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秋末冬初是一個會被載入史冊的時間段,中國的科技成就發生了一次令人興奮的“井噴”。12月3 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順利完成月壤取樣,載著2千克的月球土壤與巖石,成功從月面起飛,踏上返回地球的歸途。中國人的“第一次”,也成就了2020年里唯一的人類航天器地外天體起飛紀錄。從2007年發射嫦娥一號算起,這個成果累累的探測器家族即將完成“繞”“落”“回”的偉大三部曲。
更早一些時候,由中國自主研發制造的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也開啟了探索全球海洋最深處的征程。如果說以嫦娥探測器為代表的月球探測,是要揭示宇宙的秘密,那么2020年10月27日,奮斗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10909米的成就,不僅讓中國人第一次突破了深潛萬米的“大關”,也標志著全人類邁出了揭示深海秘密的一小步。
而2020年7月下水的實驗6號,此刻或許正在進行緊張的測試,為今年如期服役,參加科學考察做著準備。作為國內首艘采用了國際最先進技術的海洋科考船,它可以在完成海洋環境參數探測、海面氣象探測、海底地形地貌勘測和底質采樣等工作方面發揮關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實現考察數據系統集成、現場印證以及與陸基實驗室之間的數據傳輸與處理,使研究大氣、海面、水下乃至深海的一系列科考項目,都能以更快的速度推進。
從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們見證了一件件“大國重器”的問世。高速鐵路線上馳騁著復興號列車,國產大飛機C919飛上了藍天,北斗衛星在為出行導航和應急搶險效力,國產的航空母艦和艦載機捍衛著國家的海疆,天宮系列空間站更是使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天宮”成為現實。而除了這些大家熟悉的“明星”,“大國重器”的行列里,還有諸多普通公眾很少注意的成員。華龍一號核電系統已經揚帆出海,參與到國際能源市場的競爭當中;墨子號量子衛星,則使保密的衛星通信成為可能……
極具技術含量的“國之重器”,承載著中國人探索宇宙星辰大海的夢想。而掌握這些核心技術的過程,凝結了中國人的智慧,匯聚了大國工匠精神,彰顯了“中國制造”與“中國智造”不斷增強的實力和底氣。有些時候,“大國重器”看上去似乎并不能為公眾帶來直接的恩惠,但我們終究會理解一次次攻關的價值。因為,正是它們托舉起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屬于全體中國人民的美好愿景。
本期《知識就是力量》,就讓我們在這些“大國重器”的引領下,一睹中國制造的實力,并去探尋那些未被揭開的奧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