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林
(鄂州職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湖北鄂州 436099)
綜合保稅區享有免證、保稅、免稅和退稅政策。國內貨物在綜合保稅區內,除國家另有規定,不需要配額和許可證即可以和其它國家交流。從境外入區的貨物以及保稅區內保稅加工、保稅物流、保稅服務等業務,都可以暫緩繳納進口關稅及進口環節稅。從境外進口并進入保稅區,用于區內基建項目所需的物資、區內生產所需設備及零部件、辦公用品等,除另有規定外,也可以免予征收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國內企業生產的貨物進入綜保區后,除了另有規定外,即可享受出口退稅待遇,企業可以節省大量成本[1],包括運輸、倉儲及裝卸成本等。此外,由于國內的工廠人員還可以方便自由地進入倉庫進行檢驗或加工,參與出口集拼、境內外產品組配等所需操作。
如果鄂州市能成功建設空港綜合保稅區,必然能夠充分地利用鄂州的區位優勢和國家政策優勢,較大程度地降低運輸、倉儲和裝卸成本。港口的物流、區內的出口加工區能充分地享受到保稅區的特殊政策。既方便外商進入國內市場,進入鄂州,也方便國內的企業,特別是湖北或鄂州的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以及從事出口加工業[2]生產,還能吸引大批跨國公司和外向型大企業入區落戶,使得鄂州及周邊地區成為高端制造業和現代商貿物流業的聚集區,促進鄂州乃至全省的加工貿易和商貿物流的轉型升級。
2019 年開始,鄂州空港綜合保稅區城市設計、口岸作業區修建性規劃已經啟動編制。鄂州空港綜合保稅區面積2.99km2,鄂州空港綜合保稅區規劃主要功能區設置為航空維修區、口岸作業區、保稅加工區、保稅服務區、保稅物流區和綜合服務區六部分。2020 年9 月,鄂州空港綜合保稅區申建工作和鄂州海關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目前,鄂州空港綜合保稅區申報工作和招商工作正有序開展。整個湖北省目前已經有8 家綜合保稅區已經掛牌或籌建中,分別是:武漢東湖、武漢新港空港、武漢經開、宜昌、襄陽、鄂州、孝感、黃石綜合保稅區。另有荊州市綜合保稅區也已經正式啟動招標,建成后將是湖北省第9 家綜合保稅區。
交通區位優勢:鄂州空港綜合保稅區的選址位于鄂州市的東部、鄂州機場北側,其中有一部分區域與貨運機場重疊,北至燕磯港作業區、東至203 省道、西至機場規劃路,吳楚大道從中穿過,占地面積約2.99 平方公里(4480 畝)。在航空方面,鄂州機場是我國在湖北境內唯一獲批的貨運機場,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貨運機場,滿足遠期貨郵吞吐量908 萬噸的要求。在鐵路方面,武九鐵路由北向南從鄂州主城區穿過,通車后的武石、武岡城際鐵路使得交通更加快捷。在公路方面,境內有滬渝高速、漢鄂高速、黃鄂高速、大廣高速幾條高速公路形成網狀分布,另有G106 和G316 從鄂州境內由東往西經過。在水運方面,境內擁有長江航道,其航道等級為國家Ⅰ級,鄂州港擁有葛店、三江、五丈、楊葉四個港區,是武漢新港的重要組成部分。鄂州可以實現鐵路、公路、航空、水運復合型立體交通網絡。
政策優勢:設立鄂州空港綜合保稅區,能有效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享受多方面政策支持。鄂州是我國中部地區的工業基地,位于長江經濟帶的優先開發部分,鄂州在武漢城市圈中,與武漢處于緊密相伴的位置,在產業發展、物流一體化對接、商貿流通等方面被賦予特殊地位,必將得到更多的發展機遇。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武漢城市圈”不斷發展。2020 年湖北省進出口總值達4294.1億元,與2019 年同期相比,增長了8.8%,創歷史新高。其中,出口達到2702 億元,比上一年增長8.7%;進口總量1592.1 億元,比上一年增長9.1%。
2019 年鄂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140.07 億元,相比2018 年增長了134.77 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06678 元,相比2018 年增長了13361元。分產業來看,2019 年鄂州市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00.49 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81%;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50.3 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8.27%;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89.28 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92%。
近年來,鄂州的傳統產業不斷得到轉型升級,以鄂信鉆石,湖北昌利等為首的超硬材料產業,外貿出口呈逐年遞增態勢,產業鏈也得到完善,逐步形成金剛石工具產品研、制、檢測、銷售一體的金剛石產業集群。冶金與建材行業的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以燦光光電、容百鋰電、虹潤新材料、愛民制藥、蘇寧、唯品會、萬噸冷鏈等企業為代表的光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航空指向型新型產業已得到快速發展。
