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三龍,王建祥
(1.撫州市臨川區唱凱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江西 撫州 344102;2.撫州市臨川區云山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江西 撫州 344101)
稻田綜合種養的發展可以進一步提升農戶收益,同時還能夠縮短種養周期,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因此,需重視該種養模式的實施與發展,結合新型水產養殖模式,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實現農業與水產業共生且持續發展。
一般來說,傳統種養模式下,水稻收獲的凈效益為400~2000元/畝,水產類如魚、蝦等,獲得的養殖凈收益為400~2000元/畝,綜合種養后所獲得的純利潤在1500~2500元/畝,由此可見,綜合種養模式的經濟效益遠高于傳統單獨種植或養殖模式。此外,還可以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苗種行業、水草行業、飼料行業等,實現多個行業的共同盈利與發展。同時,綜合種養模式與當前所要求的綠色種植、養殖以及生態恢復、建設的種養理念相契合,在這一種養模式下,不僅能夠起到保肥增肥、恢復地力的作用,促使水稻良性且健康生長,還可以為養殖產品供給存活所需的氧氣,并為其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在稻田中養殖蝦、魚等水產品,可以達到疏松土壤的效果,可以清理田中的雜草與害蟲幼卵,并在其新陳代謝的作用下,為水稻生長提供養分。在此基礎上,配合適當農業技術的使用,如綠色防控技術、秸稈還田技術等,可以大幅度減少農藥及化肥的使用量,有效規避農業面源污染,還能節約生產成本,對水稻品質的改良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具有極高的生態環境效益。通常情況下,采用稻田綜合種養模式開展水稻種植與水產品養殖時,可以實現水稻種植70%~80%的農藥減量,相較于傳統種植方式,能夠減少50%~70%的肥料用量;同時,養殖水產品也可以達到減少藥劑、飼料使用量的效果,在藥劑方面至少減少50%~70%,在飼料上可以減少30%~40%,從整體上來看,能夠節省的成本約為200~300元/畝。
首先,因地制宜,確保在水稻種植與生長過程中,可以獲得水源的持續供應,充分分析當地的水文情況與所體現出的特征,制定相應的供水措施。針對水資源較為缺乏以及引水設施不完善的鄉鎮地區,可以采取水渠、河流引水灌溉的方式達到稻田水資源供應的目的。全方位檢查稻田進、出口的養殖設施,并做好定期維護,若存在漏水問題,則需在第一時間進行修復。通常來說,南方的水資源較為豐富,因此利用運作排灌站或分渠管道,將水稻生長所需的水分引進稻田中,即可實現稻田的高效率灌溉,以此保證水稻的高產量、高品質。
其次,加強對綜合種養基礎設施與配套設施的建設、完善,對于基礎設施不健全或整體水平不高的地區,需重視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當地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加大對水稻生產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勵農戶在種植的同時,養殖不會對水稻生長構成威脅的水產生物,實現稻田綜合種養的全方位改革。建設并不斷完善稻田水利工程、灌溉及排水工程的基礎設施,將水稻種植、水產養殖的綜合種養模式劃分到農村綜合開發與高標準稻田建設中。
最后,延伸稻田水產行業的產業鏈,將水產行業與水稻種植行業相關的龍頭企業整合到一起,在相互合作與引領下打造稻田綜合種養示范田,以充分發揮出示范區的帶動作用。始終秉持以稻促水產、以水產保稻的種養理念,促使稻田水產行業產業鏈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加快二者價值鏈的整合進程,以此推動農業與水產業的融合發展。同時,還需重視稻田水產行業休閑農業的發展,盡可能與觀光旅游行業相互協調,加強對稻田水產產業體系的完善,以此從整體上增強稻田水產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此外,國家需加大對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盡可能發揮出綜合種養示范田的引領作用。結合當地產業實際,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水稻、水產品牌,并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逐漸形成農戶、示范基地以及企業協同發展體系,利用稻田水產促進水稻生長,實現生態農業種養的同時,推動綜合種養的持續發展。
在生態方面也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以達到綜合種養的生態型發展。
其一,對于污染稻田的源頭加以控制,加大對污染行為懲治力度。優良的生態環境可以推動稻田水產經濟的良性發展,因此,農戶不僅要重視對稻田整體生長情況的巡視,還需檢查稻田的土壤質量,加大對水質的檢測力度。若種養稻田周邊建有工廠或企業,相關部門就需對其所排放出來的污水進行細致檢測,當其不符合污水排放標準時,應要求工廠全面停產整頓。而工廠與企業則需以科學的方式對待排放污水進行處理,盡可能做到污水凈化再重復利用,避免水資源浪費的同時,確保所排放的污水達到排污標準。
其二,加強對蟲害的防治力度,采取科學的手段抵御鼠、水蛇以及水鳥等生物對水稻及水產品的威脅。通過驅逐或建設圍欄的方式避免生物的進入。其中,鳥害對于水稻的威脅較大,因此,為了將其阻隔在外,降低其對水稻的危害,可以對田埂適當加高、加固,確保加高后的田埂高出田面至少40厘米,也可以使用驅鳥器,以達到驅趕鳥類的效果。
預防、治理病蟲害時,需注重農藥的合理使用,盡可能選用低毒且高效的農藥,農藥噴灑過程中,應掌握科學的噴藥方式,將稻田內所養殖的魚類、蝦類等水產生物盡數撈出,再將其放到安全區域后進行喂養,或在水產生物聚集區域控制農藥的使用量,嚴格篩選藥劑,以規避水產生物被毒害的風險。
法律方面提出的相關種養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2.3.1 水產業法
針對非法捕撈水產生物的現象制定相應的舉報獎勵制度,充分發揮出群眾的保護作用;相關部門需嚴格管控非法電魚、捕蝦等不良行為,加大對有關法律知識的宣傳力度,使群眾對該行為產生正確的認識,激發群眾守法的自覺性;重視對非法行為的整治,曝光一切不良行為,并收繳捕撈設備,追究其責任。
2.3.2 土地法
嚴禁非法占用土地挖塘養殖水產生物的不良行為出現,針對該問題制定相應的整治方案;對于非法挖塘養殖者,需予以警告,并在令其妥善安置好水產生物后,填補水塘,再向其講解與土地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其明確不同水稻田的實際用途,實現土地的合理使用。鼓勵其他組織與個人在發現該現象后積極控告與檢舉,適當給予其獎勵。
2.3.3 環境法
組建具備專業素養與能力的水污染防治隊伍,責令關停對稻田良性發展造成威脅的工廠,并在科學協調下,要求造成污染的工廠賠償稻田養殖者的經濟損失;針對養殖者舉報的工廠污染行為,需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并在第一時間捕撈水產生物,將其安排到潔凈的水域中;將排污行為所引起的危害后果加以報道,并通過普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方法,以增強其環境保護意識。在多種法律手段的共同作用下,促進稻田綜合種養的良性且可持續發展。
為了實現稻田綜合種養的可持續發展,就需在水稻穩產的前提下,利用多元化的開發模式,將水稻與多種水產共同種養,以此提升農戶以及水產養殖戶的收入,促使水稻、水產品質量的全面提高,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達到綜合種養持續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