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文豪
(賓陽縣黎塘鎮農業農村局,廣西 賓陽 530409)
糧食是保障人類生存的關鍵要素,如果糧食安全和糧食供應無法保障,會在世界范圍內引起極其嚴重的問題,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雖然目前糧食問題已經得到了緩解,但是全球仍然有較多的人存在饑餓、營養不良的狀況,因此必須要研發出優質的水稻品種,才能夠真正地解決糧食問題。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種植作物之一,水稻種植是很多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方式,為了能夠滿足當前市場上對于優質水稻的大量需求,需要積極使用高產栽培技術。優質水稻栽培過程中需要關注較多的要點,作為農戶應當積極學習新型的栽培技術要點,落實病蟲害防治措施,為水稻的健康生長和發育提供重要保障。
水稻品種的選擇會決定水稻最終的產量以及生產質量,在選擇水稻品種時應當結合氣候條件、水稻生長周期、常見病蟲害類型等多種因素進行選擇。需要選擇具有高產和生產潛力的水稻品種,優先選擇能夠有效適應外界環境的品種。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品種培育,目前產量較好且品種較為優越的,主要包括內香8156、岡優527和宜香2292等,這些水稻品種均具備高產的潛力[1]。
育苗是影響水稻后期生長發育的關鍵環節,當前所種的水稻多是雜交水稻,因此育苗場的面積應當控制在10~15平方米。育苗場地應當選擇地勢較高的區域,土壤應當肥沃,盡量處于背風向陽的環境,育苗場地的前茬作物應當避開禾本科類作物,最佳的選擇為菜園地。在播種前30~50天進行肥料腐熟,主要包括磷酸鈣以及有機肥,兩者的配合比例為1∶100。苗床寬度應當為1.2米,溝寬度為0.4米,廂長在8~10米。
在進行水稻播種之前,應當對種子進行合適的處理,首先是要進行曬種處理,在進行播種前的24~48小時內進行晾曬,讓種子走出休眠期。晾曬完畢后對其進行浸泡,浸泡時間為12~24個小時,種子撈出并用清水進行清洗,使用種衣劑對其進行拌種。在進行播種時,應當保證播種的均勻性,在完成播種之后,使用木板按壓種子,使種子可以進入到土壤之內,并在種子上方覆蓋細土,細土的厚度為0.5~1厘米[2]。覆蓋細土之后使用清水對苗床進行清理,將0.02克農得時和水進行配比,水的用量為3千克,將混合溶液噴灑在苗床上,可以進行化學除草。
在水稻播種后,3~5天之內水稻會出苗,白天應當保持良好的通風效果,降低溫度,在傍晚之后,在水稻上方覆蓋保護膜進行保溫。當水稻秧苗現綠后選擇晴朗的天氣進行揭膜,夜間仍然覆蓋薄膜,秧苗進入三葉期之后,將薄膜完全去除,結合苗床的干濕水平和秧苗缺水情況進行灌溉,同時噴灑尿素溶液,溶液的濃度應當為1%,可以對水稻秧苗的生長發育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水稻移栽前應當對移栽地區進行休整和深耕,深耕的厚度應當超過20厘米,深耕完畢后追加肥料,包括農家肥、過磷酸鈣、復合肥、尿素,每畝使用量分別為1500千克、25千克、25千克以及15千克。當水稻秧苗生長到4.5葉齡到5.5葉齡之間可以實施移栽。結合實際情況,移栽疏導的行株距應當為23.33厘米×13.33厘米,每畝栽種1.5萬~2萬叢水稻,如果種植雜交水稻則每叢應當保持1個幼苗,如果種植常規水稻則每叢需要保證2~3根幼苗[3]。
首先,制定合適的肥水管理計劃。肥料和水分是水稻發育所必須的營養成分,種植農戶需要能夠根據水稻的具體發育階段使用不同的肥料。水稻在栽培5~7天后會進入到分蘗期,每畝的水稻需要追加生物肥,追加肥量為8千克,在栽插50天后開始進入稻穗期階段,此時應當追加生物肥,施肥量為5千克。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灌溉技術的調整也是極其必要的,傳統情況下是利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對水稻進行灌溉,現在為了提高水稻的產量應當根據水稻的不同生長階段選擇不同的灌溉量以及灌溉方式,這樣才能夠確保水稻的健康發育[4]。在水稻移栽之后田間應當保證水層在寸水之內,能夠加快水稻根系的發育速度,提高水稻成活率,這階段應當維持7天。分蘗期階段后,應當保持田間處于濕潤的狀態,維持淺水層的狀態,當分蘗量達到相關標準之后應當將水量排出,對田間進行晾曬。進入開花期之后仍然需要保持寸水水層狀態,能夠提升水稻的發育速度。在水稻進行收獲前的半個月,需要將水稻田內的水完全排干凈,能夠提高水稻收獲的便利性。
在水稻栽培種植過程中應當重點防治病蟲害。當前在選擇病蟲害防治手段時多數會使用綠色防控技術,可以培育出綠色無公害的水稻,滿足人們對于綠色食品的需求。為了實現綠色防控,降低病蟲害防控過程中農藥的投放量,可以采取稻鴨種養技術。在選擇鴨子品種時,需要選擇適應能力較強的鴨子品種,每畝水稻田的鴨子數量應當控制在12~15羽,當水稻處于移栽返青階段時,將鴨苗放入到水稻田之間[5]。通過稻魚種養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疏松田間土壤,進而提升水稻的根系生長量,促使水稻能夠更加健康的發育,同時也可以提高水稻產量的穩定性。應當養殖生長速度較快并且適應能力強的魚類,通常可以選擇草魚或者鯉魚,每畝水稻田魚的放養量應當控制在10千克以內。在使用稻魚種養技術之前,需要實施田間實施加固處理,田埂高度應當在50厘米之上,寬度應當在40~50厘米,水層應當大于20厘米,這樣才能夠為魚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利用人工的方式對稻飛虱和稻螟蟲進行捕捉,利用害蟲假死性的特點將其進行集中處理,可以有效提高蟲害的控制效率,減少害蟲基數。物理防治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常見的蟲害物理防治技術為殺蟲燈,通過在田間懸掛殺蟲燈可以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對其進行捕殺,1個殺蟲燈可以覆蓋的范圍在3~4公頃。黃板也是常用的物理防控方式,可以吸引成蟲,之后對成蟲進行誘殺,控制蟲害的規模,還可以減少蟲害疫病的出現幾率,每隔15天應當在黃板上涂抹1次黃油,可以保障黃板的使用效果。
稻瘟病發生幾率較高,在水稻生長的整體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會給水稻的不同部位造成危害,常見的為葉稻瘟。在預防葉稻瘟時應當盡早選擇合適的農藥實施防治措施,避免稻瘟大面積擴散,可以選擇濃度為36%的丙唑多菌靈1800~2250克,每公頃水稻藥物兌水900千克,兌水后利用噴霧的方式進行藥物噴灑,噴霧時盡量選擇機械設備進行噴霧作業,可以保證噴霧的均勻性。
水稻屬于一種產量高的農作物,在我國的糧食結構中屬于極其重要的作物之一,通過高產栽培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能夠打破傳統水稻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提升水稻的生產質量和安全性,滿足市場上對于優質水稻的需求。在進行水稻種植時應當選擇合適的種植品種,并重視育秧環節的重要性,選擇合適的移栽時間和移栽密度,以此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在對水稻進行田間管理時應當重視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可以為水稻的成長發育提供充足營養成分,避免水稻受到病蟲害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