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從事黨員教育制片工作已經多年,我一直在思考:黨員教育專題片究竟要將鏡頭對準什么?如何拍攝才能履行好對基層黨員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的使命?在拍攝完《踏實這片土地》后,我終于找到了答案。
讓破題對準“堵點”
2017年,虎林市根據全市85個行政村58萬畝集體土地長期被無償使用,導致村集體經濟乏力、群眾意見很大的實際情況,將推動集體土地有償使用作為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頭號工程”,用“五個三”工作法奮力破局,讓58萬畝集體土地重新煥發勃勃生機。2020年,虎林市委組織部決定將此項工作拍攝成專題片,以宣傳典型、介紹經驗、推介方法。
接到拍攝任務后,我著實有些犯難——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有償使用工作攤子大、任務重,涉及方方面面,將一項重大而繁雜的工作集中在一部時長很短的專題片里去反映,難度不小。選題如此之“大”的片子該如何破題呢?我的思路一度陷于僵滯。
就在我冥思苦想之際,一天清晨,當我照例拿起手機在“學習強國”平臺上學習時,一則題為《精準施策,打通復工復產“堵點”》的消息讓我眼前一亮:對準“堵點”,有針對性地下功夫,這不就是破題的最好方式嗎?
我立即扛起攝像機,準備到基層走上一圈,看看這項工作的“堵點”究竟在哪兒,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破題。
珍寶島鄉、虎頭鎮、小木河鄉……每到一處,我先是向當地干部了解土地有償使用工作的推進難度有多大、難處在哪兒,再走進老鄉家嘮家常,聽聽他們對這項工作有哪些顧忌和猜疑。一圈走下來,我聽到不少心里話、實在嗑兒,也知道了最大的“堵點”就是鄉親們的不理解——有的老鄉就說怪話了:“幾十年都這么過來了,也沒收錢。自己家開的荒地,憑啥交錢?。浚 ?/p>
這種想法還頗有“市場”——58萬畝土地被3500多戶農民無償使用多年,這可不是個小數字。
“堵點”找到了,我也知道該如何破題了,第一個鏡頭就大膽地對準了虎頭村對收費不滿的村民們,配上畫外音:“曾幾何時,幾十萬畝集體土地成了‘唐僧肉,‘無償耕種成‘常態,跑馬占荒能發家,集體窮得叮當響!”直接“把癤子挑破”。這個直白的開篇,一下就抓住了觀眾的心,激發了觀看欲望。
讓講述對準矛盾
專題片要學會講故事。如何講好集體土地使用從“無償”變為“有償”的故事,我也頗費思量。
如果按照以往專題片敘事的套路,無疑先是介紹工作部署,接著表現一下動員大會等“大場面”,然后就是各級干部推動工作進展,最后是任務結束,皆大歡喜。雖然看似邏輯嚴謹、結構流暢,但實際上就將片子拍成了流水賬,基層黨員群眾是不會買賬的。
“溫吞水”敘事是不行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才能“抓”住人。在策劃敘事框架時,我將鏡頭對準了那些能夠表現典型矛盾沖突的事件,讓敘事具有足夠的張力。
“占地”亂象早已讓很多人不滿,虎頭鎮虎頭村黨支部書記劉潤欽在鏡頭前就直言:“(以前)誰能多占地,誰就能發家!”“占地”亂象也導致了村“兩委”班子毫無威信,“老百姓都看不起你”!這說明,集體土地不能再繼續“無償”下去了,“有償”已是勢在必行。
從“無償”到“有償”可不好弄,因為有很多人“不花錢種地”習慣了。在我的鏡頭里,村民譚志文滿不在乎地說:“書記多個啥啊?他說交啥我就得交啥???”村民劉美玉很委屈:“自己開的地,也沒得(到)開荒費,憑啥沖我們要錢???”很多村民不配合,就是全片最大的矛盾點。
怎么辦?村民劉欽福的話很有代表性:“得一碗水端平嘍。”村民姜云龍直奔“核心”:“書記三叔不交,俺們也不交!”當然,在劉潤欽的“大義滅親”下,問題最終得以順利解決。
片子關于虎頭村的故事講得很曲折。不僅是虎頭村,在反映其他事件時,我的鏡頭也始終對準矛盾講述故事,始終讓觀眾提著心、捏著汗觀看,讓矛盾推著故事走,這樣故事自然就生動,觀眾自然就有興趣。
讓視角對準生活
現在有些專題片,基層黨員群眾確實不愛看,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畫面缺少生活氣息,總是展現主席臺、會議、儀式、講話等,讓基層覺得過于“高大上”。于是,我在拍攝《踏實這片土地》時,著力讓這部片子“多些煙火氣”,將視角對準基層的真實生活。
要想生活氣息濃,就得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讓片子原汁原味地反映老百姓的日子。
片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兩個村民相遇,一個開拖拉機,一個走路,他們就那樣倚著拖拉機嘮起嗑兒來。對于熟悉農村的人來說,這樣的場景就屬于“絕對真實”。又比如,片中劉潤欽的三叔譚志斌在抱怨侄子“不講情面”時,一邊整理著漁網,一邊對著鏡頭嘟囔。這些都是“純農民”的應有做派,讓人感覺非常親切。
在手法上,我也注意運用細節去表現。有一天,我去采訪村民馬永華大娘,當問及她對集體用地有償使用一事的態度時,被干部們“挨家挨戶”的工作作風所折服的她說:“國家的地,種就得交(錢)?!贝藭r她正在切菜,手沒有停,依舊嫻熟地切著豆角。我注意到了這個細節,覺得很有生活氣,便把鏡頭對準豆角,拍下了這令人回味的一幕。
后來有人對我說,當看到這個細節時,感覺“太真實啦”!
客觀地說,反映工作的專題片難免有會議、儀式之類的畫面出現,這類畫面通常來說構圖顯得單調一些,我的應對之策就是把這類原本“枯燥”的畫面盡量拍“活”。在拍攝偉光鄉幸福村召開工作會議的場景時,我沒有像以往那樣采用固定機位,而是讓攝像機轉起來,聚焦臉部神態和手部動作,讓場景“活”起來。
《踏實這片土地》播出后反響良好,有的觀眾認為:“這是一部真實反映現階段農村工作及生活的片子。”
這個評價,讓我感覺這部片子的的確確是“對準”了。
(作者系中共虎林市委組織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