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蕓,盧振波,陳玲洪,白茹莉(浙江工業大學圖書館)
大數據時代,信息以幾何形式快速增長,數據體量不斷擴大,人們對數據信息的安全性越來越關注。所謂信息安全就是使信息隱私得到保護,信息不丟失或損壞,而防止信息丟失或損壞的前提是做好信息備份工作。現階段,人們的信息備份意識不夠強烈,出現很多信息不及時備份而影響工作正常運轉的事件。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 的調查顯示,1990—2000 年,美國有29%的受災公司由于信息數據丟失而導致公司在兩年內倒閉[1]。信息備份的任務和意義在于:當災難發生后,通過備份的數據信息可以快速、完整、簡捷、可靠地恢復原有信息,避免信息丟失而出現信息恐慌現象。鑒于此,本文對高校學生個人信息備份行為進行調查,并對現有信息行為模型研究進行梳理,針對高校學生信息備份行為設計訪談問卷,抽取各因素與影響因素間的關系,借助結構方程模型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總結信息備份行為的影響因素。最后,針對問題提出相對應的意見與建議。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和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數據庫。筆者分別以“信息備份”“個人信息備份”為主題詞或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精確檢索,檢索類別及時間均不作限制,共檢索到相關文獻67 篇,經過樣本查重與比對后,刪除重復、通知、報道、簡訊、會議紀要等與主題無關的文獻后,共獲得有效文獻64 篇。同時以“Information Backup”為主題詞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進行檢索,檢索時間限制為2008—2020 年,文獻類型為“Artical”“Review”,其他條件不作限制,精煉檢索到相關文獻378 篇。因此,本文的研究樣本包括67 篇國內文獻和378篇國外文獻。
筆者通過對文獻進行梳理后發現,國內外都對信息備份展開了理論研究,且個人信息備份實踐具有一定的理論支撐。個人信息備份的實質是個人對存儲中能夠有效控制的部分或全部數字信息備份到另一存儲介質中,其主要目的是對信息再利用和防止信息丟失[2]。個人信息備份是個人信息管理的一個分支點,信息備份相當于機器的永久記憶。
國外關于信息備份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有涉及。有學者對個人數字信息備份情況進行調查分析,了解他們如何備份個人計算機數據并在計算機出現故障時如何恢復個人信息[3];有學者調查信息備份工具在實踐中的應用,如云儲存、智能手機等備份工具的可信感知和信任行為,并提出相關解決方案,增加了數據備份可信度[4-6];也有學者對信息備份系統的性能和恢復效率展開研究,并提出提高備份系統效率的方案[7-8];還有學者對備份策略以及備份技術進行研究,掌握高效備份方法,更好地為現實生活中的備份實踐提供了理論參考[9-10]。
國內關于信息備份的相關文獻數量遠不及國外多,但在信息爆炸時代,國內學者對信息備份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有學者對計算機做硬件備份,以免計算機硬件或軟件遭到損壞而丟失數據[11-12];有學者對信息備份工具進行研究[13],了解信息備份工具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為人們使用備份工具的動機提供理論參考,也為信息工具的傳播推廣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還有學者對信息備份策略、個人信息備份管理等相關主題進行探討,旨在提升個人信息備份意識,防止由于信息丟失而出現信息恐慌現象[14-15]。
本文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該主題進行研究,總體研究框架如圖1 所示。
個人信息備份行為主觀因素較強,涉及內容較廣,因此本文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個人信息備份行為影響因素進行探究。質性研究是指在任何情境下從整體對社會的某個現象進行探究,與研究對象進行互動,并對研究對象的行為和行為意義進行詮釋的一種研究方法。
訪談工作開展之前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包括成立訪談小組、確定訪談計劃、制定訪談流程、確定訪談的形式、設計訪談提綱、確定訪談對象、確定訪談時間和地點等。
