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現偉 邵學民
(安徽省蚌埠市消防救援支隊,安徽 蚌埠 233000)
2012年10月1日上午8時40分,懷遠縣公安消防大隊接到報警,縣工業園區內的某紙業有限公司成品紙倉庫發生火災。接到報警后,懷遠縣公安消防大隊調集3輛水罐車,到達現場處置,支隊調集13輛水罐車到場增援。施救過程中,在通過接力供水的同時,又安排環衛部門的6輛灑水車(每臺容量為25 t)到場,確保了水源的供應。
支隊當日值班領導帶領全勤指揮部人員,隨車到場指揮,并調集市區車輛及人員進行增援。現場指揮部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匯報,市政府領導及相關部門領導奔赴火場,進行現場指揮和部署。
9時30分,火勢得到有效控制,成功保護住西側及南側的生產廠房及倉庫等建筑物。對被倒塌樓板覆蓋下紙張燃燒所形成的余火,采取分區域逐步進行消滅。10月2日18時30分,火災被徹底撲滅。
起火的某紙業有限公司為非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平時屬于轄區的工業園區派出所管理。
失火的1號車間于2009年10月開工建設,2011年6月投入使用,未對該工程未辦理消防審核、驗收手續。縣消防大隊在平時監督檢查中,曾經發現園區內不少企業未按規定辦理相關消防手續,考慮到園區內大多數為招商引資企業,因此,多次口頭向工業園區管委會匯報,要求管委會督促園區內企業辦理消防設計、驗收備案、審核及驗收手續。2012年4月1日,大隊下發《關于抓緊時間辦理消防設計審核及驗收手續的通知》,明確要求管委會督促園區內企業在5月31日前補辦相關消防手續。2012年4月1日,工業園區管委會發文《關于要求開發區企業抓緊辦理消防設計審核及驗收手續的通知》,要求園區各單位在2012年5月31日前補辦相關消防手續。
對該單位,懷遠縣消防大隊曾于2006年4月7日、6月26日,分別進行了檢查與復查。2008年1月30日、3月11日、8月9日、8月18日,又先后進行了檢查與復查。2012年9月27日,大隊聯合縣安監局、公安局、質檢局、工商局、供電公司以及工業園區管委會組成聯合檢查組,對該公司西區廠房進行綜合檢查。在檢查中,發現該廠區內無室外消火栓;抽查打漿車間,發現室內消火栓損壞、35kg手推式干粉滅火器失效、滅火器數量不足、無應急照明燈和安全出口標志等問題;抽查倉庫,發現無應急照明燈和安全出口標志、室內消火栓全部被遮擋、部分室內消火栓無水帶、水槍,滅火器數量不足等問題。根據檢查中發現的火災隱患及問題,縣消防大隊填發了《消防監督檢查記錄》《責令改正通知書》,并要求單位負責人9月29日到消防大隊接受處罰。但該單位負責人未按要求到大隊接受處理。
該起火災發生在廠區的1號車間(共兩層)及東部相鄰的廢紙品庫房(占用車間與東圍墻之間的道路搭建而成)。該車間南北方向長104 m,東西方向寬50 m。公司利用車間東墻與東圍墻之間9.5 m寬的道路,又擅自搭建了廢紙品倉庫。
火災的過火面積11 000 m2,車間的鋼結構建筑主體全部倒塌,燒毀、燒損紙品、PE塑料顆粒原料、生產設備等物品,未造成人員傷亡。由于建筑倒塌,支隊告知單位要封閉現場,妥善處置,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圖1 火災中鋼結構建筑倒坍
10月1日下午,支隊防火監督處組織懷遠縣公安消防大隊、刑警大隊相關人員,開展事故調查工作。通過現場勘驗與對有關人員的詢問,提取了視頻監控錄像、物證(電焊機與焊條),制作了現場勘驗筆錄、錄像與照片、詢問筆錄。通過調查工作,確定起火部位是廢品紙存放倉庫的北部靠西墻處。
根據現場勘驗、對有關人員調查詢問和技術分析,事故調查組認定:
尹某某等4人在廢紙倉庫屋頂進行防水施工作業過程中,使用電焊機作業,產生的高溫熔渣從屋頂掉落到倉庫內,引燃廢紙、塑料等可燃物而起火,蔓延擴大成災,是這起火災的直接原因。

圖2 被燒的電焊機

圖3 在塌落物中的電焊條
10月7日上午,支隊監督人員在懷遠縣消防大隊會議室向有關當事人說明了起火原因,依法履行告知義務。10月8日下午,將《火災事故認定書》送達給相關當事人。
該起事故的發生看似偶然,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必然,反映出單位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消防安全管理不力等問題。
3.2.1 各項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實。
4名操作人員均是農民工,沒有承接工程施工的相應資質。單位對其審查不嚴,將工程交與其施工。
熱切割作業屬于特種作業,作業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并獲得《特種作業資格書》后方可持證上崗作業。陳某某未經過專業培訓、未取得《特種作業資格書》,冒險從事熱切割作業,屬于無證違章作業。張某某無熱切割作業資質、安全意識不足、違章作業,也是引起此次火災事故的間接原因。
