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華
(鹽源縣農業農村局平川鎮畜牧獸醫站,四川 涼山 615700)
近年來,農村散養戶養殖生豬的現象已經有所減少,但仍有部分地區存在散養、家養的現象。實質上,生豬散養是具有一定的風險的,因為整體的規模不大,所以養殖戶對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還不夠,特別是在當前復雜的養殖環境條件下,很容易引發大規模的疫情,造成新的公共衛生問題和利益受損。
首先,養殖人員要明確自身職責,意識到生豬養殖不僅是經濟活動,同時也要對養殖業本身的發展負責,即使是散養戶也要做好防疫工作的配合以及自身的管理。其次,政府部門應發揮職能性的作用,從整體抓起,做好各項工作的協調與組織。最后,基層的動物防疫部門以及農技服務中心要發揮自身的優勢,一方面深入防疫一線,做好基礎的防疫管理工作。例如巡視檢查、疫苗接種以及建立散養戶臺賬等;另一方面要做好系統性的培訓工作,幫助散養戶建立正確的養殖意識和技術手段,帶動疫病防治體系的不斷發展[1]。
類似于口蹄疫、非洲豬瘟等都屬于重大的生豬疫病,因此要做好相應的免疫工作。特別對于農村散養戶而言,做好生豬免疫工作要做到“四不漏”,即不漏一頭、不漏一針、不漏一戶、不漏一村,從而由多個方面保證生豬群體獲得較高的抗體合格率,通常情況下,國家對于地方養殖業有明確的規定,即抗體合格率要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對此,首先要對養殖環境做好消毒處理,要確保覆蓋到每一個豬舍。其次,加強巡視檢查,提高對疫病風險的評估能力。最后,及時對病死豬采取無害化處理。總而言之,要以免疫能力提升為基礎,確保養殖效益的穩步提高[2]。
對防控模式進行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實施“動物防疫日”制度。即在每年的春秋兩季大范圍的開展動物防疫工作,主要針對農村散養戶的養殖活動。同時,將每月的月初、月中、月末分別設置防疫工作日。與此同時,要加強村級防疫員與畜牧獸醫站的聯系,以本村的政務公布欄為背景做好防疫程序以及聯系信息的公布,為基層防疫工作的開展建立基礎保障。其二是以防疫七步法為指導,提高環節控制能力。第一步充分了解散養戶的養殖條件,展開一定的幫扶工作;第二步做好養殖和防疫技術的傳授;第三步督促養殖戶進行衛生管理以及消毒工作;第四步以巡視檢查的方式查訪生豬的發育狀態;第五步做好疫苗接種工作,堅決不留空白;第六步完成免疫臺賬的建立;第七步協助官方防疫和市場監督管理。
農村散養戶生豬疫病防控的要點主要在于科學養殖意識的建立,對此要加大宣傳和培訓工作的力度,發揮基層防疫人員的能動性,以村、鎮為單位開展系統化的培訓,并發揮微信群、朋友圈等媒介的作用,進行相關信息的推送,全面提高養殖戶的防疫意識。與此同時,還要提高消毒滅源的針對性,在此過程中包括以下幾個要點:一是消毒液的交替使用;二是保證消毒工作的連續性;三是以生石灰為原料構建消毒帶;四是對于金屬用具要采取高溫消毒;五是做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六是嚴禁人員隨意進出豬舍;七是做好飼料殘余和飲用水的轉移;八是做好養殖廢水的排放控制。
生豬養殖是有嚴格的免疫程序的,其具體的接種方式和劑量如下:對于日齡為14天左右的生豬要接種圓環病毒滅活疫苗,免疫方式為頸部肌肉注射,注射劑量為2毫升;對于日齡在30天左右的生豬要接種支原體肺炎滅活疫苗以及豬瘟活疫苗,免疫方式為頸部肌肉注射,注射劑量為1毫升;對于日齡在35天左右的生豬要接種藍耳病滅活疫苗;60天日齡的生豬要接種三聯苗;65天日齡的生豬要接種口蹄疫滅活疫苗。在上述疫苗接種的過程中,基層防疫部門要做好入村服務,確保免疫程序的嚴格落實。并通過免疫臺賬的建立,確保不留空白。對于不配合免疫接種工作的散養戶要采取相應的強制措施,取消其散養資格。
隨著養殖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大,外地引種的現象十分常見,由于涉及到仔豬的調運,所以在正式的引進前要對當地的養殖環境和疫病防治情況做好調查,做好疫情高、中、低風險區的劃分,以便于確定引種工作的可行性。首先,對于非疫源區要求提供相應的檢疫證明和各類指標的檢測報告;其次,在整個的調集和運輸的過程中,應減少與其他動物的混合裝運,控制在各個區間地的停留時間,防止感染其他疫病;最后,調運落地后立刻進行30天及以上的隔離飼養,觀察生長發育情況,并在第十五天左右的時間進行必要的抗體檢測,經確認無感染和傳播風險后方可進行混養,而出現疫情癥狀的生豬應及時做好無害化處理。
由于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所以從事該項工作的人員十分缺乏,許多地區都面臨著人力資源短缺甚至無人可用的窘態。隨著國家對基層防疫工作的重視,政府部門應加大關注力度,強化動物防疫隊伍建設。首先,提高基層防疫人員的工資水平,以待遇留人的方式穩定人員結構;其次,培養本地的養殖專家和防疫專員,從而在基層形成防疫管控網絡,確保管理無死角,同時能夠發揮養殖大戶的示范作用,解決人員短缺的問題;最后,健全人才培養機制,通過事業留人,提高動物防疫隊伍的能力水平。例如,某地區每年舉辦基層獸醫的職稱定級以及行醫許可證發放等工作,提高該項工作的職業化管理水平。與此同時,還應做好配套設施和輔助設施的完善,如信息化技術、防疫設備等,緩解動物防疫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
對農村散養戶生豬疫病防控的措施進行研究,要結合散養生豬的特點,從意識宣傳、防疫監管以及市場管控等多個環節抓起,提高整體的疫病防治水平。與此同時,還要盡可能對當地的養殖資源進行整合,規范養殖場地,從根本上提高管理措施的有效性,以科學方式應對突發性疫病,為我國基層養殖業的發展建立保障。