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瑩路
(鄭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0)
近幾年,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業種植技術改變了原本的方式,人們對農作物的栽培技術有了全新的認知[1]。玉米在進行播種時,不僅需要良好的氣候環境,還應該注意播種時存在的病蟲害以及栽培技術,當前需對玉米的病蟲害防治以及玉米栽培過程中的技術進行分析,確保玉米的種植質量得到改善,提高玉米的產量。
為了提升玉米的品質、增加產量,應對玉米的栽培技術進行分析,具體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做好玉米的栽培種植:
在種植玉米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土地進行翻土。由于種植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機械化設備,導致收割后的土地存有很多大的土塊,這些大的土塊會影響到玉米種子的發芽和生長,影響了玉米的成活率,因此,需要將大的土塊碾碎后進行種植,以助于玉米的發芽[1]。在進行翻地的過程中,要確保土壤平整,促使玉米在整個生長的過程中能夠享受到足夠的陽光和適量的水分,防止在翻土的過程中因為地勢不平,導致翻土不勻等現象的出現[2]。
在進行玉米播種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地勢變化選擇不同的玉米種子,以提高玉米播種的質量。比如:在地勢低洼地區,要選擇防澇的種子,地勢較高的地區則選擇防旱、抗旱性較強的種子。總的來說,種子的選擇上要遵循產量高、防病蟲害的原則,按照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和地勢科學合理地選擇種子[3]。
由于在整個種植過程中,玉米可能會出現不發芽等狀況,為此,要在玉米播種之前將玉米種子進行浸泡,然后對玉米種子進行晾曬,選擇一些合適的藥品幫助玉米進行發芽,比如說種衣劑等,可以避免蟲害以及病害對玉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也能夠促進玉米更好地成長。
在進行玉米的播種時,一定要考慮到其播種的時間,提高玉米播種的整體質量。播種時間選擇上,應該根據各地區的天氣變化不同,選擇不同的播種時間,提高播種的效果。對降水較少的地區以及大部分地區而言,玉米最適合的播種應該是在5月中旬左右。而在播種時間選擇上要做到因地制宜,比如南方玉米能種兩季,就長江流域來說,春播的玉米一般3月底4月初播,7月中上旬可以采摘。而華北區域春玉米播種時間可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種,8月下旬可收獲;秋玉米最遲不能遲于7月中旬播種,10月中下旬收獲。安徽、湖南等區域玉米播種時間:一般春玉米4月上中旬播種,8月上中旬收獲,夏玉米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種,9月中下旬成熟。
大量機械化播種的方式不僅加快了玉米播種的速度,減少了人力的投入,同時也提高了玉米的產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玉米的產量與玉米在播種時的間距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可謂是影響玉米成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4]。為此,在進行播種時,一定要考慮到玉米與玉米之間的距離,適當對其進行調控,使得所有的玉米種子都能夠在播種的過程中獲取良好的水分和光照,提升玉米的成長效果,增加玉米的產量,滿足種植的實際需求。
在進行玉米的播種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玉米的營養搭配,在施肥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地實際環境選擇不同的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施肥,在改善土壤營養成分的同時來提高玉米的產量。同時,還需要做到均勻施肥,提高肥料的使用效果。均勻施肥可以保證每一顆玉米得到充足的營養供給,而局部過多的施肥反而會影響到整個片區玉米的生長速度,影響玉米的總體產量。
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經常會遇見不同的病蟲害,為了防止玉米的產量下降,需要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在玉米栽培的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包括蚜蟲等,其中蚜蟲會吸食玉米的汁液,導致玉米的葉片出現卷曲、變形的狀態,并且玉米的植株會處于生長不良的狀態,直接影響到玉米的結實程度。蚜蟲在排泄的過程,可能會引發玉米出現污霉,并直接影響到玉米葉片在整個過程中的光合作用,致使玉米葉片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不僅如此,蚜蟲還會傳播多種不同的病毒病,其所造成的危害遠超過蚜蟲本身,在進行防治的過程中,要求在每一次玉米收獲之后,都需要及時地清理殘留,通過鋪設銀灰色的地膜有效地避免蚜蟲病的出現,也可以利用黃板進行蚜蟲的誘殺,或是選擇在田間與蚜蟲為天敵的生物進行防治。比如說在蚜蟲的出發期,可以釋放一定的煙蚜繭蜂或是使用含量為5%的吡蟲啉乳油,需要將其稀釋為1200~2000倍液,或含量為10%的啶蟲脒,將其稀釋為4000~6000倍液,或含量為25%的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將其稀釋為2000~2000倍液等藥劑進行蚜蟲的清除,來降低蚜蟲對玉米栽培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增強防治病蟲害的效果。
棉鈴蟲也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玉米病蟲害,棉鈴蟲會直接吸取玉米的穗、雄花。而在玉米成長中,棉鈴蟲則會直接啃食玉米,造成玉米的籽粒破損或者是發爛,直接影響了玉米的品質以及玉米的成長。進行棉鈴蟲防治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好秋耕冬灌,并且應該輪作倒茬,集中進行田邊鏟除,針對地頭雜草應該及時地進行消除,防止它們成為棉鈴蟲繁殖的場所。棉鈴蟲在孵化時期開始到棉鈴蟲幼蟲2齡時,可以在種植區噴灑含量為1.8%的阿維菌素乳油,將其稀釋為500~750倍液,要求在噴灑時,每隔7~10天噴1次,共噴2~3次。
在玉米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還有相對常見的病菌類的防治,其中包括了玉米大、小斑病。其主要危害的是玉米的葉片,在嚴重時會導致玉米的苞葉出現問題。其病斑常出現在葉片上,并且其所形成的是相互聯合成不規則的大斑,直接引起玉米葉片的早枯現象。為了有效地防止玉米大、小斑病的出現,在進行玉米的選擇時,需要選擇抗病品種,并且清除田間地邊的雜草以及病殘體,減少病原的入侵,并且玉米播種時應該適當地進行早播,避開病害發生的高峰期。而當田間的病株率達到30%,病葉率達到20%時,則可以使用含量為25%的丙環唑乳油將其稀釋為2000倍液藥劑;或含量為25%的異菌脲可濕性粉劑將其稀釋為300~500倍液;或含量為20%嘧菌脂水分散粒劑將其稀釋為3000倍液進行救治。
綜上所述,玉米作為農村常見的農作物之一,農作物的產量直接關系到了農民的收入。為此,當前需要針對玉米的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方式進行分析,提高玉米的整體產量,提高其病蟲害防治的整體成效,幫助農民解決問題,也能夠促使玉米的栽培質量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