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理 明
南海之濱,春潮涌動。光陰之箭穿越時光年輪抵達2021年,滿載希望之光,開啟全新征程。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站在新起點上,廣東如何邁好第一步、奪取“開門紅”、見到新氣象,世人格外矚目。
1月24日上午,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在廣州隆重開幕,省長馬興瑞向大會作省政府工作報告。這份工作報告不僅公布了2020年的“成績單”,還描繪出2021年的發展“任務書”。這既是一張歷史答卷的收筆,也是“趕考”新時代的起筆。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民有所求,政有所為。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以上,進出口實現正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 200萬噸;完成國家下達的能耗強度控制目標任務。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為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好第一步、奪取“開門紅”、見到新氣象,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重點抓好十個方面工作:
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包括: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建設“數字灣區”;推動港澳法律、醫療、建筑及工程等專業人士在大灣區內地便利執業;加快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建設;加快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努力實現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支持深圳構建高水平要素市場體系,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徑;完善廣深戰略合作機制,聯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和綜合交通樞紐。
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包括:加快高鐵和貨運鐵路、跨江跨海通道、樞紐機場、重點港區港航等項目建設;推動“三江連通”工程全線貫通,推進天然氣主干管網“縣縣通”,打造珠三角5G網絡城市群;布局一批區域消費中心城市,開展“粵貿全國”計劃;實施貿易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培育一批進口貿易促進平臺。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包括: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入實施“廣東強芯”行動,加快在集成電路、工業軟件、高端設備等領域補齊短板。
堅定不移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包括:推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探索實施“鏈長制”,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培育一批本土服務業龍頭企業,擦亮“廣東服務”品牌;加快發展海洋產業集群,實施海上風電領跑工程。
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包括: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優化發展;支持汕頭、湛江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增強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現代化都市圈集聚功能,實施縣域品質提升工程,著力解決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包括: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開展新一輪墾造水田三年行動;高水平打造“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種資資源保護利用和種子庫建設;建設富有嶺南風韻的精美農村。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試點開展鎮域品質提升行動,提高鄉鎮建設水平,全域實施“五美”行動;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實施新一輪省內幫扶、鄉村振興定點幫扶工作。
加快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包括:完善粵東粵西粵北政務信息化基礎設施,實施“一網統管”三年行動計劃,基本實現高頻事項“跨省通辦”;加快引領型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繼續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支持個體工商戶健康發展;深化城商行、農商行改革,抓好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扎實抓好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包括:分區域分行業推動碳排放達峰,持續推進水環境治理攻堅,構建以臭氧防控為核心的大氣污染防控體系;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
塑造與廣東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包括: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提質工程; 繁榮發展嶺南美術、廣東音樂、地方戲曲等嶺南優秀傳統文化;開發紅色文化、南粵古驛道、少數民族村寨等精品線路,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辦好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
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包括:出臺“3.0版促進就業9條”,縱深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實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工程,全省11所新建高校(校區)年內建成招生,實現地級以上市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全覆蓋;新支持20家高水平醫院建設;打造居家社區養老“15分鐘”服務圈;全面提升平安廣東建設水平,深化平安創建活動,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 鞏固軍政軍民團結,深化實施“戎歸南粵”就業創業工程。
“2021年又是一個嶄新的坐標、一個全新的起點。馬興瑞省長所作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有力回應了全省人民的關切與期待,并對2021年工作重點作了全面部署。一組組數字、一項項目標,體現了廣東2021年聚力破解發展難題的信心與決心;一個個關鍵領域的部署、一件件務實創新的舉措,預示著廣東2021年推動高質量發展將大有可為!”在分組審議省政府工作報告時,一些代表如是評價。
代表指出,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沖刺?!笆奈濉遍_局元年,廣東上下要實干實干再實干,落實落實再落實,把各項工作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向前推進,一個領域一個領域逐個突破,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抓出成效,圓滿完成2021年各項目標任務,切實把2021年美好藍圖變為發展現實。

港珠澳大橋(資料圖片)
翻看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不難發現:報告集中筆墨對21地級以上市一一點名給任務。21個市領到新任務后應該怎么干?省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方法論”:統籌推進產業跨區域布局共建,推動創新資源和成果轉化共享,促進服務功能延伸拓展,深化“雙核+雙副中心”動力機制、“灣+帶”聯動機制、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全面對口幫扶機制,加快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以上種種,立即燃起各市發展新熱情,不少參會的市主要領導分別找準各自結合點,暢談心中“愿景”,積極謀劃當地發展“施工圖”。大會期間,記者走進部分代表團分組審議的會場,一聽究竟。
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著墨較多?!皥蟾嬷卸嗵幪岬缴穷^,特別提到要支持汕頭、湛江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舉措實實在在,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痹诜纸M審議中,省人大代表、汕頭市委書記馬文田頻頻點贊。他表示,汕頭將緊緊抓住這一難得機遇,積極融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重點用好“核+副中心”動力機制,加強深汕深度協作,強化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僑”為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以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推動汕頭實現迎頭趕上。
“發展機遇千載難逢!更要感恩奮進?!笔∪舜蟠怼⒄拷形瘯涏嵢撕辣硎?,要全力推進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更加自覺地把湛江發展放在全國、全省大局中去謀劃推進,為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作出湛江貢獻。
東莞位于珠三角核心區,是制造業大市,經濟總量接近萬億元,省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的任務是“立足實體經濟,堅持創新驅動提升制造業能級,努力當好地級市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皷|莞要進一步把握優勢,緊緊抓住先進制造業這個‘根’和‘魂’,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笔∪舜蟠?、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提出,要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深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進一步為產業賦能;要促進產業體系升級,引育更高質量的新興支柱產業;要充分發揮東莞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投資關系這一優勢,打造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現代化樞紐城市。
在東莞代表團的分組審議中,多位省人大代表還從不同方面建言獻策。省人大代表周楚良表示,要打破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壁壘;省人大代表周濟雄提出,要創新中小企信息化解決方案,助力產業體系升級;省人大代表謝宏琴建議,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探索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果轉化、人才支撐和要素保障。
一路聽下來,記者有一個感受特別強烈:各市與會代表不僅在深刻體悟省委、省政府以更大力度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更是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抓研究,以只爭朝夕的拼勁抓落實,探尋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廣東對策。于21個地級以上市而言,被一一點名給任務,是一種期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唯有攜手與共、奮力前行,與歲月較長短,才能令山河再換新顏。

