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霖,齊書慧
(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延安 716000)
延安時期,日本對華政策調整,國民黨對邊區進行包圍封鎖,為解決政府嚴重的財政困難,中國共產黨被迫開展勞動運動,不僅實現物質產品的“自給自足”,而且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上,將教育與勞動結合,通過簡單多樣的方法實現勞動育人,形成了中國化的勞動教育思想,為今天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延安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采取豐富多樣的方式改變勞動觀念,培育勞動意識,轉變勞動態度,激勵參與勞動,讓人民大眾認識到“勞動可以創造一切”[1]的真理。
延安時期,在面對艱巨的抗戰任務與國民政府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雙重夾擊時,毛澤東意識到最為困難的就是財政問題,為了不餓死也不解散,就得生產勞動,“自己弄飯吃,自己搞衣服穿,衣、食、住、行統統由自己解決”。1939 年在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上毛澤東提出“發展生產,自力更生”的口號,號召邊區人民群眾、機關部隊、學校人員開展必要的勞動生產。林伯渠在作《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擴大生產運動,是當時重要的戰斗任務之一。政府發出《關于發展生產運動的緊急通知》,頒發《陜甘寧邊區人民生產獎勵條例》等,號召全員盡一切可能進行勞動生產,用自己動手的方式解決全部問題,要“自立更生克服困難”,并明確提出“自給自足”的奮斗目標。1940 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要求各部隊“一面戰斗,一面生產,一面學習”。黨和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制度,為勞動活動指明了方向,激勵鼓舞全員參與生產勞動,改變他們的勞動思想與態度,明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實現了“豐衣足食”,取得了抗戰的偉大勝利。
文學藝術是啟發思想意識覺悟一種重要的方式,延安時期,黨通過淺顯易懂、形式多樣、生動活潑集思想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文藝作品來宣傳勞模事跡,啟發人們的勞動意識,使勞動觀念觸及人心,勞動思想發生轉變。
第一,利用人民喜聞樂見的秧歌劇、民歌小調、詩歌戲曲等多種多樣的文藝形式滲透勞動教育,使“勞動光榮”理念得到廣泛傳播。如文學作品《吳滿有》《田保霖》《一個女英雄》;新秧歌劇《兄妹開荒》《劉二起家》;歌曲《趙占魁運動之歌》《種菜圣人黃立德歌》等形式多樣的文藝作品謳歌、贊頌辛勤勞作的勞動人民。通過身邊的真人真事,實實在在的內容,刻畫了生動鮮活的勞動人民形象,弘揚“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的勞動精神。
第二,利用版畫木刻、剪紙窗花、年畫春聯等滲透勞動觀念。這是中國的傳統習俗,是美好寓意的象征,用年畫、窗花、春聯等描繪勞動者形象和事跡,不僅是對勞動者的認同、贊美和崇拜,更用現實的勞動者形象代替了象征傳統觀念和權威的“財神爺”“官老爺”,使得勞動者形象變的光榮、高大。從深層次上講,是對勞動致富、勞動光榮、勞動偉大觀念的認同,用“勞動光榮”新觀念代替了“勞動下賤”舊思想。
新聞媒體是傳播思想觀念的重要宣傳途徑,也是營造氛圍的重要方式。延安時期,黨和政府以新聞媒體為依托,利用報紙期刊宣傳典型勞模,營造了濃厚的勞動氛圍,不僅推動勞動生產,還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解放日報》《邊區群眾報》等報刊大量宣傳報道了勞動英雄的事跡,勞動中存在的問題與成績,對勞動活動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1944 年1 月,專門刊出《邊區生產運動專利》,介紹了吳滿有、陳德發、張振財等眾多勞模事跡,通過《吳滿有和吳家棗園》《向模范工人趙占魁學習》等有影響力的報道,使得勞模得以被發現、榜樣得以被塑造,勞動氛圍得以被營造。報道勞模事跡、傳頌勞模精神,渲染了環境氛圍,正是在這種耳濡目染勞動氛圍中,如春風化雨般影響廣大群眾,使情操受到陶冶,勞動思想得以塑造,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勞動思想的統一,發動群眾快速參與勞動活動。
榜樣示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對人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延安時期,黨特別重視通過榜樣示范來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勞動活動中塑造了一大批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勞模典型,例如:勞動英雄吳滿有、趙占魁等勞模事跡深入人心。此外,中央領導人也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一起參與勞動,毛澤東在楊家嶺開荒種地,周恩來帶頭學習紡線,被評為“紡線能手”,他們通過實踐行動為全員樹立了標桿,起到了模范表率作用,鼓舞了廣大群眾參與勞動的熱情,振奮了邊區軍民艱苦奮斗、生產自救革命激情。延安時期,黨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勞模的光榮事跡,號召全員“組織起來”參與勞動,熱愛邊區,熱愛勞動。對勞動者身份給予高度的肯定和贊揚,對“勞動光榮”觀念進行宣揚,對于樹立新的勞動觀念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
延安時期,在革命實踐中,黨堅持將教育與勞動相結合,在短時間內實現了顯著的育人效果,解決實現了物質產品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思想意識問題,培養了階級情感,激發了革命意志與愛國主義情懷,形成了“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
勞動實踐是培養人和發展人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觀念的根本途徑,通過參與勞動,人們深刻認識到勞動創造世界,勞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物質困難的同時也改造世界觀。延安時期,通過勞動實踐,人民大眾的思想發生了深深的改變。
部隊軍人“一手拿槍,一手拿鋤頭,戰斗生產兩不誤”,赴南泥灣開荒屯田,用自己的雙手把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陜北的好江南”。不僅提升了自身素質,還形成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思想,明白自己可以養活自己,練就了與困難作斗爭的本領,實現了“不要公家一粒糧、一寸布、一分錢”。一些游離于勞動群眾之外的青年知識分子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產勞動中,主動貼近勞苦大眾,形成集體主義思想,思想意識得到了極大的升華。例如,陳學昭在小說《工作著是美麗的》中說“人的思想是可以改造的,人的品質也是可以慢慢改造的......從前,我也覺得人生對我有很多不公平,現在我不再那么想了,我也有我自己的幸福。”[2]人民大眾通過參與勞動實踐,將好吃懶做,偷奸耍滑,不務正業的二流子變為了勞動英雄,思想與行為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在思想深處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明白“勞動致富”,愿意積極主動參與勞動。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把勞動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和基本工作開展勞動活動,號召鼓勵全體成員參與勞動生產。在勞動實踐中團結人民大眾,培育階級情感,激發愛國情懷,使全體人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為“不餓死也不解散”的目標努力,為取得抗戰最終勝利奮斗。學校、部隊、機關干部、中央領導全部投入到挖窯洞、開荒種田、紡線織布等勞動活動中,打破了階級隔閡,實現了知識分子與工農結合,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結合,使勞動人民更相信黨。毛主席曾說:別小看挖窯洞,這是挖開知識分子與工農隔開的一堵墻啊!通過勞動,培育了廣大群眾的階級情感、革命意志與愛國主義情懷,讓人民群眾擁有戰斗的必勝信心和決心!遲金江回憶“經過兩年的艱苦生產勞動,不但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而且鍛煉了我們堅強的革命意志。”[3]戰士王紹先說“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面前,任何困難都是可以戰勝的。”[4]他們把國家民族的歷史任務變為“革命家務”,具有責任和使命擔當,愿意為實現中華民族勝利的目標而奮斗!
