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榮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管理工程學院,北京100070)
區塊鏈不是一項新的技術,而是一項新的技術組合,是將數據庫、密碼學、網絡技術等多種技術集成的一種新技術手段,具有去中心化、透明性等性質。而這些特點正是解決很多應用場景久積痼疾的有力手段,比如社會公益基金對公益組織機構的信任缺失、資產使用的不透明性、公益組織的中心化運營模式,這都限制了國內社會公益基金的發展,使得很多有志于為社會公益貢獻的人士無法找到一個最適合的平臺。
慈善捐款越來越普遍,但該行業仍然存在著多年運作累積的很多問題。該行業最大的痛點就是善款使用信息缺乏一定的可信度,而一旦出現違規使用善款,將會很大程度上降低群眾捐獻愛心的可能性。雖然一些互聯網公益平臺能使得資源和信息更便利地交流。但互聯網平臺目前還沒能解決慈善的重大問題,即加強信任和透明,鞏固和保護每一位愛心人士的善意,解決流程透明和信任公開問題。
區塊鏈以其透明和去中心化的天然優勢能很好地解決公益慈善信任缺失問題。其分布式的數據記錄方式,保證其不需要單一或少數機構進行維護,也就保證了數據能更公開透明且無法篡改地展現給社會公眾,因此當公益組織融入這樣的平臺和技術,就能使得公益基金有了更廣泛的監督和管理,重新樹立公益行業的信任基石。
目前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已經從數字貨幣領域逐漸進入各個行業,因為其價值互聯網的獨有特性,因此在數字貨幣和金融領域能率先取得各項應用突破,而在其他領域包括醫療、物聯網、物流供應鏈、社會公益、投票等存在多方協作的場景也有不少落地方案。總之,區塊鏈以其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可追溯性等獨特優勢正逐漸運用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帶來了如降低中介成本、建立信任關系、溯源、保證信息安全完整透明等諸多益處。
近年來,針對如何解決慈善組織出現的公信力下降等問題,相關學者進行了廣泛研究,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第一類從內部控制方面提出改進措施,如許曉芳等(2012)提出從立法與制度創新、成本效益相結合等方面,通過加強內控來改善現狀;賀昌余(2014)提出利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建立多層次的內部控制要素評價指標體系對慈善組織進行評價等。另外一種則是提出基于區塊鏈的業務流程管理系統,如蔡維德等(2017)[1]通過搭建一個基于業務流程協作系統,使得公益流程可以在區塊鏈上運行。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最近出現了第三類解決方案,即區塊鏈+慈善:李奕等(2017)[2]利用螞蟻區塊鏈平臺發布多項慈善項目實現善款籌集。基于區塊鏈的社會公益實踐已經不再停留于實驗室驗證階段,無論是小規模探索階段,還是相對較成熟的企業級應用都在進一步的發展。
因區塊鏈天然的防篡改特性和透明性,使其成為解決各類不透明業務場景的有力工具技術,除了給人們帶來思維模式的轉變,其技術性也是實實在在能立即落地成應用的,針對慈善公益現階段的痼疾,區塊鏈技術可提供兩種方案來改善,其一就是搭建基于區塊鏈的公益平臺,在這個大平臺上,所有關于慈善公益的業務活動都在這上面實現,不管是遇到困難需要捐助的受捐人發起眾籌項目,還是有愛心的慈善人士捐助善款,或是慈善機構評估慈善項目等一切活動都在此平臺進行。其二是在現有的公有鏈上運行慈善公益的業務流程以及加上智能合約的應用,使得運用于互不信任企業組織間能順利開展業務的區塊鏈應用實施在慈善公益行業里,將區塊鏈集成到流程編排中,這種方式不需要中央權威,但可以維護信任,這允許人們監視或協調業務流程。通過這兩種方案,都能運用區塊鏈適當改善現有慈善公益模式的一些瑕疵。
在國內的公益活動里,可以利用大型企業的信用背書,開發一個透明、公開的平臺。區塊鏈以其自身不可篡改的獨特的分布式賬本記錄功能,可以使公眾免于個別組織更改數據庫篡改數據,使得平臺僅僅只是平臺,把公信力的問題交給技術來解決。
其運作模式如下:各方加入同一個平臺,各司其職,且部分信息共享,增加透明度,如醫療機構醫療證明能鑒證無法負擔高昂醫療費用而發起慈善項目的真實性,銀行根據提款記錄和其他金融信息來驗證個人是否真實需要某筆善款以及接受善款之后的真實資金流向。