筆者在閱讀一定量文獻的基礎上,結合當前信息備份相關現象設計了一份半結構化訪談提綱。在正式訪談之前,對訪談提綱進行預測試并完善訪談提綱。半結構化訪談提綱包括3個部分:① 關于訪談對象的相關信息、術語界定;② 關于訪談對象電腦信息備份的相關經歷;③ 智能手機信息備份的相關經歷。大綱設置的問題為開放性問題,調查者可以根據相關備份行為進行深入探討,且對問題細節不做設置。
本研究采用訪談法進行信息備份行為的研究,訪談結果已達到飽和,因此滿足質性研究的要求。本文選取研究對象的依據是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1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相關數據:使用網絡、移動網的主要群體是青年群體。因此本文選取18—28 歲年齡段的人為訪談對象,學歷均為本科及以上。
由于半結構化訪談既能了解研究者想要得到的答案,也能與被訪談者進行深入的交流,因此本文選取的訪談形式為半結構化訪談。在正式訪談前與訪談對象選擇合適且安靜的受訪地點,與訪談者進行初步交流,簡要說明訪談目的,并與受訪對象簽訂知情同意書,征得受訪對象同意后,對其訪談過程進行錄音。在正式訪談中,由研究者對其進行訪談,主要詢問訪談提綱上列出的問題,另外針對受訪者的回答結果進行補充提問。訪談結束后,研究者將錄音轉成文本形式,并與受訪者保持聯系,方便對后續相關問題進行咨詢。訪談平均時間大概為20 分鐘,對受訪對象的姓名進行匿名處理,用R1、R2 等作為文件名。
本文首先將錄音轉成文本形式,再進行手工編碼。編碼過程中首先提取轉錄文本回答的關鍵語句,以名詞的形式形成一級編碼;其次對名詞進行總結概括,形成二級編碼;最后對二級編碼的各個量進行總結,形成三級編碼。根據調查內容,本文將編碼表分為三個(見表1—表3)。

表1 人口統計學特征
本文受訪對象的年齡為18—28 歲;男性占66.7%,女性占33.3%;學歷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受訪者都有過備份經歷,使用計算機時間相對來說較長。
受訪對象都有過電腦信息備份行為,受訪者們使用計算機時間較長,基本熟練計算機操作,對個人信息管理也具備一定的意識,因此,對個人電腦信息備份也有一定的了解。① 受訪者大部分表示基本信任自己的備份方式以及所使用的備份工具,認為現在云端存儲相對比較正規安全,目前還沒有出現大的漏洞;個別受訪者認為信息備份行為涉及個人隱私問題,基于信息安全角度,對信息備份在云端的方式表示不太信任。② 受訪對象的信息備份行為發生的頻率不太高也不太穩定,如有受訪者表示在電腦卡殼時或電腦更換系統時偶爾備份一次,備份行為發生的頻率可以間接看出受訪者信息備份意識的強弱程度。③ 受訪者通常在U 盤、云盤、固態硬盤等設備上進行備份,備份的信息類型包括照片、視頻、學習資料、軟件安裝包等。④ 在信息備份過程中,受訪者表示沒有發生過關于信息泄露等事件,偶爾有信息丟失的情況發生,如備份時斷電了或硬盤壞了,備份在電腦上的信息就丟失了。但受訪者表示信息丟失的情況很少發生,因此對于信息丟失的恐懼感不強烈。

表2 電腦信息備份行為編碼

表3 手機信息備份行為編碼
受訪對象都有過手機信息備份行為,受訪者們對智能手機的運用都比較了解,且依賴程度較高。移動網絡的快速發展,移動設備運用比較普及,人們對手機信息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① 受訪者對于自己的信息備份行為的發生頻率清晰度不高,不定時的進行手機備份。② 手機信息備份的內容主要包括手機里的照片、通訊錄、視頻等,備份方式是將手機里需要備份的內容上傳到手機自帶云端或者上傳到QQ 空間等。③ 受訪者對個人隱私信息具有一定的保護意識,考慮到備份安全性的問題,對信息備份存在差異化處理的方式。④ 手機備份過程中,很少出現備份的數據信息丟失的情況,但不乏出現意外情況。⑤ 受訪者對目前的手機備份現狀自我感覺良好,對信息的保護意識較強烈,如有受訪者會對信息進行多次備份,以防止信息丟失,從而減少信息丟失的恐懼。
從調查情況來看,與電腦備份信息的行為相比,手機備份信息的行為方式要少,備份工具也不多,其他的則沒有太大的差異性。
(1)環境因素。通過訪談可知,受訪者的信息備份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環境影響。如有受訪者發生信息備份行為是公司要求所致,或是由于身邊朋友在使用信息備份軟件,自己也想嘗試等。環境因素導致信息備份行為發生變化,因此營造良好的信息備份環境是目前個人信息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個人習慣。受訪者認為信息備份行為的發生也是個人習慣所致,信息備份只是個人認為有必要進行的一種自我管理現象。信息備份是日常行為習慣,并無其他因素導致此行為的發生。個人習慣因素是不穩定的,它與個人生活方式及生活環境有關,培養良好的個人習慣受時間、個人意志等控制。
