就不多,更何況自己還是一名黨員。
在擴大榛子生產規模的同時,鄭民還抽出時間到三十多個農戶家介紹種植榛子的發展前景,逐漸吸引了村民們的注意。隨著連年豐收,鄭民在十里八村越來越出名,慕名而來尋求技術支持的人也越來越多。如今,鄭民成立了榛果種植合作社,成員已達340多戶,但依然堅持每半個月進行一次無償技術指導。
“榛子怎么剪枝、怎么施葉面肥,都是學問。為了讓鄉親們少走彎路,2019年,我和縣榛子產業發展辦公室一起,把從栽種到摘果的每一步都拍成照片,再配上文字說明,裝訂成冊,發給每戶榛農。”現在的鄭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鄭老師”,毫無保留地為大家傳授“榛 ”經。
近年來,鄭民給全縣各鄉鎮農戶免費傳授種植大榛子技術百余次,帶領農戶到大果榛子種植基地參加實訓40余次,使全縣的幾千名農戶得到了寶貴的種植經驗和技術。
不知不覺間,鄭民已經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當時,玉米和大豆身價一路下滑,在農戶們眉頭緊鎖的時候,榛子以10倍于玉米、大豆的高效益讓村民從愁眉苦臉變成喜笑顏開。如今,合作社經營種植大果榛子 7550 畝,并闖出了一條種植榛子、套種芽豆、養林下雞的多種經營方式,有力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閑不住的“鄭勞模”
“功成名就”的鄭民并沒有滿足于眼前的成績。為了拓寬銷路,他和妻子開通了電商平臺和微商銷售渠道,還帶著榛子去參加全國各地的展銷會。小小的榛子,讓他們從大山里走了出去。
2017年,通過到遼寧等地考察,他把目標投入到附加值更高、綠色保健、銷路看好的榛子深加工項目上,投資800多萬元建立榛子系列產品生產線,生產榛子油、榛子酒、榛子粉等系列產品。
他掰著手指頭算著長遠賬:“一是可以提高通河縣堅果產品的附加值,實現效益最大化;二是解決全縣乃至周邊縣份堅果市場的銷售問題;三是填補堅果深加工生產高端產品的空白。而且,南方很多大客商非常看好東北榛子、松子、白瓜子等堅果市場,對堅果轉化后的高端產品非常歡迎。”
2019年春天,閑不住的鄭民又投資30多萬元,試種了800多平方米的溫室大櫻桃。“2021年春節前后就能上市,一斤能賣到150元左右。” 鄭民興奮地說,“我先種,種好了帶著鄉親們一起發家致富!”
“孤木難成林,一枝不是春。要想把產品壯大成產業,就得帶上更多鄉親一起干。”2020年11月,鄭民從人民大會堂捧回了紅通通的“全國勞動模范”榮譽證書——對未來的路,他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