廣東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工程,弘揚美食文化(資料圖片)
按照慣例,圍繞老百姓關心的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等領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繼續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全省安排446.37億元,其中省級安排172.12億元予以保障,確保將民生實事辦好、辦到位。這十件民生實事為:
促進普惠性學前教育擴學位、提質量。包括:積極響應社會對普惠性學前教育學位的需求,全省新增9.6萬個普惠性幼兒園學位,其中公辦幼兒園學位6萬個;普惠性幼兒園生均經費最低標準由每生每年400元提高至500元;培育135項學前教育“新課程”科學保教示范項目,不斷完善省學前教育“新課程”資源體系。
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包括:千方百計保居民就業,打造富有特色的“粵菜師傅”品牌,開展“粵菜師傅”培訓1萬人次以上,帶動3萬人實現就業創業;大力推動“廣東技工”培訓,完成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00萬人次。全面深入推動“南粵家政”工程高質量發展,開展家政服務類培訓16萬人次以上,促進30萬人次以上穩定和新增就業創業。
免費實施出生缺陷篩查。包括:為全省87萬名孕婦免費提供地中海貧血、唐氏綜合征、嚴重致死致殘結構畸形的產前篩查;為全省109萬新生兒免費提供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G6PD缺乏癥(蠶豆?。⒈奖虬Y、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和新生兒聽力篩查。
提高低保、特困人員、孤兒基本生活補貼和殘疾人兩項補貼保障水平。包括:城鄉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水平提高到631元、286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不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6倍;提高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提高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
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包括:著力改善老舊小區居住環境,全省開工改造小區1 300個以上,惠及居民25萬戶以上;因地制宜確定改造內容,重點改造老舊小區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筑公共部位等。
完善農村集中供水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包括:加快推進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新增保障農村集中供水200萬人;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新增1 000個以上自然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全面推動農村公路橋梁安全改造。包括:鞏固18萬公里“四好農村路”建設攻堅成果,著力推進橋梁安全隱患整治;對全省343座公路橋梁進行改造;新發現四、五類公路橋梁處治率100%,提升農村公路橋梁安全保障水平。
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督檢測能力建設。包括:完成不少于60萬批次食品抽檢任務,不合格食品處置率100%;省內乳制品、嬰幼兒配方乳粉、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在產品種實現抽檢100%全覆蓋;完成不少于800萬批次食用農產品快檢任務,覆蓋全省各縣區不少于2000家農貿市場;省內生產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劑品種抽檢覆蓋率達到100%。
實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為基層送100場展覽、100場講座、100場演出、100場歌詠活動,為農村送15萬場電影;建設10個嶺南書院、50個“粵書吧”類新型閱讀空間,打造10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所;實施50個具有嶺南特色的文保單位保護利用和博物館陳列展覽;優化提升57個縣級融媒體中心。
大力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包括: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推廣實施森林保險、水產養殖保險,省內種植的所有水果品種100%納入;提高保險保額標準,水稻提高至1 000元/畝,能繁母豬提高至1 500元/頭,育肥豬提高至1 400元/頭,森林提高至1 200元/畝。
2021年省級預算將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切實保障重點領域資金需求,預算安排實現“九著力”:
著力支持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其中包括推動地方政府債券聯動,先行先試改革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機制,探索赴港澳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深化會計資源共享,推動粵港澳會計合作聯盟計劃由61家會計師事務所擴充至128家。
著力支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安排產業發展、內外貿等相關支出122.84億元,增長15.9%。
著力支持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省,強化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支撐。安排科學技術支出201.39億元,增長9%。
著力支持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增強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安排省對市縣稅收返還、財力性轉移支付和交通運輸支出2 311.98億元,增長10.6%。

廣東各地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資料圖片)
著力支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安排農林水、自然資源及其他相關支出609.73億元,增長5.1%。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安排涉農資金313億元,市縣統籌實施部分達到260億元,占比超過八成。
著力支持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加快建設美麗廣東。安排節能環保和生態保護補償轉移支付支出181.77億元,增長5.8%。
著力支持深入推進文化強省建設,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安排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等支出67億元,增長7.9%。
著力支持大力發展社會民生事業,穩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安排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住房保障等支出1725.11億元,增長4.3%。
著力支持加強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廣東。安排公共安全、災害防治與應急管理等支出342.68億元,增長10.1%。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良好開局是成功的一半。廣東要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2021年開好局非常關鍵。從2021年清晰明確的戰略布局,到環環相扣的推進鏈條,廣東必將邁好第一步、奪取“開門紅”、見到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