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相玲,楊 陽,劉昭弟,張春麗,羅芳林,陳庚晨,朱 斌
(資陽環境科技職業學院,四川 資陽641300)
新冠肺炎的突發實屬偶發事件,縱觀中外整個教育歷史背景,大多數教育制度的變革都是由一些偶發性事件引起。例如,德國的普法戰爭催生了德國綜合研究型大學的出現;美國的贈地法案事件是美國州立農工大學建立的萌芽;而對于中國而言,面對人口激增就業壓力大的情形,中國在教育體制上也做出了較大的變革。總之教育的變革與社會經濟、政治、科學技術是存在必然的聯系。由此可以推斷新冠肺炎的突發性,可能帶來的就是一場教育技術的重大變革,這其中包括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從文獻記載縱觀中國教育的發展史,中國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傳統教室授課模式,這一時期的主要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述課程為主,以黑板、粉筆等教學工具為輔助教學,課堂的知識體系框架主要以板書的形式呈現。學生的學習模式以教師教學內容為主,課堂內容的記錄也是以手工記錄為主,文獻紙質資料記載是這一時期主要的特征。
第二個階段是20個世紀30年代的電化教育模式,這一時期大量的電化設備被應用到教學中,如早期的投影幻燈機、錄音機、廣播等。這些電化設備的出現很好地輔助了教師的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大量的信息資源通過聲音、圖片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得課堂形式多樣化,課堂知識體系不再僅僅靠單一的手寫板書形式呈現出來。學生的學習模式也逐漸豐富,通過利用聲音、影像等手段將課堂知識記錄下來。
第三個階段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知識信息化階段,這一時期計算機功能的新興發展、多媒體的介入,使得整個教育形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資源信息化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征,教師教學手段日漸豐富,學生獲取資源渠道方式多樣,網絡是大量信息資源的載體,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已經有了雛形。
第四階段是智慧教育,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1]。智慧教育主要是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無線通信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實現物聯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態和教育模式。智慧教育改變了傳統的教育觀念,實現了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交互,是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自建國初期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在過去的70年中,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共享共建主要經歷了被動選擇、主動探索、全面發展的三個階段[2]。
第一階段是建國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這是中國高等院校教育資源共享共建的被動選擇階段,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萌芽時期。國家在教育政策、高校管理文件及科研方面對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都帶有一定消極被動的色彩。如在教育政策中常出現“必要時”“商討”等字樣。這一階段中國教育資源共享共建的概念處于模糊的界定。
第二個階段就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是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共享共建主動探索階段。這一時期從教育政策、高校科研管理上都表現出積極探索的態度,政策文件中開始出現“積極”“努力”等字樣,與第一階段相比,這一階段對于高等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有著明顯的進步。這表明從整個教育的發展中,教育界真正探索到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性對于高等教育有著深遠的積極影響。而與此同時對于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教育資源共享的局限性上,教育資源共享只是在某一些領域進行。
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至今,這是中國教育資源共享全面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共享共建已基本達到成熟,資源共享形式豐富多樣,出現網絡平臺形式共享、教育資源共享方式便捷速度快等特點,并且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共享平臺軟件。國家也逐步重視教育資源的共享性,積極推進高校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在教育領域范圍內,也表現出全面性。資源共享不僅在物質資源和學校硬軟件資源上有涉及,在教師課程資源、信息資源的共享上也有涉及。例如,高校科研設備免費向公眾開放使用,在新開發課程上很多課程課件資源在網絡平臺上免費向公眾開放使用。
回顧過去70年教育資源共享共建的發展歷史,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從態度上主要由被動向積極主動轉變,在形式上和影響范圍上從單一到多樣、由專項共享到整體共享。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理念在中國發展相對較緩慢,資源共享內容共享層次在區域之間也存在差別。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共享在層次上主要以高等學校內部共享為主,校與校之間資源共享相對較少[3]。例如,在學校硬件設施上,校內圖書館免費供全體師生共用,校內食堂為全體師生服務,在課程建設上,各高校內部都開設公共選修課等,這些行為其實都屬于教育資源共享的范疇。在校與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共享性就普遍較少,但隨著教育制度不斷改革,如學生的聯合培養、非全日制學歷的實施等,高校與高校之間合作越來越緊密,在教育資源共享上也逐漸開始發生改變,由校內到校外的趨勢。在資源共享共建層次上,高等教育資源共享重于共建。在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育資源的共建程度遠遠滿足不了師生的利用需求,很多教育資源過于陳舊、缺少更新,教育資源的共建意識相對薄弱。例如,很多課程資源缺乏更新,課程教學模式幾十年如一日,課程知識體系一成不變,缺乏更新。在組織形式上,目前高等院校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性沒有明確的規范性,大部分教育資源的共享性都是來自個人自發行為,主要通過個人關系來實現。例如,高校實驗設備的應用方面,學生在應用大型儀器時需要依靠自身導師的人際關系或者同學關系來實現。對于教育資源的共享性在具體規范方面目前還沒有較完整的規章體系,資源的共享性在高校內較混亂。從學校層次角度看,學校等級越高,教育資源共享性越完善,如211、985綜合性的大學不管是在教育硬件設備上,還是在教師軟件資源上,共享程度要比其他低等級的學校高。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在全國上下實屬緊急突發事件,要真正達到“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目的。結合當前所處的教育階段情形,在教學技術上積極利用各種線上教學支撐服務平臺,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現代化,在教育觀念上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學會將教育資源合理共享共建[4]。如何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推進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在當前線上教學還不成熟的背景下是一大難題。
綜合以上關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現狀,再結合當前中國的教育模式,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改進:①教育思想觀念上,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意識。在高等教育中教師要徹底擺脫過去的“個體主義”,真正發現教育資源共享共建的意義。學校之間也要徹底清除“單邊作戰、單邊發展”的辦學理念,校與校之間多加強合作,教育硬件軟件上都實現合作共贏。在這一方面校領導班子要起帶頭引領作用,真正意識到教育資源共享共建在學校辦學中的作用。②借助政府手段進行教育資源宏觀調控。當前中國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存在地域上的差異,如偏遠地區和較發達的地區存在教育資源利用和共享上的差異。要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應將市場機制納入教育辦學中,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積極鼓勵辦學,一方面達到高等教育資源的供給,另一方面解決教育資源的大量需求問題。③在教師教學層面上,結合當前智慧教育教學模式,教師加強學習教學方法,教師個人要積極轉變個人的教學手段,除了會熟悉利用傳統的板書教學外,也要學會利用各種教學授課APP,如騰訊課堂、超星等軟件。④在學生學習方面,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學生既要積極主動學習學校和教師提供的有限資源,又要自身積極探索開發學習資源分享資源。教師在教學評價考核體系中應將學生對教育資源開發和共建共享行為納入考核,積極鼓勵學生對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結合當前中國教育的發展模式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形勢,在線上教學模式還不夠成熟的背景下。要全面實現高等教育線上資源的共建共享是一個復雜的難題,這其中包括教學技術層面、教育資源庫的建設問題。而當前不同類型的學校在線上教學實踐中也不盡相同,差異較大,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在短時間內全面實現具有一定困難,只有在大家集體努力下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