勞動實踐是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過程,也是完成偉大事業的先決條件。通過勞動實踐可以磨練人的意志,塑造人的思想,培養人的精神品質。延安時期,黨帶領全員上下進行生產勞動,通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勞動磨練,孕育出“自立更生,艱苦奮斗”寶貴的延安精神。黎原在回憶錄中說“三年來,我和戰友們一起,在非常艱難的條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難,開展生產自救,靠我們自己動手解決了吃飯穿衣問題,打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度過了難關。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在我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日后,無論是在解放戰爭的硝煙里、抗美援朝的戰火中,還是在和平時期的訓練場上和建設工地上,這都始終激勵著我克服一切困難,永遠向前。”[5]在延安精神的激勵下,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它就像一把真理的火炬,一直照耀著中華兒女奮勇前行!
延安時期的勞動運動是一場成功的思想意識變革的勞動教育活動,給予了我們重要經驗與啟示。今天仍然要重視勞動教育,傳承勞動育人理念,堅持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發揮勞動育人的獨特作用,采取多樣的方法與手段,寓教育于勞動之中,激發教育的活力,實現良好的效果。
勞動是無產階級本身重要的育人途徑,因為勞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色,不畏勞動,不怕吃苦是他們應有的精神品質。延安時期,無論是領導干部、高校學員,還是軍隊戰士、根據地群眾,全員參與生產勞動,將勞動與自己的本職工作聯系起來,為革命斗爭提供物質產品的同時深化了思想認識,在勞動中培育出真正的無產階級的接班人、勞動人民的接班人。
勞動教育是凝聚革命力量,培育社會新人的重要方式,在新時代的今天,勞動教育對于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價值取向、階級情感、技能水平仍然具有重要決定作用。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也與勞動教育息息相關,所以要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傳承勞動育人的理念,將勞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強化勞動教育。寓教育于勞動之中,讓學生真正投入勞動實踐,親身體驗勞動過程,感受勞動過程的艱辛與付出,體悟勞動成果的喜悅與收獲,從中悟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的道理,明白“幸福的人生是奮斗出來的”。在勞動中磨練意志,練就堅韌不拔的毅力,傳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通過辛勤勞動實現人生的理想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6]。勞動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關建所在。[7]青年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要想把青年一代從潛在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就必須采取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法,發揮勞動育人的獨特作用,使理論教育發生“質”的飛越。首先,勞動育人是實踐育人的彰顯,勞動教育是培養艱苦奮斗精神的實踐基礎。所以要與生活實際需要結合,使教育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使學生所學習的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其次,勞動教育是培育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要途徑。勞動教育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實際的本領,也拓寬了人才培養的渠道,突破只注重理論教育,“唯分數論”傳統教育方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思想認知只有從社會實踐中來,從勞動中來,才會深刻、有意義。在勞動中出力流汗,磨練意志,激發思考,轉變思想,實現全面發展。最后,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基點,是實現國家富強的關建所在。所以要與現實國情相結合,與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相結合,培育吃苦耐勞,努力奮斗,勇于擔當的時代新人。
延安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通過豐富多樣的方法與手段,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實踐的有機融合,以生動、高效的方式實現了教育目標,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以勞動創造財富,以勞動改變思想,以勞動守護家園,通過勞動變大變強,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時代浪潮的滾滾推進中,新中國的發展仍然要將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勞動教育依然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勞動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與基礎,也是教育之根源,是源頭活水,而教育目標的實現也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因此,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與手段開展勞動教育,將教育多樣化、全方位的融入到勞動之中,實現教育生動化、形象化,也能讓教育有溫度、有深度、高效度,以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為指導,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活動,通過簡單、直接、多樣的方式方法實現了勞動育人,培育了階級情感,激發了愛國主義情懷,強化了責任和使命擔當。新時代教育事業的發展,依然要以實踐為基,以勞動為基,讓勞動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也讓勞動打開有溫度、有故事的教育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