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娜,顏明朝
(永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西吉安 343400)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農業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從遠古時代到現在,一直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當前,隨著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擴展,帶動了我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水稻種植業的技術方面還存在某些差距,因此迫切需要擴大科學研究的范圍。
幼苗的質量對水稻的產量有非常大的影響。在生產階段,農民增加播種量,以節省稻田和時間,從而導致過大的播種密度。根據對某地水稻種植戶的調查,常規中熟粳稻濕潤育秧(秧齡30天左右、手工移栽)的苗播種率達到82.7%;用于機耕種植的秧苗(不超過18天)中,有85%的農民超過了適當的播種期。播種過多會導致幼苗的營養差,移栽過程中會對植物造成嚴重傷害,分蘗產生緩慢以及穗小穗數少,導致產量低下。
傳統的手工移栽因勞動強度高,勞動力短缺,導致移栽密度太稀。在此階段,機械種植的幼苗之間的間距太大(30 cm)。為了加快苗種植速度,為增加自身經濟收益,機器插秧人員往往會增加種植孔的間距,從而無法保證種植密度。據統計,手工栽植移栽密度過低的農民占76.6%,機械栽植移栽密度過低的農民占72.5%。一方面,移植過于稀疏,促使農民增加了對化肥的投資,增加了早期肥料的比例。另一方面,移植密度太稀疏,導致穗數不足。這已成為現階段的響產量增加和肥料高效利用主要問題影。
根據調查,2019 年水稻平均產量為 8.13 t / hm2,水稻生長發育季節氮素施用量在 180 ~ 545 kg / hm2,平均值為 280 kg/ hm2。移植后10天內的平均使用率為72.5%。基本肥料的主要生產能力(PFP,施用氮肥的水稻產量)為15.6~44.5 kg/kgN,平均值為29.2 kg / kgN。使用的基本肥料過多,一方面,總體目標輸出設置得太高,技術單位通常將高產田或收割機的產量作為總產量目標,并制定相應的肥料施用量。實際上,水稻的單產遠低于高產田,早期肥料的比例過高關鍵原因是受到傳統肥料的影響,并且還與低種植密度有關。
保證水稻品質關鍵標準是水稻種子品質。因此,科學選擇種子至關重要,一般而言,應綜合考慮當地水稻的特征、生長周期、市場需求,并選擇具有較強生長發育能力和抗病性的水稻品種。選擇水稻品種后,應做好種子處理,播種前7天,將其放在晴朗的空氣中于陽光下干燥2~3天,然后通過鹽水比例法取出種子,并在第一時間內把種子中的癟粒、病蟲害粒以及機械損傷粒去除,提高種子的純度,合理地保證發芽率。另外,還需使用化學藥劑拌種,以防止病蟲害現象發生。
在播種過程中,應將水稻品種的實際特點與當地生態環境、播種制度相結合,選擇最佳播種方法,對種苗進行管理。另外,考慮到水稻的適時移栽時間,切實實行苗期管理,以促進苗質量的提高。進行水稻預播時,兩種主要的預播方法為大棚育苗以及里面增加小拱棚育苗。通常,可以防止種子在出土、幼苗生長、發育的整個過程中受到不良的外部溫度(例如溫度降低和霜凍)的傷害。在正式水稻播種之前,可以進行薄膜包衣拌種,但是選擇能增強水稻種子活力的產品很重要,并在堆滿后兩天開始播種。進行堆肥的解決方案時,確保將水稻種子內部的溫度控制在不超過10℃,否則幼苗會生長過快,不利于種植。
種植密度、施氮量、水稻種類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在中等施氮量(245 kg / hm2)的條件下,小穗型品質的產量(每穗小穗數<130)取決于種植密度,最大為30 m2,中大穗型品種(每穗小穗數>130),種植密度最高,為27.5m2。在高氮肥(300 kg / hm2)條件下,增加種植密度沒有明顯的高產效果,特別是當種植密度為30 m2和32.5 m2時,產量下降。在高密度下,特別是在高氮條件下,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稻瘟病,鞘枯病等現象更為嚴重,中后期出現掉苗。以上結果表明,適度增加種植密度可以減少基肥的用量,進而獲得增產和高效利用基肥的實際效果。
對于水稻播種,必須首先明確播種日期。通常情況下,天氣晴朗連續5天且平均溫度高于15℃時,才能達到水稻種植的基本要求。海拔400 m以上的稻田播種時間集中在3月中旬,海拔400 m以下的稻田播種時間為2月下旬至3月下旬。混合雜交稻的播種密度通常為 10 ~ 12 kg / 0.067 hm2,而普通水稻的播種密度應為 25 ~ 20 kg /0.067 hm2。
通常,在移栽幼苗30~32天后,移栽幼苗的平均葉齡可以為5.5~6.5。健碩幼苗具有很強的抗寒和抗旱能力。進行水稻移栽時,有必要確保移栽密度的合理化,以促進單株水稻的增產;確保田間群落結構的合理化,以促進自然通風和透光率的合理提高。另外,考慮土壤有機質和種植方法,實際定制的密度還必須整合稻米的類型。
在水稻種植期間,有必要有效地選擇化肥。通常,應綜合許多要素以進行化學肥料的合理布局,包括種植區域的水稻種植體系,水稻類型和土壤類型。根據“三控”施肥技術,計算出稻田的總氮需求量,粒肥、穗肥、基肥的氮素比例,有效地配制多種化肥,實現控肥、幼苗控制、害蟲控制。此外,根據幼苗情況和顏色來澄清肥料的用量。在提高水稻產量的播種期間,應有針對性地使用各種肥料。稻田的土壤層狀況與基礎肥料的使用相結合,如果稻田化肥效率高,則需要減少施肥量;相反,增加。還要選擇有效施肥時間并使用葉肥[1]。
在水分管理上,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育特點來調節水層,合理灌水和曬田,以達到節水提溫的目的。在捕秧至緩苗期保持4~5 cm深水層護苗,分蘗前期保持3 cm左右的淺水層,分蘗中后期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當全田總莖數達到預定指標(每平方米達到520個莖)時,及時排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的發生,在拔節孕穗前期保持濕潤,保證通氣良好,后期適當建立淺水層,特別是抽穗前5~15天內保持淺水層,其余時期以間歇濕潤灌溉為主,采取陳水不干,新水不進的管水辦法,保證地上、地下部協調生長。
根據水稻在不同生育時期和受孕特性來調節水阻、注水、曬田,有效達到節水增溫目的。從接苗到緩慢出苗,保持4~5 cm深水層護苗。在抽穗初期應保持最深3厘米的淺水層,并在抽穗后半期在潮濕區域進行交替灌溉。當田間莖稈總數達到預定指標值(每m2達到520根莖稈)時,立即排干田地,以控制無效分蘗的產生。
根據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我國水稻質量和產量可大大提高。在水稻生產和生產領域,種植技術被用于從選種、選址、播種、移栽、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多方面以提升水稻生產質量以及產量,實現水稻的優質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