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韓曉梅
(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大學校園是各種思潮觀念激蕩的樂園,要用優秀傳統家訓來涵育大學生誠信價值觀,借助高校的傳播平臺和宣傳媒介,發揮其宣傳導向作用,營造涵養誠信價值觀的良好校園風尚。校園傳統媒介是傳播校園文化的重要陣地,在校園的宣傳報道中,學校要充分發揮好宣傳欄、文化墻、電子屏、校園廣播等宣傳“硬件”設施的積極作用,使其充分發揮傳播家訓誠信文化的重要宣傳引領作用。發揮新媒介在價值傳播中的有效性、便捷性,積極搶占傳統家訓涵養大學生誠信觀的網絡陣地,借力新媒介來拓展中國傳統家訓中誠信思想的傳播渠道,用大學生最熟悉的網絡手段讓其自覺受到傳統家訓文化的渲染,可以打造一批以誠信家訓為主題的教育網站,開設“傳承優秀家訓,弘揚誠信美德”的網絡專欄,使培育大學生的誠信價值觀與弘揚傳統家訓完美契合。微信、微博、QQ等作為校園新媒體的主力,學校可以結合大眾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在其平臺上推送以中國傳統家訓誠信為主題的微短文、微視頻等內容,通過轉發、點贊等多種形式來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家訓的積極性,促使大學生將傳統家訓中的誠信道德品質內化為自身的價值信念。
結合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要求,在培育大學生誠信價值觀時,要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質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課程教育體系,深入挖掘傳統家訓中的誠信文化資源,形成協同效應。發揮思政課的育人功能,將傳統家訓中的誠信思想寓于其中。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豐富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1]。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可用傳統家訓“立誠守信”的思想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思政課教學中,從培育大學生誠信價值觀的要求出發挖掘傳統家訓中的誠信文化資源,通過講道理以理服人,講故事以情感人,引導大學生在為人處世、經商創業中堅守“誠”的準則,樹立“信”的理念。
發揮課程思政的合力作用,將傳統家訓誠信文化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課、專業課相融,形成與思政課同向同性、協同發展的局面。從文化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的視角,將課程建設與誠信育人有效結合,通過課程思政實現協同育人。在教授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時,可用傳統家訓中“斗斛秤尺,俱要公平合市,不可過于低昂”的無欺無詐的誠信經商思想來培養學生樹立“誠信乃經商之本”的價值觀念[2];在教授政治、法學專業的學生時,可以用傳統家訓中“立黨羽不如昭信義,作威福不如篤至誠”的取信于民的思想來培養學生樹立為官從政以誠信的價值取向[3]。
校園文化活動是培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二課堂”,凝聚著師生共同的價值理念。高校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家訓文化活動,將涵養大學生誠信價值觀寓于其中。積極舉辦與傳統家訓相關的學術文化活動,汲取傳統家訓中的誠信精華,培養大學生的誠信美德。高校可以邀請一些知名的國學大師或者家訓研究學者,舉辦傳統家訓誠信思想主題的學術講座、文化講堂,通過互動交流來啟發引導大學生的誠信價值觀。同時,可以借助學術論壇、學術研討會讓學生進行家訓誠信文化的討論交流,借此形成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加深對傳統家訓誠信文化的理論探索,從而起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開展弘揚優秀傳統家訓文化的黨日團日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實踐中感悟傳統家訓中誠信思想的魅力。黨日團日活動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我們在利用黨日團日活動來弘揚優秀家訓培育大學生誠信價值觀時,要用新時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可以舉辦“曬家訓、揚誠信”的書畫展,“家訓中的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動員全體參與,創新活動形式,增強活動的實效性。
