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章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牛是與我們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動物之一。看看我們的身邊,牛皮包裹的沙發、制成的鞋靴、每天餐桌上的牛奶、黃油或是奶酪,以及牛肉制成的菜肴,牛帶給我們的益處無處不在。可是除此之外,牛對于很多現代人來說卻相當陌生。城市居民很少有機會見到真實的牛,以至于創造出了“醉漢推倒奶牛”一類的都市傳說,卻不知道成年奶牛身高幾何。
然而,如果回望歷史,我們就會發現,牛與人之間的緣分,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黎明。在世界上眾多的原始文明遺跡里,都可以找到牛的骨骸,以及牛的巖畫。先民們狩獵野牛,捕獲牛犢加以馴養,隨著時間的流逝,最早一批家牛開始在民居中棲身,成為人類生活物資的來源,甚至被引為豐饒的象征。
當星散于世界各地的人類建立起文明,牛便成為各族群文化的一部分。早在牛耕方法問世之前,古代中國人就將牛威猛的身姿搬上了青銅器,出現在莊重的祭典上。待到牛成為農作和貨運的重要畜力,“鞭打春牛”和帝王親自扶犁耕作,便成為祈愿糧食豐收的重要環節。一代代文人墨客熱情歌頌牛的鞠躬盡瘁和無私奉獻,留下了無數引人遐思的名句。
對牛的欣賞乃至崇敬,并不僅限于中國。在歐盟發放的居留卡上,就有一頭公牛的形象。因為按照希臘神話的記載,主神宙斯曾經化身為公牛,將生活在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公主歐羅巴帶到北岸的“新大陸”。這片土地從此便以“歐羅巴”為名,開始抒寫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或者說,從歐洲文明的角度看,他們今日的輝煌燦爛,正是由這頭來自奧林匹斯山的神牛所開啟。
人類對牛的馴化,不僅在幾千年間創造出枝繁葉茂的文化,持續不斷的定向選育,也深刻地塑造了家牛的生命節律。今天,優秀的奶牛在一生中可以產出9噸牛奶,規模宏大的現代化養殖場,保證了無數人特別是嬰幼兒、老年人和傷病員可以得到優質的營養補充。肉用菜牛產肉量遠超它們的祖先,生長速度也明顯提高,從而能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美味和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現代生命科學則使這種塑造的過程大幅加速。通過基因工程,人類可以讓選育更為“精準”,得到產品質量更高且不容易患病的商品牛。克隆技術則能夠為擁有優秀性狀的牛創造出無數“副本”,節約品種選育和培養的時間。人類也在通過基因組測序的方式,厘清牛何時被馴化并融入人類社會的脈絡,解開這個橫亙于生物學與歷史學兩大學科的謎團。
光陰流轉,四時更迭,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我們便要與又一個牛年相會。愿本期《知識就是力量》,能夠以全新的視角,幫助你更好地了解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家牛,既帶給你知識,也喚起你對人類文明的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