在施工作業過程中,作業人員對危險性較大的電焊操作中產生的高溫熔渣,沒有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在施工作業倉庫的屋頂下方,堆放有大量的廢紙與PE塑料顆粒原料(60 t)等可燃物。在施工作業前,單位沒有組織人員及時進行清除。
3.2.2 單位沒有組織人員對施工現場進行監護與定時巡查,導致火災發現時間晚、報警遲。
經監控錄像顯示與對責任人的詢問,火災發生至少5 min后,當火焰范圍已經擴大、煙霧已經竄出屋頂,施工人員才下梯子進入到倉庫內,發現起火。
3.2.3 現場缺少消防水源和滅火器材。
廠區內沒有設置室外消火栓,影響了火災撲救過程中水源的供應。現場設置的室內消火栓的管道內沒有水,施工人員在拉開水帶后才發現沒有水,影響了火災初期的自救。
3.2.4 單位對消防工作不重視。
起火的廢紙品倉庫是單位違章搭建所形成,占用了消防車道與防火間距。火災就發生在該倉庫內,并通過墻上的窗戶進入車間內部,蔓延擴大成災。同時,廠區內的其它建筑,還存在未經消防審核與驗收(備案)就擅自投入使用、鋼結構建筑未涂刷防火涂料保護、消防水源缺乏等違法行為與火災隱患。
經調查認定,該火災事故是一起較大生產安全責任事故。
懷遠縣消防大隊責令該單位進行停產停業整頓,立即整改火災隱患,整改合格后方可恢復生產。對存在的重大火災隱患,縣政府也對其進行了掛牌督辦。同時,縣消防大隊針對該單位存在違法行為與火災隱患,依法給予罰款28萬元的處罰,并在10月8日進行告知。單位未在規定時間內提出聽證申請,大隊于10月12日下發《行政處罰決定書》,處罰執行到位。同時,要求單位對內部的相關部門與責任人進行處理、教育等工作。
該公司對總經理葉某某予以通報批評,罰款20 000元;對常務副總經理,當日值班領導趙某某予以通報批評,罰款10 000元;對公司行政主管劉某某予以開除,罰款1 000元。
縣消防大隊于10月8日向縣公安局呈請立案偵查,并對當事人張某某(電焊工)呈請拘留。10月10日,大隊向縣公安局申請對張某某進行網上追逃,同時對其家屬進行通話監聽。10月23日,迫于壓力的張某某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并被刑事拘留。11月6日,縣檢察院批準逮捕。根據查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完善違法犯罪的證據,案件于12月4日偵查終結,并成功向縣檢察院移送審查起訴。2013年1月4日,懷遠縣人民法院以失火罪判處被告張某某有期徒刑兩年。
1)特種作業人員要持證上崗,堅決杜絕特種危險作業人員無證違章上崗。
2)動火等危險作業要按照國家標準,嚴格特種作業審批管理制度,嚴禁無作業票證進行作業。
3)加強對特種作業的現場管理,特別是動火作業前,要確保作業現場安全條件滿足安全要求。使用燃氣作業時,現場要使用防爆工器具。
4)作業施工方應有營業執照,在許可范圍內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完善安全管理體系,配備勞動防護用品,確保作業人員的能力滿足安全要求,加強特種現場管理。
這起失火罪案件從發生到立案,只用了不到8天的時間。其中,在消防部門內部進行的調查工作僅用了不到7天的時間。在調查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幾點經驗:
1)迅速行動,人員分工明確。雖然在國慶假期,支隊參加調查的全體人員于8時30分就從支隊統一出發。到達事故現場后,分為現場勘驗組和訪問組,立即開展工作。縣公安局領導重視,刑警大隊的人員全程參與配合。
2)保護現場,掌握原始物證。現場在撲救后以及勘驗和無人勘驗等過程中,均做好了保護工作,為重要物證的提取提供了保證,電焊機是在車間外的空地上找到的。如果不注意保護,任由無關人員進入,就會造成物證遺失或現場破壞等嚴重后果。
3)勘驗過程細致深入,認真收集物證。由于現場的塑料顆粒遇到火后燃燒、流淌并粘連,電線等物證被包圍。在勘驗現場的同時,通過對具體位置處的面粉逐一進行標記,再拿到附近有水的地方,安排人員進行淘洗。
4)排除其它火因,推翻疑問。調查期間,位于警戒線外的群眾議論紛紛。調查人員面對各種議論,排除干擾,通過現場勘驗和詢問,排除了電氣線路故障、使用電熱器具、吸煙等多種火災因素。特別是對責任人企圖轉移視線所提到的切割機,排除了引發火災的可能,
5)注重模擬實驗,利用現場測試等手段,準確認定起火源和起火物。切割機切割彩鋼瓦形成的火星,不能引燃紙張。
6)技術鑒定及時,移交工作迅速。在不到8天的時間內完成了現場勘驗、訪問、物證提取、文書制作下發等工作。
7)以調查為主線,后勤保障有力。在調查過程中,從車輛到裝備、人員聯絡到生活保障,縣大隊自始自終都積極主動做好安排。現場勘驗與調查訪問兩項工作同時進行,每天利用就餐時間用討論交流相關情況,工作效率高效。
8)發揮技術優勢,重視各類偵查手段的應用。雖然面臨責任人逃逸的困難,在案件立案后,刑偵部門按照程序,采取手段,最終確定了實施電焊作業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