鄂州空港綜合保稅區規劃主要功能區設置為航空維修區、口岸作業區、保稅加工區、保稅服務區、保稅物流區和綜合服務區[3]六部分。
航空維修:綜保區內開展境內外飛機發動機及航空貨物的保稅維修業務,通過保稅檢測維修、保稅存儲、融資租賃等綜合服務貿易業務操作,打造航空配套產業服務中心。
保稅加工:開展以戰略新興型產業為主的保稅加工。如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食品和裝備制造業等。
保稅物流:開展倉儲,分撥、配送,商業包裝,拆拼箱,冷鏈物流,物流信息服務,物流方案解決,供應鏈管理,貨運代理等業務。圍繞觀點產品及相關配套產業,為區內外企業提供保稅物流服務[4]。
口岸作業:包括水運口岸作業區和陸路(含鐵路、公路)口岸作業區。開展口岸報關、報檢、訂艙(車、船、箱)、裝(拆)箱、簽發提單、結匯、進口清關等口岸業務。
保稅服務:園區內的企業可以對所存貨物進行不改變貨物性質的簡單加工和臨港增值服務,如:分級分類、分拆分揀、分裝、打膜、加刷碼、刷貼標志以及組合包裝等具有商業增值性質的輔助服務作業。
綜合服務:生產性服務,流通性服務和行政服務。還有其他保稅服務如貨物分類、分裝、包裝、挑選等。
據2021 年初統計,鄂州市內物流法人企業主要有聚興物流、迅達物流、大通物流等企業300 余家,有郵政、申通、韻達、中通等快遞企業24 家。已簽約或有意向入園的物流企業約十幾家,規模普遍較小,競爭力不強,缺乏龍頭企業。倉儲、加工及冷鏈物流相對不足,物流效率偏低,物流成本高、產業配套能力較弱。
一方面是鄂州的大中型高新技術企業少,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較低、招商引資規模相對較小。另一方面是鄂州的傳統高耗能中小企業多,調控任務重,節能減排壓力大。
由于鄂州空港綜合保稅區起步較晚,湖北省內已獲批的武漢東湖、武漢新港空港、武漢經開、黃石綜合保稅區等綜合保稅區都屬于近距離綜合保稅區。需要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溝通協作、業務交流等方面加強努力。近年來受新冠的影響,鄂州對外加工貿易也受到一定沖擊,勞動力、土地等成本在逐年增加。
保稅區需要大量的國貿、物流等專業人才和綜合管理類人才,從鄂州市現有的條件看,無論是人才結構還是人才數量都不能滿足空港保稅區的發展需求。
鄂州空港綜保區最大的優勢在于交通便利,在完善自身物流技術水平的同時,推動保稅區與大機場實行多式聯運,充分利用公、鐵、航空、水運有利條件,建立多式聯運體系[5],從整體上不斷提高綜保區的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合理規劃好綜保區公、鐵、航空、水運之間的銜接以及轉運場的優化設立,加強協調。合理規范各層級倉庫網點的貨物流動秩序,提前分析國內現有綜保區在發展聯運中存在過的問題,如:多式聯運裝載單元標準不夠統一的問題,由于鐵路貨場、公路集散中心、港口等基礎設施的布局和建設規模差異所造成的多式聯運銜接困難問題等等,都應該提前做好預防措施。為空港保稅區建立貨物進出及監管機制、多式聯運運作機制創造有利條件。
在保稅區建設過程中,難免會引入非物流專業的產業,也無法避免物流水平整體上的參差不齊。為了降低物流成本,保稅區應不斷提高區內物流服務質量,提升專業化水平。對物流企業進行有效地整合、升級。建立統一規劃、協調發展的物流管理體制。從運輸、生產和流通等多方面進行貨物運輸流程的優化。在對外引入資金,引進國際物流企業的同時,不斷促進省、市內的物流企業與國際物流企業的相互融合,吸收國際物流企業的先進技術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保稅區在物流方面的核心競爭力。
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著力培育光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產業、航空裝備等航空指向型產業快速發展。立足科技與創新,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引進成長性好的創新型企業。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引進高科技人才和發展團隊,建立長期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走產、學、研發展道路。
為了規范綜合保稅區的有序發展,提高保稅區服務質量和水平,空港綜保區應努力從政府層面出發,以激發市場活力為出發點,優化市場環境,公平公正市場,實施高水平的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政策和制度。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進行制度學習與創新,要以創新為依托,明確各項有效的政策和管理制度,打造最具競爭力的制度環境。
鄂州空港綜合保稅區的建設是鄂州及周邊地區發展的良機,對該地區的出口外銷、招商引資和產業結構升級等多方面起著具大的推動作用,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依托政策優勢、交通區位優勢,地理中心優勢,乘勢迎來經濟的騰飛。對物流企業進行有效的整合升級,適應綜保區的發展需要。建立以多式聯運為基礎的國際多式聯運體系,促進運營效率的提高。以完善的制度機制作保障,建立良好的區內運行機制,并以此為基礎,打造良好的產業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