(3)隱私保護意識。受訪對象都有談到個人隱私問題,且受訪者對個人隱私都比較重視。信息時代,個人隱私信息的泄露會在大數據技術的驅動下,讓個人的信息安全沒有保障。信息備份是將個人信息傳送到相關備份軟件或者有關保存信息的載體上,后臺對于備份軟件或信息載體的處理是個人無法控制的。因此,信息備份行為的發生還受個人隱私保護意識的影響,信息備份有可能導致個人隱私信息泄露,人們因此會減少信息備份行為。鑒于此,需要加強信息隱私保護措施,提高用戶信任度。
(4) 信息丟失恐懼感。在信息備份行為中,受訪者對個人信息丟失抱有恐懼感,信息丟失帶來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信息丟失恐懼來源于個人心理因素影響或是相關信息丟失經歷所帶來的影響?,F在的數字經濟時代,信息丟失的可能性比紙媒時代要大的多,但信息備份減少了信息丟失而產生的恐懼感。
(1)迎合信息備份的發展趨勢,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云備份的安全性。自2015 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16]之后,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基礎的研究已經拓展到了各個領域,信息存儲、備份與恢復領域也不例外。目前備受關注的云計算給信息備份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云存儲模式,也將用戶帶入到一個海量存儲低成本的時代。
備份信息的安全性決定了所備份的信息是否有意義,如果備份的信息安全性得不到保障,那么所做的備份工作也就沒有意義,因此信息備份的安全問題非常重要。影響信息備份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常見的有電源故障、計算機病毒、系統軟件故障、偷竊、丟失、人為破壞或不可抗力等。因此,備份過程中要保證備份信息的安全性,避免信息的損壞或丟失。云儲存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它實際是一種虛擬存儲,不需要考慮原文件的丟失問題,只需考慮現有的信息資源不會失控即可。而存儲在網絡中的信息需要有用戶的賬號和密碼才能進行操作,相較于固態的物理設備存儲方式會更安全。
(2)加強信息素養教育,培養用戶信息安全意識。信息素養是高校學生應具備的一個基本能力,因此,信息素養教育已成為高校圖書館用戶教育的核心內容和圖書館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素養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受教育者的信息知識體系、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完善其信息道德,使受教育者具有有效獲取、傳遞、創造信息的能力。信息素養的提高可以使得用戶有意識地更好地管理和備份自己的信息,養成良好的信息備份行為習慣,提高信息備份能力。同時,信息道德的培育也營造了一個良性的信息安全環境,讓用戶在保護個人信息的同時也不會去損害他人的信息。
(3)提高個人信息備份工具的存儲容量。信息的爆炸式增長提升了用戶對信息備份工具高存儲容量的需求。此外,備份信息的成本也是用戶關注的一個方面。在備份信息過程中,用戶花費的成本越低,該備份模式越會受歡迎,如云存儲備份模式。在云存儲環境下,用戶無需購買存儲設備,這大大降低了用戶的使用成本,而在同等容量的存儲空間下云存儲的價格低廉,接受的人群更多。
(4) 提高個人信息備份工具使用的便利性。如今各個領域的人們都會涉及到備份問題,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不愿意在信息備份過程中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各個領域的用戶都需要一個靈活、簡單、方便的備份方式。云存儲備份環境下用戶可以輕松完成備份任務,因為云存儲環境下用戶只需登陸個人賬戶就可以進行備份、存儲或者恢復,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而且不會出現資源消耗或丟失,即使用戶忘記了賬號或密碼,也能通過其他方法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