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外語外貿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務。“三教”改革中,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解決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其落腳點是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這也是“雙高計劃”建設中“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的首要任務。當前,“三教”改革和課程思政建設是高職教育的兩個熱點。
“課程思政”一詞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 年提出,它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一種教育理念,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課程教學和教學改革的各個環節,潤物無聲地實現價值引領和人格塑造。基于上海經驗,我們可以把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理解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公共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三全”育人體系,形成全方位協同育人效應的一種教育理念。
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已提上日程,但是在當前,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仍存在困境,亟須逐個突破。
1.有些老師對于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概念混淆不清,甚至把這兩個名詞混為一談,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絕不是詞序的簡單調換。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而思政課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所以,厘清這兩個名詞的概念,對于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有些教師不愿意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認為課程思政與己無關,是思政課教師的事,是黨務干部的事,是輔導員的事,這是阻礙課程思政開展的困境之一。
3.許多教師認為將思政融入課堂教學非常難,因為不熟悉理論、不知道方法、沒有融入的經驗,這是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
4.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有些教師把課程思政簡單地理解為課程加思政和課程的思政化。
1.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關鍵在教師[1]。教師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扮演最為重要的角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合格的教師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學高為師,行為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是學生成長的導師和引路人。教師應在不斷提高教學能力的同時,不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不斷加強哲學、職業素養和黨的最新的大政方針的學習。不斷深入探索課程思政的教學規律,多層面增加課程思政實效,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將課程育人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響學生,力爭做到經師和人師的高度統一。
2.思政元素是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首要和關鍵,教師應結合課程內容深入挖掘所授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從宏觀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做到多門課程相互配合,實現思政元素的系統性挖掘;充分考慮各門課程的類型、特點,實事求是,各有側重的區分性挖掘;用好互聯網平臺,實現教師的校際合作互補性挖掘;思政課教師和其他教師進行密切合作,可以手拉手集體備課,可以相互聽課,思政課教師可以開展對其他教師的思政方面的培訓,合作撰寫課程思政方面的論文和申報課題等,實現合作式挖掘。從微觀層面,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從大德層面可以結合學科領域挖掘家國情懷、政治認同、法律規范等元素;從公德層面可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社會責任感、行業規范等元素;從私德方面可以挖掘職業操守方面的元素。從特色思政元素,可以從地方資源、校史資源、校友資源、校風校訓、校友文化、時事等方面進行挖掘。
3.為全面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育部全面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實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梳理各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依托高校人才培養主陣地、課堂教學主渠道,分類、分批組織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工作。以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為動力,發掘并融合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建設一批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彰顯思政育人功能的示范性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素質拓展(活動)課程,深化課程思政示范課能力提升工程建設,探討教學范式改革,打造一批特色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素質拓展(活動)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保持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全課程、全方位育人。修訂課程教學大綱。深挖課程思政元素,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實際,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點、教學方法和載體途徑,評價滲透的教學成效,不斷反思和總結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的經驗。
4.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大賽。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樣塑造,以先進帶普遍、以局部帶全域。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以賽促練,賽教結合[2],賽中學,學中賽,通過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大賽,教師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開展課程思政的有益經驗;同時,激勵更多教師、更多課程主動開展課程思政,確保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逐步實現“三全育人”目標。
5.在開展課程思政的建設中,實現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深度融合。這是一種教育生態的重構,是一種精細的浸潤式的隱性教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須堅持以課程為載體,實現自然融入,潤物無聲,不能生硬植入思政內容。也不能把課程上成思想政治理論課,須努力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1+1>2 的效應。
6.教材引領,形成課程思政范例成果。教材是三教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教材解決的是“教什么”的問題。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的集體智慧,系統總結課程思政集中備課和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成果。組織教師整理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編寫課程思政實踐教材,把專業知識與思政理論有機結合的典型案例轉化為立體化教材、網絡化資源,推動各門課程更加有溫度、有質量、有思政味。
7.努力構建課程思政的長效機制,信息技術助力課程思政建設。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拓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時間和空間。積極探索和實踐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法和路徑。形成人人育人的格局。
1.把育人放在首位。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講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千教萬教,先教會學生做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堅持把德育貫穿課程思政建設的始終。教師應善于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善于通過小事情折射大道理,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課程教學中。把知識傳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緊緊跟上人盡其才的新時代,積極探索實現理想抱負的路徑。
2.堅持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課程思政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最終體現在行動中。在課堂教學環節,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在實踐環節,緊扣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的課堂所學不僅裝在頭腦中,更落實到行動中,實現學生的知行合一。
3.針對當前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困境,教師應厘清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概念[3],大膽實踐,加強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直接關系到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是教學實踐的主體,教師應自覺增進自己的德育意識,收集道德教育資源,找準道德教育時機,自覺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同時,教師也應增進自己的育德能力。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針對大學生成長特點,著力于學生道德素養的熏陶,加強正面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4.高職院校還應積極實施“課程思政”優先發展戰略,建立課程思政激勵約束常態機制,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劃撥課程思政專項經費,通過項目的形式資助課程思政工作的探索與實踐;強化課程思政課題立項與研究工作,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創新與發展;加強教師課程思政教育與培訓力度,安排教師外出進行課程思政研修、考察、訪學、掛職和實踐鍛煉,深入開展課程思政入職培訓、課程思政專題培訓、課程思政專業研討、課程思政示范課隨堂聽課等活動,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育德水平。
5.課程思政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學校教育布局的內在之魂。高職院校須從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群)建設、課程建設、教材的選用、教案課件的編寫、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開展工作。注重頂層設計,不斷構建三全育人的課程思政大格局,形成濃厚的育人氛圍,不斷推進思政課教師與其他教師的協同育人模式。
當今,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作為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已在高職院校全面展開,如何走出課程思政建設的困境,如何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向前發展,是當前高職教育的熱點、難點和重點。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課程思政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舉措,深化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全面系統學習黨的大政方針,積極探索,不斷實踐,在常學常新中不斷總結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