就平臺架構而言,第一部分是底層,用區塊鏈和數據庫選擇性地分別存儲數據,重要且數據量較小的數據存儲在區塊鏈,其余數據存儲在傳統數據庫中;第二部分是通過APⅠ調用使得業務流程與區塊鏈相連,讓用戶按需調用相應的接口。平臺將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用來發揮其不可篡改和公眾維護的功能。通過與區塊鏈進行數據傳輸,使得每一筆交易都是在區塊鏈上進行并記錄,此外還會用一個傳統數據庫鏈接,方便用戶更便捷和快速地查看相關數據,兩者所存儲的內容也會有所區別且會互聯互通,如此既能保證效率,也能防止數據篡改。
在上一個方案中,單獨搭建專門為公益慈善的區塊鏈平臺不僅成本較高,且因為其技術安全性認缺乏公眾信任,以致于難于推行,而第二個方案就是在現有的公有區塊鏈平臺上運行智能合約,不僅可自動化實施流程、降低成本,而且通過資金跟蹤增強透明度,其因為開源和好幾年的發展,技術安全性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大眾更愿意相信其安全性,推行起來也更加容易,其原理就是將公益慈善的部分流程通過Solidity編程語言轉換為可自動執行的智能合約的代碼,然后在公有鏈以太坊Ethereum上運行。
在公益慈善的整個運作模式過程中,涉及到多方的參與,參與各方需要互項協作才能完成整個過程,促進協作過程的第一步就是運用智能合約,加以在流程中可選的第三方支付和有條件的支付,以此作為執行者和監督者兩個角色。對于一個新的過程實例,首先有關的參與方先注冊,獲取角色的公鑰,將各參與方的任務和過程執行狀態存儲在智能合約中。在流程執行過程中,相關各方不直接與他人直接互動,而是交換他們輸入或輸出的數據負載,以此來推進協作流程的進展。
在評估自建的平臺需要測試性能,區塊鏈的安全性已經得到業績的廣泛認可,其主要性能在于交易速率和傳播速率,這與每輪區塊生成率有關,區塊鏈機構性能變量之間的關系如下:

區塊大小=每秒交易數量×交易數據大×區塊生成的時間間隔
因為慈善體系非常龐大,每秒上傳的善款信息量較大,因此在區塊生成固定(目前一般為3 s)和區塊大小較大的情況下,為了提高平臺安全性,需要使交易傳播速率提高。
在評估部分,主要研究的是涉及到在區塊鏈上運行公益慈善業務流程的成本和延遲,因為這些是非功能性屬性,與當前在實踐中使用的解決方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成本,運用私有鏈處理成本非常低,幾乎為0,然而卻不可行,因為缺乏安全性,不適用于涉及資產轉移,用大家都認可的安全性非常高的以太坊則需要用以太幣購買Gas來部署智能合約并使其運行,運行32個流程需要0.032以太幣,大約是2.4元人民幣。接下來是延遲,測試延遲的方式是從接收到APⅠ調用觸發器到返回一個確認結果的反映時間,分別在三種不同的區塊鏈在運行,私有鏈處理速度最快,聯盟鏈反映最慢,延遲最久,以太坊雖然速度不是最快,然而就安全性和速度兩者中找一個平衡點而言,以太坊在當前條件下是一個相當滿意的解決方案。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中國公益慈善行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然而由于長期缺乏透明公開性以及個別重大公關事件,一定程度上對該行業造成了負面影響,究其本質原因在于信任機制的缺失,新興的區塊鏈為解決這一挑戰帶來了可能性。本文總結了兩種模式應用區塊鏈來改善公益基金的監管和運營,一種是搭建一個區塊鏈平臺,讓公眾以捐款人或籌款人等不同的角色加入該平臺,用區塊鏈可溯源性、透明公開性等特點追蹤記錄每一筆資金的來源和去向,加強公眾的信任。最后,對平臺用戶數據庫進行加密,防止信息泄露。交易數據庫則根據區塊鏈上的記錄實時更新,防止數據篡改。另一種是不大幅改變現有的運用模式,而只是將當下模式中的關鍵業務流程部分封裝為智能合約在以太坊上運行,實施時需要將各個相關方賬號和有關條件通過Solidity提前編寫在智能合約中,部署在以太坊虛擬機上運行之后,用以太幣購買讓其運行的Gas即可。兩種方案各有利弊,第一種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但當下由于重構模式改動較大和技術發展不成熟等原因,短期內難以推行開來,第二種雖然不夠完美,改動不是很大,但不失為當前階段較好的解決方案,且易于快速實施推行。不管運用哪一種方法,區塊鏈技術需要不斷地去發展去完善,不斷探索使這項技術發揮出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