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素紅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之年。對于廣東如何開好局、起好步,代表們建言獻策熱情高漲,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期間,共收到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以下統稱為“建議”)933件,較上次會議增加了66件。代表們在建議中對我省實現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各種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構建“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目標,圍繞省委“1+1+9”工作部署,聚焦“雙區驅動”、“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數字化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相關重點領域和重點工作,針對鍛長板補短板提出了意見建議。
本次大會代表建議聚焦的交通、醫療衛生、教育、優化營商環境、現代服務業、城市及城市群發展能級、法治廣東等議題,不僅延續了去年的熱度,而且展現了較強的“求進”訴求(見下圖)。

■ 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 ■ 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
關于加快灣區建設,以傳統基建、新基建、新能源項目夯實廣東發展動能的相關建議有57件。
在打通軌道交通“末梢”神經方面,一是雙城聯動形成軌道上的都市圈。主要建議有:加快廣州、深圳中心城區高速城際軌道建設;推進深圳都市圈城際鐵路一體化建設。二是珠江兩岸軌道交通均衡發展。主要建議有打造數據驅動的珠三角地區智慧交通體系等。三是粵東西北“融灣外拓”。主要建議有:支持深南高鐵粵西支線建設;加快推進廣河高鐵、廣河客專聯絡線建設等等。
在發揮5G網絡、數據中心和新能源項目牽引帶動作用方面,主要建議有:加快將 5G 基站建設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加強全省科學數據資源的管理與共享,建設省級科學數據中心;加快完善海上風電標準體系的建設等等。
圍繞“雙區驅動”和“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關建議54件,提升城市、城市群發展能級相關建議43件,強化創新的核心地位相關建議24件,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相關建議68件。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建議主要有:完善和加強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的政策扶持;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培育一批全球和區域供應鏈“鏈主”企業,發展“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智能化水平;加大對制造業品牌建設扶持力度等等。
推動現代服務業優化發展方面的建議主要有:加強互聯網新經濟模式監管;建立并完善知識產權融資運營體系;加快推進數字人民幣在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的試點;構建大灣區應急物流體系;支持企業及機構建設新型數字商貿平臺集群等等。
提升城市、城市群發展能級方面的建議主要有:建立世界領先的廣深科技創新先進經濟帶,廣深共建重大要素交易市場和科技創新平臺;加強沿海經濟帶城市海洋經濟合作,對接海南自貿港;依托工業互聯網,打造“大灣區研發設計+粵西配套生產”的產業發展模式;進一步探索“飛地經濟”建設經驗等等。
創新驅動發展方面的建議主要有:統籌推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共建共用共享共管;制定集成電路科研、教學實驗室的整體布局與規劃,建設廣東省微電子公共研發平臺;出臺激勵政策,加速產業界與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全面協同,推動全省人工智能多層次人才培養等等。
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方面的建議主要有:推進基層政府的政務數據庫建設;統籌推進欠發達地區“數字政府”建設;改善專利申請審批機制,加強我省6個國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的能力建設,建立跨區域跨領域的聯審機制;出臺政策進一步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細化落實民營企業各項減負政策;建立政府對中小企業信用積分評級機制等等。
在改善、提高生活品質方面,教育和醫療衛生仍然是熱點,相關建議分別有71件和74件,涉及“一老一小”相關建議32件,就業收入和技能人才培養相關建議27件。
推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方面,關于學前教育擴容提質的建議主要有:推行民辦公管制度,加大對民辦普惠制幼兒園的管理力度;從省級層面加大對基層公辦幼兒園的政策指導和扶持力度,提高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等。關于加強高中、高校和特殊教育建設方面的建議主要有:進一步做好公辦高中學校的規劃布局;建立完善支持政策,鼓勵和推動我省普通師范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的師范專業普遍開設特殊教育專業。關于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主要有:把生命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提高體育課教學水平;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體檢和檔案管理制度;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扶持。
建設健康廣東方面,關于提高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的建議主要有:發揮農村基層醫療系統監測排查作用,加強農村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婦幼健康應急反應和管理體系;加強中小學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校醫)配備等。關于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區域均衡布局的建議主要有:加快社區醫院建設,完善三級診療架構,組建醫療集團包片區服務群眾;開展以全科為主導的基層醫療體系的建設試點;提高縣域醫共體藥事管理水平等等。
促進就業方面,主要建議有:建立與大型制造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主動探索服務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行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鼓勵技能大師、能工巧匠將走上兼職教師崗位;落實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暢通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渠道,完善技能人才培育機制;健全對新業態、靈活就業人員、共享用工的制度保障等等。
關于推動鄉村建設提檔升級,以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更高水平的鄉村振興方面的建議有105件。
鄉鎮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方面的建議主要有:加大財政資金和用地指標支持,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村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和排放標準,落實長效運營管理機制;適當提高省農村“四好公路”的建設標準和養護標準;支持“一十百千”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區域的農房微改造工作和開展鄉村風貌示范縣、示范片、示范帶的創建工作;推動“5G+農業”的應用推廣;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建設,做好基層治理數字化的頂層設計等等。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的建議主要有:科學規劃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大力扶持農業企業開展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工作;做精鄉土特色產業,加強地方品種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大力培育鄉村旅游品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機制,加大災后理賠力度,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理賠督查工作;建立完善農村物流網絡,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等等。
深化農村改革方面的建議主要有:用活點狀用地政策,加快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建立點狀供地項目聯合評估論證機制;構建覆蓋全省的農地入市統一平臺;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大做強農村集體經濟;實施高標準、大規模的混合連片村級工業園區升級改造。
相關建議有63件,主要關注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
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方面的建議主要有:進一步完善“河長”工作機制,加強面源污染整治,控源截污治污;建立市級跨行政區域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聯防聯控聯合執法機制;做好海水養殖污染防治的頂層設計,建立聯合治污新模式,構建完善醫療廢物應急處置管理體系等等。
生態保護和修復方面的建議主要有:加強珠江口海岸帶、近海海域和海島保護修復,建立珠江口跨區域跨領域的聯合保護協調機制;研究制定北江流域省內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
低碳綠色發展方面的建議主要有:明確交通運輸領域的碳達峰目標和技術路線,健全交通運輸能耗排放數據統計監測和考核,完善綠色交通的相關建設、評價標準;統一氫能基礎設施規劃,大力發展氫能產業。
推進“平安廣東”建設的相關建議有42件,關注最多的是社會治安,其次是公共衛生應急管理。
完善“互聯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方面的建議主要有:以“互聯網+全民創安”云服務平臺為支撐,建立常態化信息采集機制、考核機制、激勵機制,推動社會治理模式從政府主導、部門治理向全民參與、多元共治模式轉變;在農村主要出入口及公共區域安裝監控攝像設備,并連接到公安治安監控網;加強灣區信息網絡安全的頂層設計,逐步推進實體企業的信息安全建設;依法從重從嚴打擊網絡詐騙,加大對網絡水軍以及職黑產業鏈打擊力度。
提高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方面的建議主要有:建立市縣鎮村四級聯動應急處置機制,完善區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公共衛生疫情戰略物資儲備庫,儲備建設方舟醫院的基礎物資;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快速響應指揮中心,織密一體化基層防控網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