校園文化設施是校園文化的表層結構,隱含著“化人”“育人”的功能,潛移默化地對個體產生影響,高校可以將弘揚優秀傳統家訓與校園文化設施的建設有機結合,借助這些體現大學精神內涵的“硬件”設施來涵養大學生誠信價值觀。將優秀傳統家訓融于校園文化景觀建設,是把大學生誠信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生活的表現。高校可以借助歷史名人的文化影響力來打造富有誠信內涵的雕塑景觀,也可設計專門的家訓誠信文化長廊,在打造文化景觀時,如修建學校的亭臺樓閣、石山拱橋也可以融入傳統家訓中的誠信思想元素,雕刻誠信名言警句和誠信典故,使其成為涵育大學生誠信價值觀的物質文化載體,展現古代社會守信重諾的道德意蘊。同時,也可將優秀傳統家訓融入到校園精神文化設施建設,學生的日常學習文化活動場所和各種宣傳文化設施都是傳播優秀家訓誠信思想的有效載體,學校可以在圖書館張貼家訓誠信名言警句、書畫圖片介紹等,陶冶大學生的誠信品性。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家庭教育是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相統一的交往實踐,而以教家立范為宗旨的家訓就是傳統家庭教育的一種呈現形式。家庭是開展誠信道德教育最合適的場所,正如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所說:“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借鑒傳統家訓中豐富的誠信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中,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來涵養大學生的誠信價值觀。發揮榜樣家庭的示范作用,借助誠信榜樣做出正向引導。傳統家訓中蘊含著非常重要的誠信教育方式就是言傳身教、上行下效,在培育子女的誠信品德時,家長需提升自己的誠信修養,進行身體力行的教化,正如《鄭氏規范》所言:“為家長者,當以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4]大學生誠信觀的養成需要良好家風的涵育,要求家長以自身誠信言行去引導和感召子女。開展誠信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學校可以以誠信文明家庭評選活動為契機,積極分享優秀家訓的見解,借助一句句意味深長的家訓語錄,通過一個個真摯育人的誠信事跡,引導家長參與到家校協同育人的實踐中,讓大學生在家風教育的洗禮中增強對誠信觀的認同。
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就提出“強化學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導”“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的要求[5]。借鑒傳統家訓的誠信教化來培育大學生誠信價值觀,學校和家長應共同努力,協同并進,打造以優秀家訓文化涵育大學生誠信價值觀的互動平臺。積極構建家校協同教育的活動互動平臺。高校要借助大學生在校的一些重要時間節點、重要儀式活動來組織有家長協同參與的誠信教育活動。例如,新生開學時可以舉辦有家長共同參與的學業誠信座談會;校園文化藝術節可以設計誠信主題的家長、學生、教師共同參與的活動,在和睦友好的活動氛圍中,學生可以切身感受到家長身上的誠信品質、教師的誠信期許。這些都是以“隱性”的方式來弘揚傳統家訓中誠信教化的有效途徑,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大學生對家訓美德與誠信價值觀的認同。著力打造家校協同教育的網絡交流互動平臺。高校要善于借助互聯網的便捷性、有效性,打造網絡交流互動平臺,實現家校合育大學生誠信價值觀的良性互動。高校可以利用網絡交流平臺,如家校QQ群、微信公眾號、微博來拓寬家校交流互動渠道,也可以依托這些網絡平臺設計一些家校互動交流板塊,增強線上互動交流的實效性,把弘揚優秀家訓和誠信主題教育融入其中,增強家校合育效果。
借助中國優秀傳統家訓來涵養大學生誠信價值觀,要充分發揮文化育人與實踐養成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培育大學生誠信觀的各種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學校可以組織以弘揚優秀傳統家訓為主題的校園文化作品設計活動,借助誠信實物推廣家訓中的誠信文化。學校要鼓勵富有創造力的同學圍繞誠信主題開發設計出多種形式的文化實物作品,如體現誠信理念的家書家信、班徽班訓、詩歌文集等,這些開發設計的校園文化作品是涵養大學生誠信價值觀的有效物質載體。學校可開展家訓類的社團文化活動,借助社團活動來弘揚傳統家訓中的誠信思想,增加誠信教育的趣味性和靈活性。學校的傳統文化類的社團協會,可以圍繞傳統家訓中的誠信思想,開展“踐行家訓精神,爭當守信學生”主題的校園社團文化活動,突出傳統家訓的誠信價值,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走出“象牙塔”,才能在群眾日常生活中打上印記,因此,走出方寸校園,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育大學生的誠信價值觀,弘揚傳統家訓的誠信精髓,才更能讓大學生主動將誠信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社會實踐教育基地為依托,弘揚傳統家訓的誠信思想,實現家訓誠信教育常態化。高校可以借助傳統家訓中豐富的誠信資源,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社區、走進鄉村,進行實地的體驗、領略。學校可以以家訓主題類的社會實踐教育基地為依托,走進名人家風家訓館、鄉風鄉賢展示館,依托這些實踐基地開展弘揚優秀家訓的夏令營活動,打造家訓教育常態化的實踐基地,搭建誠信“涵養”的實踐平臺。協同政府舉辦推進家庭誠信文明建設的文化活動,強化家訓誠信教育的影響力。學校也可以協同地方有關部門舉辦推進家庭誠信文明建設的文化活動,組織“傳優秀家訓,做誠信之家”的評選活動,舉辦以誠信家訓為主題的文藝匯演,增強大學生對誠信家訓的認知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